代表委員微訪談
「花生在什麼地方長?麥苗和韭菜怎麼區分?」你家的孩子知道嗎?全國人大代表,華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連增建議:打造多種模式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補齊教育體系中"勞"這塊短板。《代表委員微訪談》,記者對話全國人大代表王連增。
全國人大代表王連增建議:
建立中小學校勞動實踐基地
記者:你知道花生從哪長出來的嗎?
學生1:花生樹啊?
學生2:就是從樹上摘的。
學生3:它長在樹上。
學生4:我感覺從土地裡長出來的。
學生5:花生開完花後,會在地底下結出來花生。
……
「花生從哪長出來的?」在記者的街頭採訪當中,小朋友們給出的答案五花八門。這個問題也是全國人大代表,華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連增在各個學校調查走訪中經常問到的問題之一。
王連增到邯鄲經濟技術開發區四中調研,就建立中小學校勞動實踐基地,聽取學校師生意見。
王連增說,早在2015年,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就聯合發布《關於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然而各地普遍存在重視程度不夠、推進不平衡的情況。
王連增:城市化建設的推進和發展,現在城市的孩子逐漸遠離農村和工廠,特別是主城區的中小學生,由於城市空間有限,勞動教育得不到有效的實施,影響學生從小的認知和實踐。
邯鄲育華小學學生,到華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國際家禽孵化中心參觀小雞從雞蛋到孵化出小雞的實踐活動。
王連增認為,很多中小學生分不清五穀雜糧,不了解工業產品的生產過程,在「德智體美勞」這五育當中,勞動教育存在著不小的短版,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實踐空間有限」,親近自然、體驗勞動的機會非常少。
王連增:小學生真正在第一線認識到花生在什麼地方長,紅薯在什麼地方長,也能知道麥苗和韭菜怎麼能分的,或者是農作物的各種的樣式。所以我認為建立這種基地,無論從幼兒園、小學生還是中學生,對我們學生的勤勞意識,熱愛農村、熱愛農業,我覺得能打好一個基礎。
邯鄲育華小學學生,到華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國際家禽孵化中心參觀。
具體如何為中小學生打造多種模式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王連增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王連增:建議政府幫助支持學校加強學生勞動實踐基地建設,通過城鄉對接的方式,建立校外勞動實踐基地,豐富教育形式,優化課程和設施,使學生在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的基礎上,拓展他的事業,培養勤勞、勤儉節約意識,養成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
記者|王智華、秦皇島臺崔佳
編輯|悅悅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