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達吉堪布:無常觀如果修得好,一切法皆不在話下

2021-03-01 一脈心香

思維世間尊主而修無常:   

不管在天界還是人間,壽命長達數劫、威德圓滿的諸位天神和仙人,也不能擺脫死亡,最終都要面對生老病死。那天我們舉行一個儀式時,有個道友就說:「對我們日本來講,也很需要佛法,因為日本人同樣要面對生老病死。」我覺得說得很有道理。其實,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需要佛法。為什麼這樣講呢?比如像我,小學一二年級的課程肯定不需要,因為我已經畢業了;醫學這些也不需要,因為我沒有當醫生;但是佛法一定會需要,因為我要面對生老病死。就好比對病人而言,不論他是什麼人,病了都必須吃藥,同樣,不管是日本人、中國人、美國人,還是天界或地獄裡的眾生,若想擺脫輪迴中的生老病死,都離不開佛法。因此,我很希望佛法傳遍世界每一個角落,充滿每一個人的心田。   

其實我們好好想想,國家總統是否需要佛法呢?肯定需要。街上乞丐是否需要佛法呢?也肯定需要。因為他們都要面對生老病死,一旦來世墮入惡趣,照樣會痛苦。所以從理論上觀察,不需要佛法的眾生,一個也沒有,只不過有些眾生暫時不接受而已。就像旁生,它肯定也需要佛法,但由於沒有斷除強烈的煩惱,我們直接給它灌輸佛法教義,它勢必無法接受。   

言歸正傳,學過《俱舍論》的人都知道,跟人的壽命比起來,梵天、帝釋天、遍入天、大自在天等可謂萬壽無疆,他們可以住留數劫,偉岸身軀高達一由旬[由旬(逾繕那):古印度長度單位名。五屍為弓,五百弓為一俱盧舍,八俱盧舍為一由旬,約二十六市裡許。]及一聞距[ 聞距(俱盧舍):古印度長度單位名。古印度以人壽百歲時代所用弓之長度為一弓,一俱盧舍為五百弓,相當於二十五市尺。],其身所擁有的光彩,甚至比日月更勝一籌,可是他們也同樣免不了一死。   

就拿帝釋天來說,佛經中記載:昔日,帝釋天臨命終時,以神通觀察,知道自己將轉生為一陶師家的驢。就在他身體出現五大衰相、憂心忡忡之際,他及時想起佛陀是三界中的唯一怙主,於是趕緊去找佛陀尋求庇佑。   

當時佛陀在耆闍崛山石室中,坐禪入普濟三昧。帝釋天見到佛後,稽首作禮,至心皈依佛法僧三次。他還來不及站起來,就發現神識忽然離體,已投生於陶師家的驢腹中。此時,母驢掙脫繩子四處亂撞,砸碎了陶師的許多陶器。陶師一怒之下,痛打母驢,傷及腹內幼胎,帝釋天的神識因此回到原來身體中,五德還備,復為天帝。   

佛陀從三昧中出定後,贊言:「善哉,天帝!你能在臨命終時,皈依三寶,以此功德,罪業已滅,不再受苦。」佛又講了一些無常的道理。帝釋天聽後歡喜奉受,當下證得須陀洹果。   

可見,即便是天王,最終也難逃一死。世人追求的道教之長生不老、仙人之永恆不死,也只不過是時間長短而已,實際上都不能不死。《功德藏》亦云:「梵帝自在轉輪王,無法擺脫死主魔。」在座的道友再過一百年,還有多少會留在人間,自己也可以想一想。其實,死亡對我們來說並不遙遠,儘管每個人都貪生怕死,但也沒有辦法,因為無常的本性即是如此。   

此外,具足五種神通[五種神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缺少漏盡通。]的天人及仙人,雖依靠神變的威力可逍遙自在暢行空中,但是到了最後,他們也無法逾越死亡的命運。《解憂書》云:「大仙具五通,能行於虛空,然而卻不能,詣於無死處。」

《法句譬喻經》中有這樣一則公案:佛陀在王舍城時,城中有梵志[梵志:1、志求生於梵天的人。2、在家婆羅門。3、一切外道之出家人。]兄弟四人,個個都獲得了五通,可令天地倒置,日月無光,移山倒海,無所不能。他們通過神通觀察,得知七日後四人會命盡身亡,於是共同商量逃避死亡的辦法。   

