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產業洗牌機遇,斷然終結「小煤礦」時代,大步推進「大煤炭經濟」。目前,煤炭資源整合和煤礦兼併重組工作有序推進。到2010年底,山西省原有的2600座煤礦將只保留1000座煤礦,兼併重組整合後的煤炭企業規模原則上不低於年產300萬噸,單井生產規模原則上不低於90萬噸。這意味著,山西數千名「煤老闆」將從煤炭經營前臺隱退,成為幕後的股東,或者從煤炭產業退出,進入新的投資和產業領域。山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山西省經濟學會副秘書長焦斌龍認為,山西煤老闆轉型分為兩個階段:2008年以前,在煤焦產業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部分人考慮到資源的不可再生性,主動轉向「可持續發展」之路;2008年以後,是由於國際金融危機的市場倒逼機制,大量煤老闆被迫集體轉型。
初涉「非煤」產業有點甜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煤炭焦炭等能源產業形勢發生了「由沸點到冰點」的逆轉,山西省地方中小煤礦紛紛限產停產,謀求轉產轉型。一些煤焦領域的民營企業家在農業、旅遊服務業、金融、信息甚至高新產業又打開了一扇門,初嘗非煤產業「反危機」逆勢而上的甜頭。
靠承包煤礦發家 轉投農產品深加工
在位於孝義市下柵鄉西安生村的銘信禽業有限公司,數百名身著制服的青年工人正在流水生產線上處理肉鴨。下柵鄉鄉長梁洪向記者介紹,目前該廠有600多名員工,底薪為1300元加績效工資,算是當地的高工資。
銘信公司曾是孝義市第一家對煤焦油進行規模化、精細化深加工的企業,資本積累迅速。「原來那種高汙染、高耗能的企業模式肯定不會長久,資源必然有枯竭的一天,還有環保的壓力、社會的壓力……」董事長薛宇銘說。2006年孝義市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煤炭企業轉產,薛宇銘將轉型發展的目標鎖在了農產品深加工上,「本地玉米種植量大,可以作為旱鴨的飼料;土地多,發展養殖小區的條件好;政府在資金、土地方面承諾優惠條件。」
2008年9月,投資2.1億元、年產1000萬隻生態肉鴨的養殖及深加工項目一期工程完工,建成了全國第四、山西最大的生態肉鴨養殖加工基地。
薛宇銘說「煤礦、洗煤廠、焦化廠,金融危機一來,全部是減人減薪,但咱們公司現在不僅不減人不減薪,到目前為止還在招人,還帶動了一大部分養殖戶、種植戶。」
據介紹,禽業基地目前日產15000隻,四川、江蘇、廣州、新疆等地都有固定客戶「在當前市場價格偏低的情況下,能保證收支持平,略有收益。」薛宇銘說,目前每噸5600元的出廠價還有很大上升空間,而該基地目前還有一半產能閒置。
據了解,像這種養殖小區孝義市共有35個,該鄉就有7個「銘信這種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運作模式帶動了本地大小養殖戶220戶,從事商品鴨養殖人2000多人,社會效益顯而易見。」下柵鄉黨委書記武錦平說。下柵鄉一位養殖戶承包了十八個鴨棚,他說「一個棚500隻鴨,大概能賺一萬二三,一年一個棚能餵7批,能賺8萬塊錢。」
在呂梁市中陽縣,記者看到漫山遍野核桃樹結出了綠色的果實,一戶種植戶告訴記者,收成全部由山西慧仁核桃食品有限公司按市場價收購。公司董事長袁錦偉也是一位靠承包煤礦發家、轉投農產品深加工的「煤老闆」。中陽縣提出了實施10萬畝核桃富民戰略,袁錦偉認為這是個將呂梁山特色農產品推出去的好機會,他籌資1億多元,建設了年產萬噸的核桃加工廠,主要生產冷榨核桃油、核桃休閒食品和小雜糧等。
2009年,公司投資4000萬元,啟動核桃深加工二期項目,以公司+農戶+基地+科技的形式,將農民生產的農產品全部收購加工,目前已帶動3萬農戶共計10萬農民種植經濟作物。
不少煤老闆轉型對高效農業、園區農業、生態農業等現代農業形態興趣濃厚。在孝義市高陽農業科技園區,記者採訪到原來從事煤炭開採、現在經營澱粉業的山西惠農澱粉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郭治山。談起「從黑到白」的轉產他信心很足,「投產以後一年內可以生產澱粉12萬噸,產值是3億多元,產生利稅2900萬,還能帶動咱們當地玉米、土豆的種植。」
義恆泰焦化廠組建恆泰科技生態有限公司,投資5000萬元培育了「土肥--種植--加工--銷售」的立體化良性循環農業模式,形成集園林綠化、花卉、水族、特色養殖、綠色食品開發和生態旅遊為一體的產業鏈。
創辦第一個農村「大學生創業園區」
最近,32歲的太原市晉源區「煤老闆」武擁軍創建了山西省第一個農村「大學生創業園區」。
