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不分晝夜!水落坡大張村古舊家具收藏領軍者老物件裡覓商機

2020-12-17 齊魯晚報網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邊浩玥

「北有高碑店,南有陽信縣」這是在古玩老物件行當裡的共識,而這裡的陽信縣指的就是水落坡鎮。近年來,水落坡因致力發展以古典家具為代表的民俗文化產業而蜚聲海內外,這裡的人們通過收藏古舊、古典家具,把一個不起眼的鄉鎮推上了"中國古典家具之鄉"的寶座。

舊家具、舊門板、石頭等古舊物件隨處可見,家門口堆滿了收來的舊家具,幾乎每家都是博物館。這是近日記者在陽信縣水落坡鎮大張村看到的景象。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大張村就有部分村民出村入戶,走街串巷,形成了收集古舊家具的風氣,張丙東就是大張村較早一批開始收購古舊家具的村民。

見到張丙東時,精神矍鑠,腰板挺直是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一九七幾年,那個時候搭伴拉著車去天津收家具,回來趕集賣給當地人用。」張丙東說,拉著底盤車往返天津需要20天左右的時間,趕上兩個或三個集市,就能把收來的家具賣光。「那時候賺錢不多,但比種地收入高。」

張丙東說,隨後有些河北人來村裡收有些年份的老家具,自己也開始收一些村民放在院裡不用的老家具,然後趕集賣給這些商家賺錢。80年代,張丙東開了一家旅館,有不少外地的客商都住在他這,見得多也學得多,耳濡目染下,張丙東跟著外地客商積累了不少鑑別家具的經驗。

隨著時間的推移,村民們都開始接觸這一行業,在古典家具裡發現了不可多得的商機。張丙東回憶,那個時候淘來的舊家具都放在院子裡,來來往往的客商,討價還價的交流聲,家家戶戶都熱鬧非凡,不分晝夜。「黑天白天都分不出來,五更半夜回來的,白天出去的,村裡很熱鬧。」

「鄉裡鄉親的有時候過來問經驗,我就跟他們說。」張丙東說,即使口頭說的再多,也不如在幹的過程中積累經驗來的更實在,更讓人印象難忘。「買老貨就得憑眼力了,明代和清代的家具就懸殊很多。」張丙東拿方桌舉例說,比如明代的1000元,清代的則連300元都賣不到。

如今張丙東已經68歲了,對於年輕人朋友圈賣東西的方法有些吃力。「我不太會玩這些東西。」張丙東說,在他家裡還擺放著一些石器和古舊家具,時不時地掃掃塵土打理一下,遇上合適的買家就賣點。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相關焦點

