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多數家庭都是一兩個孩子,兩代人圍著孩子,自然當作珍寶一樣愛護著。孩子好奇心重,不管什麼東西總想摸一下看一下,而生活中很多東西是具有危險性的,無論孩子做了什麼,家裡人總會用「他只是孩子」來為孩子開脫,導致孩子沒有對錯的意識。
孩子從1歲開始,進入空間敏感期,喜歡爬來爬去,翻箱倒櫃,還會對各種洞洞感興趣,耳朵、鼻子、嘴巴、眼睛、肚臍眼......只要是身上有「洞」的地方,你別想逃過孩子的「探索」。真是沒有什麼洞洞不好奇的,什麼千奇百怪的異物,會跑到孩子鼻孔裡、耳朵裡,如果你還百思不得其解,這些異物是如何跑到孩子鼻孔裡的?那你就太低估孩子的「動手能力」了。
01鼻子可以塞任何東西
三歲的女童,因模仿《植物大戰殭屍》裡的「豌豆射手」,把塑料珠子塞進自己的鼻子,試圖噴出來,可結果是不僅沒噴出來,掏也掏不出來。幸好媽媽及時發現送往醫院,最後醫生採用鼻腔窺鏡將珠子拿出來。
女童,把摺紙塞進自己鼻腔內,打噴嚏、流膿鼻涕三個多月,家長曾多次帶去當地醫院看診,卻一直當成鼻炎治療,用盡辦法沒有治好,只能轉去長沙就診,經發現是鼻腔裡有異物,做全麻手術才取出1cm*1cm的摺紙。
當家長發現孩子出現反覆打噴嚏、流鼻涕、鼻腔出血等情況時,都有可能是因為鼻腔進了異物。
家長們可以採用下列方式處理:
首先,詢問孩子是否往鼻孔裡塞過東西。
其次,讓孩子抬頭或仰臥,用手電筒查看鼻腔內是否有異物。如發現有異物,可以捏住孩子對側的鼻孔,讓他像擤鼻涕一樣,嘗試把異物排出。如果孩子不會做擤鼻涕的動作,也千萬不要幫孩子掏鼻孔。
然後,我們可以用手按住孩子通氣一側的鼻孔,給孩子一個「媽媽之吻」,用自己的嘴巴包住孩子的嘴巴,用力吹氣讓氣流進入側鼻腔,形成衝力將異物排出。
實施「媽媽之吻」急救法有四個前提:1)異物位於鼻腔前側 2)異物是軟軟的或者光滑的 3)實施者沒有傳染疾病 4)孩子沒有哭鬧,配合家長。
最後,如果不符合在家自救的條件,毫不猶豫立刻帶去醫院,千萬不要耽擱。
02耳朵可以塞任何東西
7歲的小男孩總撓耳朵,覺得耳朵癢,送到醫院檢查,竟然掏出了3顆紅豆,而其中一顆已經發芽,想想紅豆在耳朵裡待了一年,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一名男子耳朵異響並感到疼痛,到醫院檢查發現耳朵裡成了蟑螂「產房」,竟有幾隻蟑螂,醫生夾出來還活蹦亂跳。原來是他喜歡在床頭或床頭櫃放零食,也喜歡躺在床上吃東西,時間長了成了蟑螂經常出沒的地方,等他睡著時,蟑螂鑽進了他的耳朵,才引發後來的事情,想想就覺得可怕。
當發現孩子耳朵有異物時,不要用鑷子掏,那樣可能會適得其反。原因是小顆粒的物品會因為擠壓而往耳道深處滾,小蟲子則因為驚嚇更往裡鑽。
正常的做法是迅速就醫,在去往醫院的途中,可以讓孩子側著頭,有異物的一側耳朵朝下,如果確認是昆蟲,可以嘗試用手電筒在耳朵口照射,有的蟲子喜光,沒準一會自己就跑出來了。
03沒有什麼是嘴巴不敢吞的
2歲的女童,在地上爬來爬去玩的時候,誤吞了掉在地上的硬幣,當場就開始哭鬧,家長急急忙忙趕到醫院,通過醫學影像發現硬幣卡在孩子的咽喉處,幸虧發現的及時,挽救回了孩子的生命。
三歲前的孩子,他們不明白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只要手裡能抓到的東西,就想塞進嘴巴,是異物入口的高發期。特別是像銀幣、紐扣、電池、藥物等這樣的物品,進入孩子體內後會迅速腐蝕食道,造成生命危險。
作為家長我們應重在預防,把平時小顆粒的物件、藥品、銀幣放到孩子碰不到的地方,不要給孩子餵花生、果凍、葡萄等難以吞咽的食物,你要知道異物卡在喉嚨裡,同樣也會引起致命。
當發現孩子被異物卡喉時,千萬不要用手摳,也不要盲目拍背或倒掛。目前公認的海姆立克急救法很有用,家長一定要爭取到黃金急救時間。
04其他部位也不能倖免
三歲男童誤將玩具小狗塞進肛門,家長還錯以為孩子只要正常吃喝,會將玩具自行排出,不知從哪聽來土方,多吃韭菜可以加速排洩,沒想到四五天後孩子出現問題,送往醫院救治,醫生告知再晚幾天,孩子的直腸就會受到永久性損害。
孩子把異物塞入下體,是有好奇的原因,也有性探索的成分,家長應該重視童年時期性教育的啟蒙,告訴孩子隱私部位該如何保護。
作為家長我們不該阻止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是給予正確的引導,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他們發揮想像力,自由活動。
【今日討論話題】你家孩子喜歡把東西塞嘴巴裡嗎?什麼東西讓你想想都後怕?歡迎留言交流!
ps: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