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邊浩玥
「北有高碑店,南有陽信縣」這是在古玩老物件行當裡的共識,而這裡的陽信縣指的就是水落坡鎮。近年來,水落坡因致力發展以古典家具為代表的民俗文化產業而蜚聲海內外,這裡的人們通過收藏古舊、古典家具,把一個不起眼的鄉鎮推上了"中國古典家具之鄉"的寶座。
舊家具、舊門板、石頭等古舊物件隨處可見,家門口堆滿了收來的舊家具,幾乎每家都是博物館。這是近日記者在陽信縣水落坡鎮大張村看到的景象。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大張村就有部分村民出村入戶,走街串巷,形成了收集古舊家具的風氣,張丙東就是大張村較早一批開始收購古舊家具的村民。
見到張丙東時,精神矍鑠,腰板挺直是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一九七幾年,那個時候搭伴拉著車去天津收家具,回來趕集賣給當地人用。」張丙東說,拉著底盤車往返天津需要20天左右的時間,趕上兩個或三個集市,就能把收來的家具賣光。「那時候賺錢不多,但比種地收入高。」
張丙東說,隨後有些河北人來村裡收有些年份的老家具,自己也開始收一些村民放在院裡不用的老家具,然後趕集賣給這些商家賺錢。80年代,張丙東開了一家旅館,有不少外地的客商都住在他這,見得多也學得多,耳濡目染下,張丙東跟著外地客商積累了不少鑑別家具的經驗。
隨著時間的推移,村民們都開始接觸這一行業,在古典家具裡發現了不可多得的商機。張丙東回憶,那個時候淘來的舊家具都放在院子裡,來來往往的客商,討價還價的交流聲,家家戶戶都熱鬧非凡,不分晝夜。「黑天白天都分不出來,五更半夜回來的,白天出去的,村裡很熱鬧。」
「鄉裡鄉親的有時候過來問經驗,我就跟他們說。」張丙東說,即使口頭說的再多,也不如在幹的過程中積累經驗來的更實在,更讓人印象難忘。「買老貨就得憑眼力了,明代和清代的家具就懸殊很多。」張丙東拿方桌舉例說,比如明代的1000元,清代的則連300元都賣不到。
如今張丙東已經68歲了,對於年輕人朋友圈賣東西的方法有些吃力。「我不太會玩這些東西。」張丙東說,在他家裡還擺放著一些石器和古舊家具,時不時地掃掃塵土打理一下,遇上合適的買家就賣點。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