一個人說:「我潛入大海,上不出海面,下不至海底,一直浮在中間,無常鬼怎會知道我在哪裡?」

一個人說:「我鑽進須彌山中,合上山的表面,令其無有絲毫縫隙,無常鬼怎會知道我在哪裡?」

一個人說:「我隱藏於虛空中,無常鬼怎會知道我在哪裡?」

一個人說:「我藏入喧鬧的大集市中,無常鬼隨便找一個人好了,又何必非找我不可?」

四人商量好以後,便按照各自的想法藏了起來。   

結果七日之後,藏在空中的,墮地而死,猶如果熟從樹上落下;藏在山中的,在山中喪亡;藏在大海中的,當即死亡,被魚鱉所食;藏入集市中的,在眾人堆裡自然死去。   

佛知道這件事後,對比丘們說:這四人愚昧,不通達生命的真相,古往今來,有誰逃脫得了死亡?眾生欲求不死,終不可得。   

因此,壽命已盡的人,就算很想活下去,到處求醫生、求官員、求很多人,但誰也沒有辦法,包括釋迦牟尼佛也無計可施。有些歷史中講過:當年琉璃王誅殺釋迦族時,佛陀為向世人展示業力不可思議,於是藏匿了釋迦族的幾個孩子。其中兩個被置於月亮上,兩個被藏入大海中,兩個被納入缽盂裡。屠殺結束後,這六個孩子雖沒受到絲毫損害,但都自然而然死亡,無一倖免。故而,大限到來之時,不論你住在何處、逃往何方,死亡決定降臨,縱使佛陀也無法改變業力,更何況是世間醫生了?   

大家在修行過程中,要從道理上認真思維。雖然這個道理誰都懂,但很多人由於無常觀得不好,從未與自身聯繫起來,不管死亡落在自己身上或是親友身上,都非常痛苦。如果深刻體會到了死亡無常,那無論發生什麼事,都會覺得這理所當然,以心平氣和的心態去面對,根本不可能如是痛苦。所以,學過大乘佛法、尤其是觀過無常的人,在死亡面前確實很勇敢。而一般的世間人,就算學識淵博、無所不知,離開人間時也會手足無措,出現種種悲哀的狀況。   

以上講了天人、仙人等不能避免無常,下面觀察一下人世間的尊主:   

在印度聖地,據藏地多羅那他在《印度佛教史》[《印度佛教史》:印度佛教史籍。藏傳佛教覺囊派學者多羅那他(又名慶喜藏)著於1608年。全書以王朝的更迭為經,以佛教著名大師的傳承為緯,記述自釋迦牟尼去世後,直到印度波羅、斯那兩王朝覆滅時,佛教在印度流傳及盛衰演變情況。]中所稱,首先出現了許多財富力強、高居於首的轉輪王,後來又出現了眾敬王。《紅史》中說,眾敬王是世間上最早的國王。在人類最初形成時,大家沒有我所的執著,財富共同享用,且每個人身上都有光。後來因眾生福報慢慢消盡,人類出現了男女之別,財富也需要進行分配,這其中經常發生矛盾,於是眾人私下商量,通過民主選舉,選了一個人做國王,史稱「眾敬王」。(人類最早的國王,就是通過民主選舉產生的。可見,現在的民主選舉傳統,應追溯至眾敬王時代。)為什麼叫眾敬王呢?因為他德高望重,受到大多數人的恭敬。之後,他的後代沿襲下來,一直到釋迦牟尼佛的父親淨飯王。除此之外,印度東西方還有三巴拉[三巴拉:嘎薩巴拉、得瓦巴拉、熱薩巴拉。]、三十七贊扎王[ 贊扎王:東印度帖木噶拉(今孟加拉)的贊扎部族中產生的著名國王,如阿嘎夏贊扎王、扎雅贊扎王、塔瑪贊扎王、噶瑪贊扎王、比喀瑪贊扎王、噶瑪贊扎王、比瑪拉贊扎王,等等。]等地位顯赫的國王,都曾紛紛降臨於世。印度君主制度結束之後,還出現過甘地等許多人道主義者。可如今,這一切都成了輝煌的歷史,沒有一人留存於世。   

