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繪的那種沒有剝削壓迫,沒有徭賦官稅,男耕女織、人人平等的恬靜生活,被後人廣為流傳,成為人們追尋理想生活的境地和人間樂園。那麼桃源究竟在何處?一直以來為許多專家學者爭相議論。
有人認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應該是一個多為外人所不知曉,是外界難尋找,處於深山峽谷頗為神秘的地方。正如何以剛教授所寫的:「《桃花源記》的『桃花源』其地點不是今天湖南桃源縣的桃花源,因為這裡自秦漢以來是有階級和階級壓迫與剝削的地方。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在古晉代指的是武陵郡,包括武陵山脈沅水上遊的酉水流域。」所以,有人認為「桃源在武陵,深處是銅仁」。
戰國時,仍為楚黔中地(郡),秦屬黔中郡,漢改黔中郡為武陵郡,銅仁屬武陵郡辰陽縣,隸屬荊州刺史部。從現在行政區劃分來看,西漢時的武陵郡的範圍以今黔東(銅仁地區及湖南湘西、懷化市、川東和鄂西部分土地)三國時先屬蜀,後屬吳。晉屬荊州武陵郡。南朝劉宋時屬武陵郡辰陽縣,先隸屬荊州,後改屬郢州。南朝蕭齊時仍沿襲劉宋郢州武陵郡辰陽縣舊制;南朝蕭梁時分屬武州南陽郡和新夜郎郡;南朝陳時沿襲蕭梁舊制,隋置靜人縣,後入辰谿縣,隸屬辰州沅陵郡。
唐初為辰州地,垂拱二年置萬安縣,後改常豐縣,隸屬州(盧陽郡),先屬江南道,後改屬黔中道。因唐代州、郡承襲隋代,唐初,改郡為州,復置辰州,銅仁地屬辰州。唐天寶元年(742年)錦州更名盧陽郡,同年,移萬安縣治於銅仁府西南大江坪,更名「常豐」。五代十國時,銅仁成為當地首領割據之地,並曾先後屬楚和南唐。
據《銅仁府志》史料記載:銅仁處於萬山之中(武陵山區),在省治極北東北,距京師萬裡,為西南彝地。幾千年的歷史變遷,銅仁這個鎖在深山人未識的面孔,已沉睡了上千年,不被社會所認識,大多數人都知道夜郎國,而不知貴州是個省,那就更不知道開發較晚的武陵大山深處的銅仁了。正因為這裡開發較晚,民族的生活習俗、勞動的生產方式、種養的技術方法等,都還沿襲著古代武陵山區一些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