2005年武擁軍通過開煤礦,武擁軍積累了2000多萬元資金。他意識到小煤礦很難有長遠發展,果斷地開始轉型。2006年他在王郭村種植了1000畝水稻,希望重塑晉祠大米的品牌。
2008年,武擁軍生出一個大膽的想法:興辦一個大學生創業園區,既能為大學生提供創業機會,同時也可以通過提升產業的科技含量,實現旅遊和農業資源價值的最大化。為了讓這個想法實現,武擁軍多次前往北京諮詢專家,探討項目的可行性。經過不斷調整方案,他將園區規劃為荷花觀賞區、蔬菜大棚區、戶外活動區、種植區、養殖區、養生堂6個功能區,可以同時滿足旅遊觀光、生態農業的需要。
從今年5月開始,武擁軍到省內高校招聘大學生,他的創業理念得到了很多大學生的響應。到8月底,陸續與來自山西大學、山西財經大學、山西農業大學、太原理工大學等高校的32位大學在校生及畢業生籤約。按照合同,大學生們只負責智力投資,所有的項目科研經費由武擁軍提供,項目合作期間,武擁軍為大學生們支付工資。項目產生效益後,武擁軍與合作者按不同股權分成。
目前,武擁軍已向園區投入近500萬元,園區功能區劃分初見規模。園區還吸引了創業初成的大學生「小老闆」加盟。29歲的侯煜畢業於北方交大,他和畢業於山西大學的妻子李娜,一道從五府營村來到「王郭村大學生創業園區」,用三個大棚種植新品種草莓「甜查理」,單果像高爾夫球般大,銷售十分搶手。
150多億元民資注入小額金融領域
10年前亞洲金融危機時,轉產的「煤老闆」一般離不開自己熟悉的行業和地區。焦斌龍舉例說,例如「煤老闆」們在清徐進行農業產業化經營、在呂梁種植經濟林、在孝義發展禽業、還有運城的飲料業、忻州的房地產業等。有的「煤老闆」走出山西,到新疆、內蒙古、陝西等地,承包煤礦、油田、氣田,重回自己熟悉又利潤高的能源領域。
但此輪轉型,卻有點「360行,行行出狀元」的意味。從記者的掌握情況分析,有挺進汽車製造業和航空運輸業,佔領實體產業高端的;有投資文化旅遊業、現代服務業,開發建設旅遊景區,運作十分成功;有投資信息產業,最近有一家煤焦加工行業的老闆轉投高科技領域,將電子商務運用到能源領域,建立「中國煤炭信息網」;更有進軍農村金融業,今年上半年,山西已經有數十家小額貸款公司相繼成立,150多億元民間資本注入了小額金融領域,而在這些排隊進入資本市場的小額貸款公司中,由「煤老闆」投入的資本佔到多數。
令人刮目相看的是,一向被看作文化素質不高的「煤老闆」大膽涉足高新技術產業。在呂梁市,車安奎出手1000萬元購買專利,與中科院合作進行技術攻關,投資2億多元建起了提取紅棗精華素的新型紅棗加工廠,利用高科技從紅棗中提取環磷酸腺苷,臨床用於治療靜脈阻塞及防癌。張錦忠擁有7項專利投資上千萬元研發廢舊輪胎無汙染加工利用;田向東自主研發農產品深加工技術和設備,獲得6項專利。
山西省科技廳長廉毅敏介紹說,今年以來,不斷有煤焦領域的民營企業家到廳裡和科技協會諮詢,尋找投資高新技術的項目。
7月27日,海州露天礦最後一批工人走在下班的路上,隨著海州露天礦最後殘煤的運出,這些工人將和這個「大坑」告別。當日,遼寧省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礦國家礦山公園正式開園,從而使這個當年亞洲最大的露天煤礦變身為工業遺產主題公園。新華社記者姚劍鋒攝
進入非煤產業有多難
「煤老闆」轉型的路並非一帆風順,記者調研發現,「煤老闆」們進入非煤產業,也有不少現實的門檻和瓶頸。政府運用財政、金融、產業政策給予引導和推動是必要的,但因為「煤老闆」本身素質能力所限、產業轉型所需市場環境不成熟等因素,專家提醒轉型要循序漸進,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
轉型面臨的壁壘和瓶頸很多
據業內人士估計,山西各地「煤老闆」手中大約有3000億元的資金,而國內資本市場低迷、投資渠道狹窄,「煤老闆」的巨額資金將投向何方亟須政策引導。煤老闆轉型路程並非一帆風順。在曾被譽為孝義市煤焦行業轉型的「明星企業」田源陽光農副產品有限公司,記者看到的是一副破敗景象。公司董事長郭連生是當地頗有名氣的煤老闆,前幾年進入高科技農業。「田源陽光」佔地2000餘畝,固定資產5800多萬元。建成的項目包括5萬隻規模的「種雞」場、500頭規模的梅花鹿場、200畝工業葡萄園、800畝生態林、7000平方米的連棟智能溫室等等。如今,「田源陽光」已經是一副廢棄廠房的景象。除了農業加工,「田源陽光」在餐飲娛樂、旅遊度假等多個領域的擴張遇到困難。
「主要還是經營管理和老闆素質的問題。」孝義市中小企業局一位負責人分析,「小煤礦利潤大,但屬於粗放式管理,技術含量也不高;但高科技農業和服務業,既要求精細管理,更有技術門檻;人才、管理技術跟不上顯然具有很大經營風險。」
山西省中小企業局局長周明定說,民營企業投資受到的制約和瓶頸很多,土地、資金、人才、管理、技術、信息缺一不可,這些要素的取得,對於國有企業可能容易一些;但對於民營企業來說,獲取成本依然很高。