所以,從整個印度的王統歷史來看,很容易了解到一切無常。   

在藏地雪域,許多國王都是諸佛菩薩化身。比如,第一位國王涅赤贊布(漢譯為肩座王),就是除蓋障菩薩的化身。他是眾敬王的後裔,天生手腳像天鵝蹼一樣,印度人覺得這是種惡兆,就把他趕出國境。他流浪到了藏地,很多牧民遇到他後,問:「你是從哪裡來的?」他用手指向虛空,人們便以為他是從天上來的,於是對他很恭敬,將其扛於肩上,擁立他為國王,所以叫「肩座王」。   

自涅赤贊布以來,藏地出世過天赤七王、地賢六王、中德八王、初贊五王、幸福十三代、極樂五代等許多國王——如涅赤贊布、穆赤贊布、丁赤贊布……以前我讀師範時,對藏地的歷史非常感興趣。有時候老師上漢語課或音樂課,我就在下面看歷史書,開始背這些帝王的名字。   

那麼,為何叫「天赤七王」呢?因為這七位君王壽終時騰空而去,沒有屍骨遺留下來,他們的陵墓都建在天界中,猶如虹身成就一樣。鑑於此,現在有些人認為,藏地最初也信上帝。(前段時間,有個美國人去北京。他坐地鐵時問一些人信不信上帝,有些人說根本沒有上帝,他就特別特別生氣:「怎麼你們連上帝都不承認!那算什麼人啊,笨得跟旁生一樣。」)   

為何叫「地賢六王」呢?因為他們的陵墓都建在石山和草山之間,因此叫地賢六王。   

為何叫「中德八王」呢?他們的陵墓都建在建在河流之中,故又稱水德八王。   

初贊五王,其陵墓都建於國中。   

幸福十三代,是從拉託託日後的下一任君王(赤寧松贊)開始的。當時拉託託日的皇宮上,降下《六字真言》、《寶篋經》、佛塔等三寶所依,並有授記:「再過五個朝代(指松贊幹布時代),將有人精通其意義。」這標誌著佛教在西藏的開始。從拉託託日之後一直到赤熱巴巾的十三代,佛教跟以前相比頗為興盛,如國王松贊幹布,他迎娶了兩位公主,獲得了釋迦牟尼佛等身像等諸多三寶的加持所依,並在藏地創立了文字,金剛手菩薩化身的大臣嘎爾東贊也到很多國家,跟各國的外交關係有了長足進展。以此等原因,所以叫幸福十三代。   

幸福十三代的後期,即從國王赤松德贊到赤熱巴巾之間,又稱為「極樂五代」。例如國王赤松德贊,他迎請了無與倫比的蓮花生大士和菩提薩埵,翻譯了《大藏經》和許多論典,建立了藏地第一座寺院桑耶寺等,當時佛教盛極一時。國王赤熱巴巾也是如此,他對佛教十分恭敬,平時把頭髮繫於兩邊,看到佛教徒就鋪在地上,一邊讓持咒的密宗瑜伽士踩在上面,一邊讓出家的僧團踩在上面,同時他對佛法的貢獻也非常大。   

這些國王的豐功偉績,還可從其領土上窺見一斑。如《紅史》、《青史》、《白史》中記載,觀音菩薩化身的國王松贊幹布在世期間,依靠幻化的軍隊,徵服了上至尼泊爾、下至中國的大片領域。(國王松贊幹布的威力相當大,但領土問題歷來較為敏感,我們在這裡暫時不分析,主要是從無常的角度來觀。)   

文殊菩薩的化身天子赤松德贊在位期間,也統轄了南贍部洲三分之二的領地。(這些都有非常可靠的歷史,尤其是根登群佩研究得十分準確,他雖然活得不長,五十幾歲就圓寂了,但對歷史的研究頗具權威,這一點現在國際上也承認。)   