  • 陽信水落坡鎮建成全省最大古舊家具集散地 交易額達30億
    走街串巷發現收藏商機  水落坡鎮人口不足六萬人,鎮上的大部分百姓從事農耕,而一個村子的經濟興起卻影響了整個鎮子的行業發展,進而影響了鎮上兩萬餘人參與這個行業。  這個村子叫做大張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第一批收集古舊家具的村民就來自於這個村,他們走街串巷,收集桌椅板凳等舊式家具,用於己用,或轉賣他人賺取耕種以外的副業收入,不少村民看到了這個行業的前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村裡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事這個行業,越來越多的人從中嘗到了「甜頭」,而一些收購傳聞更是引起了連鎖反應。
  • 來水落坡古家具交易市場「淘寶」吧
    ,很快讓水落坡鎮這塊招牌在中國古舊家具、雜項收藏業內傳開從濱博高速陽信出入口下高速,一路向西就是小鎮駐地,繼續前行路邊「古典家具」之類的招牌多了起來,密密麻麻,沿道路左側一順水地排開,已難以計數。而屋裡更多的是老舊家具,各式各樣,每個門面裡都是摞得滿滿的,幾無下腳之處。每間門臉兒都是這樣。走進大張村,老門板、老房梁、農耕器具、石磨、石盤、石槽、民間家具等老物件映入眼眶,各家各戶門前的古舊家具、石雕木刻,形成一個個袖珍的古典文化展覽館。
  • 從收「破爛」家具到賣文化 看這個村鎮如何變身全國古舊家具集散地
    齊魯網濱州4月4日訊走進陽信縣水落坡鎮大張村,舊門板、舊石磨等古舊物件隨處可見,這裡是全國聞名的古舊家具集散地,買賣遍布全國乃至全球。離村不遠的民俗文化產業園,承接了原先村裡的大多數生意,大張村人和鄰村村民在此展覽、交易古典家具。
  • 老物件持續受青睞!山東水落坡民俗文化園深冬出貨忙
    深冬時節,在水落坡民俗文化產業園卻更加熱鬧了。這不,產業園裡一位叫朱洪旗的老闆剛剛出售了一臺民國油松老水車。據朱洪旗介紹,水車重約880斤、材質為油松、輪子直徑約3米、底座三米見方,在古代水車用來灌溉田地,眼下水車觀賞價值更大一些。由於老水車重量、體積較大,要五個人合力才能將老水車搬上卡車。
  • 探訪中國二手家具之城:37個村莊全員倒賣舊家具,農民開奔馳寶馬
    東西拉回村裡後,家裡的女人會把不同的舊物件分揀出來,分門別類地供應給村裡的店鋪。張丙瓴跟房主談收購價時,一般以整個房子為單位,一個房幾千、幾萬元不等,他會免費替房主把房子拆了,帶走所有值錢的物件。正是有大量像張丙瓴這樣在全國各地收購舊物件的「遊擊隊」,才讓水落坡有了源源不斷的貨源補充進來。從陽信縣城到水落坡的路上,「古典家具」之類的招牌密密麻麻,沿公路兩側一路排開,綿延十裡地,店面多得難以計數。
  • 老榆木家具手藝人—劉洪希《水落坡的手藝人們》
    相傳,在山東陽信的東南方八十裡處,曾是一片澤地。後有大禹治水,疏通九浚,此地水落坡凸,生機盎然,故名『水落坡』。閒聊中得知,劉師傅今年63歲,水落坡本地人,不到20歲就跟著家裡的老人學習木工活,那個時候置辦家具還不像現在去家具賣場就能買到,以前的家具都是請會「打」家具的木匠自己上門來「打的」,大到門窗、床榻、櫥子、柜子,小到椅子、凳子、馬扎。需要打家具或者門窗的主家會提前買好木材,再去請同鄉的木匠去家裡打家具。
  • 老榆木家具手藝人—劉青《水落坡的手藝人們》
    相傳,在山東陽信的東南方八十裡處,曾是一片澤地。後有大禹治水,疏通九浚,此地水落坡凸,生機盎然,故名『水落坡』。 如今,水落坡聚攏了四面八方的民間生活木製品,在普通人眼裡,這些木製品已然殘破不堪,而水落坡的木作匠人們卻賦予他們新的生命和價值,無形中接續了中華木作幾千年的技藝傳承。
  • 古舊家具收藏門檻低市場潛力大
    業內人士坦言,收藏和投資古舊家具門檻低、易辨別,不需要高深專業知識,因而吸引了不少人加入其中。賣了祖母的陪嫁柜子還房貸日前,年過半百的梁先生打算搬家,於是與子女一同收拾老屋物品,其中一個舊式組合櫃讓梁先生犯了難。他說那柜子是過世的奶奶的陪嫁之物,棄之可惜,但又不適合放在新居。於是他找來一位對古玩收藏有一定了解的朋友來鑑定該柜子的價值。
  • 老奶奶陪嫁柜子價值88萬 古舊家具市場難以估量
    業內人士坦言,收藏和投資古舊家具門檻低、易辨別,不需要高深專業知識,因而吸引了不少人加入其中。   案例:賣了祖母的陪嫁柜子還房貸   日前,年過半百的梁先生打算搬家,於是與子女一同收拾老屋物品,其中一個舊式組合櫃讓梁先生犯了難。他說那柜子是過世的奶奶的陪嫁之物,棄之可惜,但又不適合放在新居。
  • 「京作」家具工匠劉更生:讓古舊家具殘件「起死回生」
