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便是緣分,哈嘍大家好,我是PP說三農,下面就是我為大家分享的文章。
受這次爆發的影響,世界各國的經濟遭受重創,各行各業的生產活動也受到了嚴重影響。為了擺脫經濟困難,許多國家想方設法增加出口貿易。我們都知道印度是世界農業生產大國。但是,儘管技術力量有限,印度的農業生產水平很高,出口農產品也很多。但是印度卻把國內的稻米低價賣給我國,莫迪到底在想什麼呢?
印度落後於農業發展。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印度的水稻出口量居世界首位,但其農業現代化程度不高,作物單產遠低於世界標準。農業佔了印度GDP的58%,而農業的二、三產業並不發達,因此大量農民從事農業,「產出少,農民多」是印度農業的一大特點。
因為二、三產業都不發達,也沒有辦法反哺農業,也很難對農產品進行精加工。即使有兩億國民在挨餓,印度也要低價出售中國大米,莫迪到底在想什麼呢?這也不過是為了獲得外匯和發展國家的經濟罷了。現在,即使印度政府對中國持不友好態度,為了生存也必須與中國合作。
廉價的印米吸引了中國的目光。
根據環球網的消息,中國將進口100,000噸印度大米。以前,中國一直從緬甸、巴基斯坦、越南、泰國和柬埔寨進口大米,儘管由於疫情爆發,這幾個國家的大米產量大幅下降,出口糧食更是難以滿足,即使能出口,由於產量低價格也會上漲。特別是泰國,由於新的旱災,該國的大米出口達到了近20年來的最低水平。
與這五個國家相比,印度的大米庫存嚴重過剩,而且價格低廉,是最好的合作對象。類似印度的農業特徵,即使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印度的稻米價格仍然較低。據報導,中國購買的這些大米主要是用來做米麵和釀酒的,如果品質過關,以後還有合作的機會。
為什麼中國買印米。
由於印度大米價格便宜,而且可以節省很多成本,中國購買印度大米一方面是出於擴大本國糧食儲備的戰略需要。作為全球最大的大米進口國,我國雖然有能力實現自給自足,但要使國內糧食市場保持充足的供應能力,就必須不斷提高大米儲備能力。
民之所需,除了大米之外,中國的其他兩種主要糧食,小麥和玉米都可以滿足需求。據悉,今年我國糧食有望實現較高產量,年產量保持在13000億斤左右,適當緩解國內糧食儲備壓力,是一個好消息。
看了本期的內容,你有什麼想法?評論區一起討論下吧!關注我不迷路!
本文由百家號作者PP說三農首發,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