法王赤熱巴巾時期,在印度恆河岸邊豎立起一塊鐵碑,作為印度與西藏界限的標誌。(根登群佩在《印度聖山記》中講過這回事,他還在《遊國記》裡說,恰譯師去印度時,晚上便住在鐵碑那裡,第二天他離開藏土,過了恆河就到了印度。由此可見,當時藏地的地界位於恆河那裡。後來我們去印度時,到處打聽鐵碑在哪兒,但恆河特別大,最終也沒有找到。)而且他也收服了印度、中國、格薩、達蘇(伊朗)等許多國家作為附屬國,從此之後,每逢新年宴會,各國使臣需在同一天內齊聚拉薩,舉行獻禮進貢等儀式。(如果你翻開歷史,從藏地大德弘揚佛法的經歷中,也可以看出赤熱巴巾時期藏地領域及其與附近國家的關係。)   

藏地這些國王,昔日統治的疆域那麼大,最後也都紛紛離開人間,儘管他們曾擁有如此威力,現在也都成了歷史,除此之外沒有什麼留存下來。   

漢地其實也是一樣。像夏、商、周、秦、三國、兩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中,很多國王或皇帝非常有能力,尤其是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康熙皇帝,算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了,但他們如今一個也沒有活在世上,由此也看得出來,萬法確實是無常的。   

我們還學過歷史、地理、天文學等知識,像物理方面的愛因斯坦、牛頓,也已不在人世;還有造紙的蔡倫、天文學家張衡、數學家祖衝之,以及酈道元、賈思勰等等,這些人雖曾出現於世,但現在已全部離開,對於他們的事跡,後人只能從書本上了知。   

不說這些大人物,包括我們家裡的人,這些年來有什麼變化,自己也應該清楚。我小的時候,別人叫哪一家時,通常會以父親那代人的名字來稱呼;前幾年,則以我們這一代人的名字來稱呼;而現在我到我們村子去,我們這種年齡的已被淘汰,比我們小的那些人成了新主人。一代一代就這樣更替,如花開花落一樣,無常就在我們眼前。然而,很多人身邊雖有春夏秋冬、白天黑夜的遷變,可相續中存在堅固的常有之心,根本不明白無常的真相。所以,大家必須要有深刻的無常觀,噶當派很多大德認為「無常觀如果修得好,一切法皆不在話下」,原因就在於此。   

總之,倘若思維上述道理,那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住房、受用、眷屬、權勢,自以為是何等何等的優越,但與上述仙人、國王等比較起來,簡直就成了蜂巢一樣。   

有些人修了一個繃殼房子,就認為:「我的房子多好看啊!」然後專門在房子裡掛一些像。有些居士把房子裝修完了,就覺得好像修成了「布達拉宮」一樣,特別開心。然而,這些並不是很堅實,就像蜜蜂把蜂巢弄好了也很高興,但到了冬天時,它的命運會如何也不好說。故而,佛經中云:「嗟乎有為法,其性皆無常,生已死隨至,智者應深知。」

但一般來講,凡夫人無常觀特別差,除非是前世善根不錯的人,才會對無常有一種感覺。昨晚我身體不好,有點睡不著,就翻了一下《宋高僧傳》。裡面有位知玄禪師,他大概活了73歲,對漢地佛教的貢獻非常大。他很小的時候,對無常觀得相當好,在5歲時,祖父讓他寫詩詠花,他說:「花開滿樹紅,花落萬枝空,唯餘一孕在,明日定隨風。」意思是什麼呢?花開的時候,滿樹都是紅紅的,花落的時候,樹枝全部空蕩蕩的,即使只剩一朵還開在樹上,明天也一定會隨風飄落下來。引申而言,我們現在活在世間時,表面看起來很興盛,可是死亡到來時,每個人都會離開,即使剩了一兩個,其生命也不可能恆存,早晚有一天會撒手人寰。   

還有一位靈裕禪師,他在88歲時圓寂。當時隋文帝對他非常敬重,多次請他到朝廷當國師,都被他藉故推辭了。後來皇帝見無法勉強,便經常賜給他很多財物,並為他在山中建寺。他一生中大力弘揚佛法,將要離開人世時,提筆做詩云:「今日坐高堂,明朝臥長棘,一生聊已竟,來報將何息?」留下這個之後,過幾天就自在而逝了。   

