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作」家具工匠劉更生:讓古舊家具殘件「起死回生」

2020-12-17 北晚新視覺網

劉更生有多大歲數,就跟木製家具打了多少年交道。今年54歲的他出生在原崇文區魯班胡同的一個木匠家庭。當年清末宮廷「造辦處」很多工匠流落到民間,聚在天壇周圍開設了多家木匠鋪。劉更生從小在原崇文區的木匠圈裡「泡」大,18歲接了木匠父親的班,進了「龍順成」,從此也成了一名木匠。通過一雙巧手讓古舊家具殘件「起死回生」,劉更生的這個絕活兒讓他在首屆「北京大工匠」比賽中脫穎而出。

劉更生正在車間進行家具修復工作。安旭東攝

簡單動作重複了成百上千次

剛到家具廠,劉更生從學徒做起。第一次給木頭鑿孔沒有經驗,不小心打壞了一個眼兒,師傅抬手就是一個大嘴巴。師傅發愁這塊砸劈了的珍貴紅木如何能起死回生,而他摸著火辣辣的臉,發誓要練好童子功。從那以後,別人下班回家休息,劉更生就背著一大包廢舊木材回家練習。下鋸、鑿孔、雕刻……這些簡單的基本動作被重複了成百上千次,現在還能從他粗壯的大手上看到大大小小的疤痕。功夫不負苦心人,憑藉日益精湛的工藝技術和紮實肯幹的奉獻精神,劉更生逐漸成長為「龍順成」第五代傳人。

在「北京大工匠」的挑戰賽中,比賽項目是製作一個金絲楠木小插屏。主辦方只提供一個30釐米見方的金絲楠木板和一些碎木料,參賽者要根據圖樣對木材進行加工製作,做得最快最好者獲勝。比賽過程中,劉更生幾乎一直在用「騎馬蹲襠」的姿勢,裁木料、打磨、拋光……5個小時之後,他交上的小插屏看上去線條流暢、摸上去光滑、拿起來結實,17塊碎木料全部被他恰當地選用在了小插屏的不同部位,完成作品後工作檯前只有成堆的碎木屑,一塊木料都沒有浪費。而別的選手的作品當中,有的摸上去粗糙,有的搖搖晃晃要散架,只有他拿出的是一件近乎完美的作品。

劉更生能當上「北京大工匠」,在外人看來一點兒都不意外,與木頭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他,經過多年的錘鍊,早已熟悉了它們的習性。「要想打好一個眼兒,首先你得把木板放在屁股下邊壓一半,然後側著身體用錘子鑿,用力得均勻,那個眼兒打出來才光滑,木頭也不會開裂。」看似最簡單不過的打眼兒,卻關係到一件家具是否能經得住長年使用。

一眼就能判斷出殘件的年代

除了把握家具的製作工藝,劉更生手頭還有一件大事,就是修復古舊家具。「就好比一個醫生,把病人殘碎的肢體重新拼接起來。」啟發劉更生為古舊家具修復的,是一位客人。前些年,有人曾帶著幾個麻袋找上門,裡面裝的全是零散的木頭殘件,大大小小足有上百件。來人說這是家裡收藏的,只記得「像是個桌子」。於是,劉更生花了大半年時間,對上百個殘件做了無數次排列組合,最終,一張乾隆時期的透雕龍鳳牡丹圖案的圓形紫檀包廂轉桌在他手中完美再現。

「其實這些老物件當中,有很多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我想把這些好東西都挖出來,傳下去。」在金隅天壇家具龍順成的庫房裡,多年來收集了上萬件古舊家具殘件,有的甚至都看不出是什麼物品。「首先要判斷殘件的年代,才能知道從哪兒下手。」劉更生拿起一個凳子腿說,「你看這上面雕的是一條鱗龍,紋飾工藝複雜,是清中期的東西。」判斷出年代,才能知道用什麼樣的方法修復,劉更生已經可以做到一眼就能判斷出殘件的年代、材質和工藝,並設計出「修舊如舊」的方案,將殘缺的部分修復好。

如今,劉更生已經參與修復了幾百件古舊家具,包括紫檀轉桌、元代鐵梨木活結構條案、清代攢拐紋琴桌等,大量珍貴明清款式家具文物在他手中得以恢復和保存。作為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京作硬木家具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劉更生認為自己最大的使命與職責,就是像當年師傅帶徒弟一樣,把自己掌握的技藝全部傳授給下一代,使「京作」家具製作更好地傳承下去,讓博大精深的中華瑰寶得以繼續發揚光大。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葉曉彥