山西慧仁核桃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袁錦偉說,通過與中科院的工程師籤約、引進人才的問題解決了,但在融資上又遇卡。他手下幾個小煤礦由於停產不能變現,又很難作為抵押物。「目前最大的問題是貸款難,目前至少需要1億元的貸款。二期工程上馬後因資金緊缺一直沒完成,新項目開發只能無限推後。」袁錦偉說,他已經跑了農行、建行、工行,放款都無望。
今年以來,山西省政府多次召開座談會,認真聽取了大中小三類民營企業的意見,民營企業轉型的難點集中在土地供應、環境容量、融資支持、財政扶持、稅費優惠、項目審批等幾個關鍵環節。
同時,「煤老闆」所具備的文化知識背景和經營素質,也是他們涉非煤行業的一道「玻璃門檻」。山西省煤炭工業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山西省小型煤炭企業主大多數文化教育程度不高,相當多數的只有初中文化水平,這幾年各地加大了對他們的教育培訓力度,也限於煤炭業的政策法規和安全生產知識。但值得一提的是,「煤老闆二代」目前已經成長起來,與父輩的學歷及眼界不同,因為家境殷實,他們中的不少年輕人具有出國深造等經歷,像全國政協委員、山西安泰集團總裁李猛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多種方式引導轉型
香港著名經濟學家郎鹹平在山西省民營企業家應對危機的創業論壇上說,從中長期來看,政府要和企業一起努力,調整產業結構鏈,整合資源,分解企業風險,爭取在這次市場洗牌中爭得一席之地。
在煤炭資源整合及企業轉型過程中,民間資本退出以後往哪裡去?山西省政府近期出臺了產業促進政策,針對山西省民間資本投資遇到的準入障礙和土地、環評、資金、審批、信息等「瓶頸」對症下藥:
——通過轉讓特許經營權或合作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引導民間資本全面進入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
——對於重大轉型、轉產項目,區別情況採取保障用地、優先供地、劃撥土地和集約用地等4種辦法,解決用地難問題,對轉型發展的民營企業,排汙量可實現「減量自用」。
——各級政府財政性建設資金一律向民間投資開放,政府投資採取貼息、參股、補助等多種形式對進入鼓勵領域的民間投資予以支持,加大對煤焦資本轉型項目及困難民營企業的財政支持力度,並嚴格落實民間投資的各項稅費優惠政策。
——大力發展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等新型組織;鼓勵金融機構實行信貸方式創新,積極開展票據業務、出口退稅帳戶託管貸款業務、保全倉庫業務、應收帳款質押貸款業務、保付代理業務等;通過政策引導和支持,組建民間投資擔保公司;幫助民營企業參與資本市場;積極發展股權交易市場,促進民營企業股權交易,拓寬融資渠道。
——政府要充實和及時更新招商項目庫,完善投資信息發布機制,簡化審批程序,強化監督職能。山西省發改委將會同省經信委、省商務廳開設網上「民間投資平臺」,定期召開投資項目推介洽談會,引導和服務民間資本進入鼓勵類投資領域。
如果過急過快一些企業一轉就死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考察了山西民營企業轉型後認為,我們有些地方提出要加快企業的轉移,中西部包括山西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企業的轉移,如果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水到渠成的轉移當然是好事情;如果過急、過快,一些企業一轉就死。龍永圖分析說,因為現在整個企業已與周邊企業發展的生態環境形成了一個產業鏈,它離開了那個生態環境、離開了那個產業鏈就無法生存。當我們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具備了適應企業發展的環境,轉移才可以大規模地進行。所以我們提出要穩步進行,循序漸進,按市場經濟辦事。
山西財經大學博導馮子標教授分析說,本輪轉型比起上一次亞洲危機時,為什麼民營煤炭資本選擇面更寬了,投資渠道更暢通了?那就是中西部地區現在發展服務業、金融業、信息產業和高新技術的環境更加成熟了,相關市場發育更完善了,政府的產業政策更自覺更科學了,這是產業演進的規律。
多名專家也認為,「煤老闆」要進軍高新產業,不是不可以,但要實行委託代理經營,由專業團隊去打理更適宜。比如成立相關基金是一條可行的選擇。山西省去年已經成立了科技創投引導基金,省政府和國家開發行各拿出4億元資金。在基金下成立不同的子基金,就可以吸引民間資本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