如果我們也像這些大德一樣,把無常深深地刻在心中,那修行就會很容易。這些大德一輩子想的都是佛法,不圖名也不求利,畢生中一直認真修行。可我們現在不是這樣,很多人對世間的執著特別強,口頭上說要修行佛法,實則無法擺脫各種誘惑。所以,有時候看了漢地有些大德的傳記,真的令人心生慚愧。包括《敦珠佛教史》(又名《藏密佛教史》)中,也有許多伏藏大師、密宗瑜伽士及藏地修行人,他們一輩子是怎麼過的?我們又是怎麼過的?兩相對比之下,確實我們不管是居士還是出家人,實在無法與古人相提並論。   

漢地有一位澄觀大師(即清涼國師),他曾在生前發了十大願:一、長期依止一丈四方之室,除了三衣一缽,不留任何財物;二、對名利猶如鼻涕般拋棄;三、目不視女人;四、不到在家人的家裡走動;五、長期誦《法華經》;六、長期讀誦大乘經典,普濟群生;七、常宣講《華嚴經》;八、一生晝夜不臥;九、不為虛名而欺惑眾生;十、不退失慈悲菩提心。   

我看了以後對照自己,白天晚上不睡覺也做不到,除了三衣以外不接觸金錢也做不到,名利全部拋棄好像也做不到……跟前輩大德比起來,我們心力特別差,實在是值得羞愧。但即便如此,自己還是要有信心,對佛法應儘量修學。在此世間上,除了修行佛法和利益眾生,世間欲妙沒有任何意義,對此理當深信不疑,因此,我們要發願盡心盡力以佛法來利益眾生,有時間的話,好好修持無常為主的一些妙法。   

對於以上道理,大家應該深深思維,並加以觀修。根登群佩在《修行教言》中也說:「無常之身無絲毫實質,今當勤修精藏勝妙法。」我們這個身體無有絲毫恆常性、穩固性,因此一定要利用它,精進修持最甚深的妙法。這對每個修行人來講非常重要。   

同時,還要經常祈禱上師三寶,讓無常的境界儘快在相續中生起,若能如此,對世間法就不會有興趣,對佛法也不會天天找藉口推脫。現在外面有些居士,金剛道友整天給他打電話:「你可不可以認真聽課啊?不要去那裡啊。」如果他有了無常的動力,就會覺得世間法不重要,修學佛法才最重要,如此一來,聽課便會主動前往。但如果他無常修得不好,就會像調皮的孩子一樣,成天需要別人督促,然而再怎麼提醒,有時候他也很難轉過來,只有對無常生起定解,自己對自己進行鞭策,修行才會真正有成效。