相關焦點

  • 「京作」家具技藝「魯班團隊」
    京城家具老店北京金隅集團天壇家具龍順成,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京作」硬木家具製作技藝的唯一傳承單位,北京大工匠劉更生則是這門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如果說以前,因為劉更生創新工作室可以修復、仿製明清家具,而且有憑家具的殘破部件一眼斷年代的「絕活」而被圈內的人熟知。那麼2019年,承攬了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天安門城樓木製家具修繕工作的他們徹底被人們所熟識。
  • 大城:京作紅木家具「別樣紅」
    大城:京作紅木家具「別樣紅」 京作之說,其一指大城紅木家具風格樣式源於明清宮廷家具、京畿一帶民間家具制式風格;其二,據清光緒二十二年所修《大城縣誌·輿地誌》記載,「明永樂初建北京,七年改北平為順天府,霸州距府二百一十裡,領縣三,文安、大城、保定。」自明初設順天府至清末,大城一直屬於順天府下轄的「京畿地區」,大城一帶所存續的匠工流派,屬於地地道道的京作文化,「京作紅木家具之鄉」的名號當之無愧。
  • 95後「木匠」潘浩威:古舊家具的「化妝師」
    出生於1995年的潘浩威,轉行兩次,現在從事古舊家具修復工作     株洲傳媒網5月15日訊(記者 曠昆紅/文 張媛/圖) 潘浩威出生於1995年,和所有年輕人一樣,愛玩網遊,愛和朋友一起鬧騰只要和古舊家具待在一起,他似乎就進入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在那個世界,他和古舊家具「對話」,細細打磨古舊家具,還原古舊家具的美。    為什麼選擇這一行?     目睹老師傅修家具 感覺那雙手特別神奇    潘浩威是湘潭市雨湖區響塘鄉楊梅村人,出生於1995年。
  • 除了京作、廣作、蘇作家具外,你知道「晉作」家具嗎?
    在我國源遠流長的古典家具發展史上,廣作、京作、蘇作三地家具,被譽為清代家具的三大名作或者說三大流派。而「晉作家具」作為我國古典家具的另一個重要的分支流派,無論在文物、考古、收藏界還是在古玩市場上,早已引起人們的重視。
  • 京城百年老字號啟動古舊家具修復業務
    一塊乾隆時期殘存的海南黃花梨面板可以變成一款價值幾十萬的優雅別致的餐桌……專為明清兩代宮廷製作家具的機構———百年老字號龍順成昨天在京展示了經過修復之後的家具,並正式啟動「古舊家具修復工程」,為老字號創新經營尋求一條新路。     龍順成中式家具廠廠長寇穎躍介紹,龍順成收集了 上萬件各種古典家具配件,單這些散件的價值就不低於1億元。
  • 盜賣古舊家具 三人團夥落網
    警方在江海某家具廠發現被盜古舊家具。通訊員供圖    南都訊 記者羅忠明 通訊員 黃慶華 房金華 昨日,南都記者從開平市公安局獲悉,該局民警經過近兩個月的縝密偵查,成功打掉一盜竊古舊家具犯罪團夥,抓獲盜銷犯罪嫌疑人3名,追回坤甸大門、神臺對聯、神臺雕花等古舊家具一批。
  • 目前中國最好的紅木家具集散地是哪裡?
    都知道古典家具自古有典型的幾大門派,所謂的「京作」、「蘇作」、「廣作」,就像江湖中的華山派、少林派、峨眉派。古時候由於交通不便利,物流不發達,沒有網際網路,信息難傳遞,所以各地方都會有獨特的工藝風格,稱作「門派」,就像各地的建築各有特點,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山西的大院、安徽的馬頭牆、福建的土樓、江西的吊腳樓等等,家具就是房屋的延伸所以都會有自己的風格。
  • 萊西匠人讓古舊家具「起死回生」
    工作室裡禪凳、畫案、香幾、頂箱櫃和提盒等,一件件古香古色的古典家具映入眼帘,家具上圖案繁複的木雕,無處不在的匠心和巧思,讓人霎時有種賞心悅目之感。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記者馬丙政通訊員吳一李鴻池  「『陳氏古典家具修復技藝』是由萊西市南墅鎮埠前莊村陳岐春於清末民初創始發起的一項民間木工技藝,是在傳統古典家具製作基礎上逐漸轉型而來的一項特色木工家具修復技藝。
  • 中國首家高端古舊家具交易中心成立
    高端古舊中式家具  7月12日,「嘉木琳琅」高端古舊家具交易中心在北京CBD高端商務區四惠橋東側的晉商博物館正式掛牌試營業,這標誌著我國首個高端古舊家具交易中心正式成立,中國古典家具交易進入全業態時代  從晉商博物館了解到,嘉木琳琅高端古舊家具交易中心以經營高端古舊中式家具為主,家具材質主要是寮國紅酸枝、紫檀、黃花梨、楠木和金絲楠木五大類。嘉木琳琅首期規劃面積5000餘平方米,已投入試運營,為迎接古典家具市場新的交易熱點、保證高端古舊家具交易業態的可持續發展,二期、三期工程也正在規劃建設中。
  • 古舊家具收藏門檻低市場潛力大
