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夏靜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劉平安
今年中秋節,湖北武陵山區的恩施州群眾陶醉在熱鬧的「打餈粑」「拜月」「摸秋」等民俗活動中。各家各戶備上一桌豐盛的酒菜和一缽香噴噴的油茶湯,全家人歡聚一堂。街頭巷尾,鄉鎮山村,一片歡樂祥和。
貧困是武陵山區群眾長期以來難以抹掉的標籤,而今年的中秋節,節慶的熱鬧中處處彰顯著變化。
傳統節日在繼續,歌唱祖國讚美黨的活動在增多,群眾自發地組織和參與「喜迎十九大·歡度中秋佳節」的活動,感恩政策越來越為民,感恩生活越來越美好。親朋好友歡聚的酒席間,大家不加掩飾地「炫耀」著自家的變化:特困戶有了新房子,負債戶有了新產業,光棍漢有了新媳婦。
武陵山深處的鹹豐縣丁寨鄉桐子元村,貧困戶歐建勤掰著手指頭算起帳來很是自豪:今年在村裡的發動下,種了兩畝辣椒,現在已經賣了近2000元;餵的三頭豬長勢喜人,自己留一頭,年底可以賣兩頭。除了這些,老兩口低保一個月280元,養老金一個月100元,今年耕地地力補貼485元,退耕還林還草補貼4500元——這一算不得了,怎麼也有上萬元的收入。
這些變化得益於國家政策對武陵山區的傾斜,得益於湖北省、恩施州的精準幫扶。截至2014年底,恩施州建檔立卡的絕對貧困人口仍有92萬,他們多數集中在邊緣區、深山區、高寒區,因災、因病、因學、因婚返貧概率高。這些地方山高路遠、生產生活條件惡劣、經濟總量小、財政收入低、產業支撐弱。恩施州通過立軍令狀,建責任單,開資金閘,因地施策、因人施策,開展旅遊扶貧、電商扶貧、「兜底」扶貧,實行「掛圖作戰」,全力扶貧攻堅。
恩施州州委相關領導介紹,扶貧地圖既是作戰圖,又是路線圖,還是軍令狀,更是承諾書。只有這樣,才能夠統一思想,進一步營造有利於精準脫貧、競進脫貧、競進小康的氛圍。據悉,恩施州8個縣市委書記的辦公室裡都有一幅本縣市的地圖,這些書記每天走進辦公室,看到扶貧地圖,對扶貧工作一刻也不敢懈怠。幾年間,恩施州貧困人口年均遞減15萬人。
恩施州沐撫辦事處營上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向明富驕傲地說:「以前,營上村村民肩挑背馱,在貧困線上掙扎度日,很多男人娶不到媳婦。自從景區開發後,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半以上的青壯年就地從事旅遊工作,外來的媳婦歡喜地紮下了根!」今年中秋節,村民不用再遠離家鄉謀出路,不僅實現了脫貧,也實現了家人的團圓。
過去,武陵山區的很多家庭只有在節日時才能吃上幾頓飽飯,過節意味著改善生活。而現在,逐漸脫貧並奔向小康的大山人民在歡度中秋時,一邊在感恩國家的精準扶貧,一邊又在謀劃借好政策東風把日子過得更加紅火。為了心中的那片「桃花源」——富足的生活,武陵山區群眾正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鬥志繼續前行。
在恩施州中秋節日裡各家各戶的家宴上,三杯兩盞油茶湯下肚,大家臉上洋溢著幸福。
《光明日報》( 2017年10月05日 04版)
[責任編輯:徐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