相關焦點

  • 問索達吉堪布:對利根者,從低至高的修學次第會不會反而有障礙?
    至尊大恩上師索達吉堪布仁波切珍寶教言:有些人講:「我現在不想聽課,只想一心一意地專注修行。」這種說法簡直孤陋寡聞,連修行的基本含義你都沒有搞懂。修行不一定非要閉著眼睛坐毗盧七法,從安住修的角度,這樣修也可以,但從觀察修的角度來講,我們的心每天都跟所說的法相應,這就是一種修行!
  • 敬問索達吉堪布仁波切:能對付一切恐怖外境的方法是什麼?
    :具德上師加持入心間,不偏眾生普降大法雨,三學之藏索朗達吉尊,祈請身壽不變久住世,願以發心皓月之光明,五濁黑暗消於法界中勸眾聽法偈:天龍夜叉鳩盤荼,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 敬問索達吉堪布仁波切:弟子選擇上師很難,戒律嚴格的,形象比較保守...
    至尊大恩上師索達吉堪布仁波切今日教言:剛開始把上師當作佛,最後又把上師當作魔,這樣不太好。應該先把上師當作老師或朋友,觀察觀察。依止善知識學習佛法,關係到自己生生世世的安樂,更應當謹慎。——恭錄自至尊大恩上師索達吉堪布仁波切2012年10月6日微博問:漢地弟子選擇上師很難。戒律嚴格的,形象比較保守,不好接觸;有才華的,涉獵廣泛,又特別開放,請問該怎麼選擇才恰當?至尊大恩上師索達吉堪布仁波切:保守的也好,開放的也好,先觀察很重要。
  • 索達吉堪布陝師大演講:藏密的特點及思想精髓
    他們聲稱藏密如何修雙運、如何殺生、如何吃肉,一直到處這樣詆毀,這是相當可怕的。當然,藏傳佛教因為地理、氣候等原因,素食觀確實不如漢傳佛教,這也是我們承認並值得學習的地方。不過,我以前在《藏密素食觀》裡也提到過,藏地很多修行人並不完全吃葷,非常多的高僧大德也都提倡吃素,這是有據可查的。所以,大家若想認識藏傳佛教,一定要通過深入、徹底的研究,如果沒有這樣,就隨意揣測、妄加評論,肯定與真相有一定的距離。
  • 對話索達吉堪布:佛法不需要與時俱進
    索達吉堪布:小的時候特別特別喜歡錢。一直想,如果有錢的話該多好。每天做夢都是有錢多好。尤其在讀初中時,每次開學,同學都有錢就我沒有。自己去外面砍木材、打工,就是想開學的時候有錢買件衣服。那個時候可以砍木材,有一次,我跟弟弟在一個山溝裡砍了很多木材,結果一棵樹砍倒後壓斷了電線,害怕供電局會找我們,晚上就又跑到另外一個山溝裡去砍。
  • 不負如來不負卿——索達吉堪布巧談在家學佛
    請問,在這樣的時代中,在家居士應如何處理好佛法修行和生活、工作的關係呢?索達吉堪布:有些人以前沒有信仰,遇到佛法之後,有一種衝動,在衝動下所做的抉擇,就不一定很明智。所以,剛開始學佛或者修行,不能太衝動,學佛是一件長遠的事,甚至,是生生世世的事。
  • 前行實修第二十一修法——觀外緣不定而修無常 | 擴展內容
    而必須真正生起大士道的清淨髮心,也就是在心裡思維:為了一切有情遠離苦因及苦果,獲證圓滿佛果,我才觀修壽命無常。回向的方法,佛菩薩們如何以三輪清淨的回向方式作回向,我也這般普皆回向,念誦「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之後,不要一躍而起,要反思一下:這次我從早晨的一座開始就立下誓願,到底有沒有隨著迷亂所轉。假設剎那也沒有受迷亂所控制,覺得這一座修得很成功,會沾沾自喜,生起慢心,因此必須要斷除我慢。要暗自反省:啊!
  • 前行實修第十七修法——觀驟然死緣而修無常 | 擴展內容
    既然生命如此無常短暫,我從現在起必須要精進修持正法。【提示語】:無常修得好一點,肯定會成為好修行人,但若無常修得不好,修什麼法都會「明日復明日」。我認識的有些居士,真的很可憐,每天都以特別忙為藉口,把自己的修行往後推,與山上的修行人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 索達吉堪布對四眾弟子的希望和建議
    2.佛教道場應當聞思、實修、傳播佛法  接著,我想對以漢地為主的道場,提出我的幾個建議。所謂的佛法,就是教法和證法。教法是由聞思三藏十二部而得到的;證法是將佛陀的教法,在相續中數數修行,成為與你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道場應該具備什麼?不是巍峨的佛像、不是香菸繞梁、信眾如雲,當然,如果這些一應俱全,也非常好。
  • 索達吉堪布:為什麼念《心經》,能遣除違緣?
    索達吉堪布答:因為《心經》所講的是空性精華。我們之所以會遭遇恐怖、災難、違緣等侵擾,在於對人我和法我的執著,倘若證悟了無我空性,斷除了人我執和法我執,一切魔障就沒有猖狂的餘地了。《心經》宣講的是最殊勝的般若空性,以此空性的威力,再加上《心經》的加持力,內外密的一切違緣都能被遣蕩無餘。
