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困擾,就是孩子似乎特別「貪吃」,而且吃的對象還不僅限於食物,玩具、紙張、頭髮、甚至泥土都會抓一把來啃一啃,讓家長防不勝防。
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為,有的家長認為孩子處於「口欲期」,這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還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是貪吃,對策通常是看緊孩子,避免孩子把各種雜物往嘴裡塞。
而事實上,孩子看到什麼都往嘴裡塞,並不僅僅是這兩個原因。
玲玲家的孩子剛滿3歲,正是活潑好動的時候,最近的經歷卻讓她心有餘悸。
當天,玲玲在做家務,孩子自己在客廳玩耍,沒過幾分鐘,就聽到孩子的咳嗽以及哭鬧聲,匆忙走進一看,孩子正咳的滿臉通紅,而面前一個小玩具少了一個部分。
考慮到孩子可能吃進了玩具的零件,玲玲又是拍背又是摳的,沒想到玩具沒拍出來,反而被孩子吃了進去,於是趕緊把孩子送進了醫院。
醫生在詢問玲玲孩子平時的行為時發現,孩子不僅僅是吞玩具,紙張、頭髮,甚至有時候去公園時會偷偷吃泥土。玲玲認為孩子是小不懂事,醫生則建議給孩子查一查,孩子喜歡吃這些東西時,除了貪吃外,還可能是一種病——異食癖。
前段時間,有一位3歲小女孩出現了消化道穿孔的情況。而醫生在手術時發現,孩子的胃比同齡人大了三四倍,從孩子的胃中取出的有不少的玩具小珠子,紐扣,棗核,塑料片,櫻桃核等各種各樣的物品。
醫生判斷,孩子是出現了異食癖的情況,並提示家長,如果孩子很好吃,什麼東西都往嘴巴裡塞,建議家長帶孩子去醫院查一查是不是缺鋅引起的異食癖。
兒童異食癖是兒童期的一種進食障礙,特點是長期進食不可作為食物的東西。兒童體內的鋅、鐵元素的缺乏,可能導致兒童異食癖的情況,還有可能是心理因素導致。
因為缺鋅時味蕾功能減退,味覺敏銳度降低,食慾缺乏,含鋅的消化酶活力降低,消化能力減弱,所以除了異食癖之外,還可能出現面黃肌瘦,身高體重低於正常同齡孩子,精神萎靡,注意力缺陷多動等情況。
孩子出現異食癖,除了會導致腹瀉、腹痛,患上寄生蟲病外,還可能因為異物導致幽門堵塞,甚至消化道穿孔的情況。
因為母乳中含鋅量比較高,吸收利用率也比較高,含鐵雖然較少,但是吸收率也較高,所以母乳餵養的孩子,因為缺鋅、鐵導致的異食癖相對較少。異食癖的孩子通常多見於2-6歲的孩子。
穀類等植物性食物含鋅、鐵量較肉、蛋、奶中少,如果孩子偏愛素食,容易出現缺鋅、缺鐵的情況。
孕婦和哺乳期的媽媽需要的鋅也比較多,如果媽媽鋅攝入不注意,也可能導致胎兒或者嬰兒缺鋅。
鉛中毒,或者長期被動吸菸導致鎘攝入增加也會影響鋅的吸收,加重鋅缺乏的情況。
除了飲食情況,如果孩子過量對外界有基本認知,比如知道哪些可以吃哪些不該吃,依然有異食癖的情況,還要警惕精神類或者心理障礙。
兒童生長發育比較快,所以對鋅的需求量高,缺鋅除了會導致異食癖之外,還會影響孩子的味覺,導致孩子食物攝入量減少影響生長發育。所以在嬰兒階段,因為母乳中含鋅較多,家長儘量給寶寶選擇母乳餵養。
添加輔食後,可以適當添加富含鋅、鐵的食物,比如瘦肉、魚類、貝殼類食物,其中牡蠣中含鋅最豐富,家長可以根據寶寶的喜歡儘量變化花樣給寶寶吃。
孕期和哺乳期的媽媽也要多食用這類食物,避免孩子出現鋅缺乏的情況。
除了缺鋅導致的異食癖,還有部分還是是因為心理因素導致。
0-1歲的寶寶處於口欲期,這個階段專注於與口有關的活動,通過吸吮、吞咽、咀嚼等活動獲得快樂和安全感。這個階段的寶寶,家長要滿足孩子的口部欲望,只要保證孩子進嘴的東西是乾淨安全的,可以不用急著阻止。
過了口欲期階段,家長也不要用粗暴斥責、打斷孩子的異食行為,可以耐心教導孩子,什麼東西可以吃,什麼不可以吃,吃了會有什麼危害,多陪伴孩子,給足孩子安全感。
學齡階段的孩子,多關注孩子的壓力源,幫助孩子通過交流、運動等方式釋放壓力。
如果孩子長期有異食行為無法糾正,家長就需要及時帶孩子就醫,排除疾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