    劉更生有多大歲數,就跟木製家具打了多少年交道。今年54歲的他出生在原崇文區魯班胡同的一個木匠家庭。當年清末宮廷「造辦處」很多工匠流落到民間,聚在天壇周圍開設了多家木匠鋪。劉更生從小在原崇文區的木匠圈裡「泡」大,18歲接了木匠父親的班,進了「龍順成」,從此也成了一名木匠。
  • 追溯老上海風情 上海老家具收藏的那個味道[圖]
    收藏逝水年華 追溯老上海風情    近年來,兼具藝術和實用價值的古舊家具成為繼字畫、玉器之後的第三大收藏熱點,行情一路飆升。且隨著原材、工藝的逐漸流失,古舊家具越發顯得金貴,甚至大有堪比奢侈品的氣勢。究竟是哪些人群在收藏古舊家具、其中的程序和別別竅又是怎樣的?記者採訪了專業人士,一探古舊家具的「廬山真面目」。    老家具·老味道
  • 讀刊 | 《問津》裡的老物件
    這一期的主題是「武清鄉村老物件」。武清,北與北京市通州區、河北省廊坊市香河縣相連,南與天津市北辰區、西青區、河北省霸州市比鄰,東與天津市寶坻區、寧河區搭界,西與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接壤。武清區位於京、津兩大直轄市的中心點,素有「京津走廊」、「京津明珠」美譽。從這兒看,是值得一寫的地方。作者侯福志老師,我曾在天津的舊書攤上相遇過,他就是武清人,可見寫的是親歷的地方史。
  • 京城百年老字號啟動古舊家具修復業務
    一塊乾隆時期殘存的海南黃花梨面板可以變成一款價值幾十萬的優雅別致的餐桌……專為明清兩代宮廷製作家具的機構———百年老字號龍順成昨天在京展示了經過修復之後的家具,並正式啟動「古舊家具修復工程」,為老字號創新經營尋求一條新路。     龍順成中式家具廠廠長寇穎躍介紹,龍順成收集了 上萬件各種古典家具配件,單這些散件的價值就不低於1億元。
  • 中國首家高端古舊家具交易中心成立
    高端古舊中式家具  7月12日,「嘉木琳琅」高端古舊家具交易中心在北京CBD高端商務區四惠橋東側的晉商博物館正式掛牌試營業,這標誌著我國首個高端古舊家具交易中心正式成立,中國古典家具交易進入全業態時代  從晉商博物館了解到,嘉木琳琅高端古舊家具交易中心以經營高端古舊中式家具為主,家具材質主要是寮國紅酸枝、紫檀、黃花梨、楠木和金絲楠木五大類。嘉木琳琅首期規劃面積5000餘平方米,已投入試運營,為迎接古典家具市場新的交易熱點、保證高端古舊家具交易業態的可持續發展,二期、三期工程也正在規劃建設中。
  • 老物件的意義不只是懷舊
    近日,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副教授楊凱麟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暢談與老物件相處的「喜」和「憂」。  給現代生活帶來啟發  《文化廣場》:聽聞您家裡所有的家具擺設,都是至今難得一見的逸品。您大概是何時開始收藏老物件的?
  • 農村的五個老物件,千萬不要扔,會越放越值錢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尤其是近幾十年的發展十分迅速,家家戶戶都住上了小樓房,生活不比以前,所以家裡面有些老物件可能覺得以後用不到了,就可能隨便亂扔或者是低價處理掉。雖然這些老物件在以前可能特別常見,但是如今都是物以稀為貴,所以有些發展落後的農村,還保留的那些古老的物件是有很高的收藏價值的,因為那些東西早就不再生產了。
  • 80後收藏500多件「西洋老物件」 夢想開小型博物館
    80後收藏500多件「西洋老物件」 夢想開小型博物館 2017-10500多件「西洋老物件」  這些老古董 他目前都在用  記者 胡一晟  這臺老唱片機還能用。
  • 盜賣古舊家具 三人團夥落網
    警方在江海某家具廠發現被盜古舊家具。通訊員供圖    南都訊 記者羅忠明 通訊員 黃慶華 房金華 昨日,南都記者從開平市公安局獲悉,該局民警經過近兩個月的縝密偵查,成功打掉一盜竊古舊家具犯罪團夥,抓獲盜銷犯罪嫌疑人3名,追回坤甸大門、神臺對聯、神臺雕花等古舊家具一批。
  • 用農耕老物件留住鄉愁
    本報訊 說到收藏,大多數人一定會聯想到古玩珍寶,而廬江人張輝卻看上了農具。在八年時間內,他收藏了一萬多件農耕用具和傳統農家用品。今年豐收節期間,這些藏品迎來了第一批遊客。張輝說,他想用這些老物件留住人們鄉愁,牢記糧食的來之不易。
  • 95後「木匠」潘浩威:古舊家具的「化妝師」
    出生於1995年的潘浩威,轉行兩次,現在從事古舊家具修復工作     株洲傳媒網5月15日訊(記者 曠昆紅/文 張媛/圖) 潘浩威出生於1995年,和所有年輕人一樣,愛玩網遊,愛和朋友一起鬧騰;但和朋友們不一樣的是,他做著「孤獨寂寞冷」的工作——修復古舊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