  • 索達吉堪布能救佛教,淨空法師在2016年元旦極度讚嘆! 】
    2016年元旦 ,淨空老法師在無量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第191集講解的最後結尾處中,高度讚嘆索達吉堪布,可以說是讚嘆到了極處!老法師給我們所有四眾弟子做了最好的表率,要想佛法興,唯有僧贊僧!自贊毀他,非佛弟子,非淨空老法師的學生。
  • 索達吉堪布:一切萬法均依因緣而生
    「按照佛教觀點,萬法在勝義中不生不滅、遠離一切戲論,而在世俗中,蘊是由無明、業、愛等相互聯合產生的。這種蘊聚假合不是自性實有的「我」,月稱論師也說:「經說依止諸蘊立,故唯蘊聚非是我。」因緣聚合的時候,「我」和五蘊可以現前,而一旦因緣不具足,由於勝義中一切皆空,世俗中無因也就不能起現,《入行論》亦云:「緣合見諸物,無因則不見。」一切萬法均依因緣而生,這種因緣可分為外因緣和內因緣,外因緣就如同種子可以產生苗芽,內因緣則是十二緣起,依靠因緣聚合,器世界和有情世界方得以形成。
  • 索達吉堪布:佛陀既有智慧又有悲心,還有能力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
    所以,大家皆應對大慈大悲的佛陀產生無比的信心。當然,這種信心並不是好奇心。現在有些人經常說我好喜歡您啊!我很歡喜這部論典哪!一問為什麼,就說我也不知道,可能是前生的因緣吧!如果我們通過聞思生起定解,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當中,都不會從佛教的教理裡面退轉。為什麼呢?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唯一宣說真理者就是佛陀,他的真理能讓我們今生來世都獲得快樂。
  • 【索達吉堪布】年初一最好念的經與咒【新年發願】
    ----索達吉堪布(2015年2月)聖八吉祥頌嗡現有自性清淨任運成安住十方吉祥剎土中諸佛正法僧伽聖者眾頂禮一切願我等吉祥 新年發願:《皈依依處總集本體蓮花生大士》祈禱加持我等心相續,祈禱加持內心趨正法,祈禱加持正法趨入道,祈禱加持修法無障礙,祈禱加持修行至究竟。
  • 【索達吉堪布】四法印,揭示人生真相
    四法印是什麼呢?  第一、有漏皆苦:  正如剛才所說,在整個世間上,無論是外在世界,還是人類社會,痛苦都佔大多數,偶爾有一些快樂,也是不穩定的。  聽說你們大學生最關心的有兩個問題:一是找份好工作,二是找個好對象。除此之外,再也沒有更高的追求了。很多人以為有了這兩個因素,人生就會充滿快樂。
  • 索達吉堪布:你也可以是菩薩
    蒙德·約翰·鮑思有句話非常好:「我們的時代要求我們敞開堵住的洞穴,並且發現彼此。只有如此,才能癒合苦痛的靈魂,並且開放我們的心胸去愛。」每個優秀的宗教,都有對身心的高層教育,讓信眾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有信仰的人,內在的自律遠比外在的法律,要管用得多;沒有信仰的人,往往做事沒有底限,為了一點小利就無惡不作。
  • 絕情劍客的靈歌:七種武器——全析索達吉法師改動中論的本質
    索達吉法師講的《中論》和慈誠羅珠堪布講的《中論》,其署名都是這樣:鳩摩羅什譯。而實際上是已經被該法師改動過了。
  • 【重磅觀察】佛護法師: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 (二九) —— 「莫作是念」與「於法不說斷滅相」
    處所形相、色相等一切顯相稱為相,不論如來的莊嚴妙相還是凡夫平常處所相,都不是真實究竟之相。所謂的相是因緣所生之法,其本體為空性,顯相上似乎有,實際中依因緣所生的法全部是空相而非勝義實相。希望學者千萬不要認為可以種種妙相得見如來,此種錯誤認識者易墮入常邊,始終無法獲得無上正等覺的果位。【按】索達吉法師這裡說是《楞嚴經》!
  • 看懂了的人,都是絕頂聰明——索達吉堪布譯作《俱舍論釋》
    一切有部認為,萬法可以包括在五事當中,所以《俱舍論》的內容概括起來,就是講五事,什麼是色法;什麼是心法;什麼是心所法;不相應行法,既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是除色法和心法以外的一種法;還有虛空等無為法。釋迦牟尼佛的第一轉法輪,見解以《俱舍論》來衡量,行為以《毗奈耶經》衡量。如果既懂得了《俱舍論》,又懂得了《毗奈耶經》,對一轉法輪的教義就完全通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