    實際上,長期以來,古舊家具收藏和翻新利用的市場一直存在且長盛不衰。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古舊物品市場逐漸在大城市興起,隨後逐漸蔓延至全國各地。包括古舊家具在內的收藏和炒作風氣越來越普遍。特別是中式傳統家具,以其莊重、大氣的風格,精細的雕刻工藝和價格高昂的紅木類材料,在抖落歷史的塵埃之後,為現代生活帶來一縷別致的古風。
  • 從收「破爛」家具到賣文化 看這個村鎮如何變身全國古舊家具集散地
    齊魯網濱州4月4日訊走進陽信縣水落坡鎮大張村,舊門板、舊石磨等古舊物件隨處可見,這裡是全國聞名的古舊家具集散地,買賣遍布全國乃至全球。離村不遠的民俗文化產業園,承接了原先村裡的大多數生意,大張村人和鄰村村民在此展覽、交易古典家具。
  • 老奶奶陪嫁柜子價值88萬 古舊家具市場難以估量
    由於購買新房欠下一筆貸款,梁先生決定找個買家出手,經過多番估價商談之後,春節前,梁先生將組合櫃以八十八萬元的價格賣給了本地一位家具製造商。   市場:古舊家具市場增長迅猛 價格屢創新高   東莞家具收藏家袁靜怡認為,國內古舊家具收藏品市場儘管近些年來發展迅速,一些珍貴物件價格屢創新高,但是從長遠來說或許才剛剛起步。
  • 陽信水落坡鎮建成全省最大古舊家具集散地 交易額達30億
    原標題:陽信水落坡鎮建成全省最大古舊家具集散地 交易額達30億   在陽信縣水落坡鎮,每天都會有全國各地的收藏愛好者來「淘寶」。  這個村子叫做大張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第一批收集古舊家具的村民就來自於這個村,他們走街串巷,收集桌椅板凳等舊式家具,用於己用,或轉賣他人賺取耕種以外的副業收入,不少村民看到了這個行業的前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村裡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事這個行業,越來越多的人從中嘗到了「甜頭」,而一些收購傳聞更是引起了連鎖反應。
  • 紅木家具的幾大作派你值得了解一下
    我國家具發展史可以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向看,縱向是按歷史時間出現的家具系列,主要包括:早期家具、漢唐家具、宋元家具、明清家具、民國家具等;橫向則是指按地方風格產生的各家具做派,今天就來介紹下紅木家具幾大具有標誌性的做派。
  • 水落坡大張村古舊家具收藏領軍者老物件裡覓商機
    近年來,水落坡因致力發展以古典家具為代表的民俗文化產業而蜚聲海內外,這裡的人們通過收藏古舊、古典家具,把一個不起眼的鄉鎮推上了"中國古典家具之鄉"的寶座。舊家具、舊門板、石頭等古舊物件隨處可見,家門口堆滿了收來的舊家具,幾乎每家都是博物館。這是近日記者在陽信縣水落坡鎮大張村看到的景象。
  • 新會這個家具博物館別具一格
    中國古典家具之都博覽中心是新會古典家具城的主體建築。博覽中心樓高三層,展示來自全國各地「廣作、京作、蘇作」三大傳統名作和浙江東陽、福建仙遊等地的古典家具。由此可見魯班是現在工匠精神的代名詞。在展廳中,可以看到博物館從社會上收集來的傳統木工製作古典家具常用的手工工具,像直尺、曲尺、刨子、鏟子都有展示。
  • 都知道硬木家具貴,這裡的硬木家具價格幾個億
    張賢亮題寫的「繼承中華傳統,弘揚民族文化」字匾很是醒目,進門牆面上有展廳前言,告訴人們: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由於自然和歷史的原因,忽視了文化建設和傳統教育,致使大量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失殆盡……而家具家家戶戶都有,卻又千差萬別
  • 老榆木家具有收藏價值嗎?
    老榆木門板老榆木家具文化的體現便是與製作工藝相結合,用技藝將老榆木家具的美感展現給人們,與老榆木家具結合最深的就是京作家具,京作家具與廣式家具蘇式家具並稱為古典家具三大流派,京作家具風格沉穩大氣老榆木老房梁並且京作老榆木家具的紋飾和其他地區相比風格又非常獨特,從紋飾上看,京作家具吸收了青銅器、石刻、皇宮用品的紋飾特點,工匠用超凡的技藝將其與老榆木家具相結合,將家具的收藏價值
  • 紅木家具日逐走紅 收藏瞄準明清家具
    艾克出版的第一部介紹中國古典家具的著作《明代黃花梨家具圖考》,在學術界產生了很大影響,書中的圖片所反映出來的中國古代工匠的技藝,令國內外不少專家學者嘆為觀止。外國人開始大量地搜集、收購中國明清家具,並運往海外。在後來的幾十年間,西方人將中國明清家具提升到了與中國其它文物等同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