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婭·蒙臺梭利是義大利第一位女博士,女權主義者,也是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創始人。
蒙臺梭利的教育方法以兒童為中心,尊重孩子成長步調。採取尊重孩子內在需求的方式,讓孩子適時、適性地成長,短期內不易察覺成果,但卻會在某一時間以爆發的力量彰顯出孩子內在心智的成長。
她所創立的、獨特的幼兒教育法,風靡了整個西方世界,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各國,特別是歐美先進國家的教育水平和社會發展。為西方工業化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幾代優秀的人才基礎。
《西方教育史》稱她是二十世紀贏得歐洲和世界承認的最偉大的科學與進步的教育家。
敏感期對孩子的重要性
蒙臺梭利認為,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發展節律,教育要與兒童發展的敏感期吻合。
蒙臺梭利提表示,在兒童發展過程中有一些特殊的敏感性。某一成長時期出現的特定敏感性對應相應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兒童心理發展中的特定時期,它賦予兒童心靈生長的神奇力量,發展迅速而又自然,而敏感期又是暫時的,錯過敏感期將會招致不良後果。
「如果兒童在敏感期遭遇阻礙就無法正常發育,其心志就會紊亂甚至扭曲。」
兒童的內在敏感性能幫助他們從複雜的環境中選擇對自己生長適宜的和必不可少的東西,這種敏感期與生長現象密切聯繫,不同的階段對應不同的敏感期。
通俗解釋就是:
敏感期是自然賦予幼兒的生命助力,如果敏感期的內在需求受到妨礙而無法發展,就會喪失學習的最佳時機,日後若想再學習此項事物,不僅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時間,成果亦不彰顯。
根據蒙臺梭利對兒童敏感期的研究,在《童年的秘密》中主要提到了以下敏感期,看看你都抓住了嗎?
1、秩序敏感期(2-4歲)孩子 剛開始有自我意識,是需要有一個有秩序的環境去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的。所以一旦孩子熟悉的環境有所改變,他就會無所適從,有害怕、哭泣、發脾氣情緒。
例如。吃飯的時候必須誰先坐下,爸爸的鞋子一定要放在媽媽的鞋子左邊等,如果打亂了他認為正確的順序,肯定就免不了要鬧一場了。
當孩子處在是秩序敏感期當中,滿足孩子的秩序要求,是對孩子的成長有重大意義的。
一件事情有秩序,也就是有規律可循,這是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起來邏輯感的;遵循秩序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對孩子的性格、品德方面的培養都是有好處的;當孩子處在一個良好的秩序中,是可以幫助孩子獨立自理,建立自信的。
所以當孩子處在秩序敏感期,家長要做就是學會接受孩子的固執,允許孩子不按照自己步調走,當然,前提是需求合理;
如果不合理,就採用引導的方式,讓孩子自己覺得,我不應該這樣做,而是那樣去做,可以通過繪本去引導孩子,因為繪本主人公和孩子年齡相仿,孩子很容易產生共鳴。
畢竟生活中很多的習慣,比如擺放碗筷、進門換鞋、玩具歸位等好習慣都是需要培養的,這些基本的規則和意識通過秩序敏感期的強化,成為內在的行為模式,讓孩子受益一生。
2、語言敏感期(0-3歲)
0-3歲這個語言敏感期又分為前語言期(0-1歲)和語言期(1-3歲)
前語言期在蒙特梭利《生命重要的前三年》一書中,提到孩子在胎兒時期約6-7個月左右,耳朵已經發展完成,可以聽到外界的聲音。即使是剛出生的嬰兒,也能從媽媽對其哭聲的回應中,慢慢建立自己的溝通模式,進入前語言期階段。
所以說,即使孩子不回應,也要和孩子多說話,這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
1-3歲語言期,在1歲的時候,孩子就可以說一些簡單的詞彙了,但是表達還不是很準確,例如孩子說「媽媽走」,這句話可以是「媽媽,離開這裡」、「媽媽回家」或「媽媽,去散步」等不同的意思。
所以這個時候,家長就要回應孩子:「寶寶要回家」,那麼孩子想要回家的時候就會用「要回家」這樣更準確的詞來表達。
2歲的時候正是孩子好奇的時候,經常會問「這是什麼?」那大人完全可以直接告訴孩子這是什麼,不要用疊詞,也不要用簡化,因為孩子的的世界裡,是沒有所謂難與易之分的,不要用大人的思維去想,只要多會重複幾遍,複雜的名詞孩子是一樣可以記住的。
3歲的時候孩子就進入了「語言爆發期」,不但會自言自語,也特別會模仿成人說話。因為自我意識的發育,生活經驗越來越豐富了,動詞、形容詞的使用也都很正確,這個時候就可以多給孩子講故事、看圖書、聽廣播等。
選擇經常重複相同的詞語、語句或者是童謠,從小有閱讀習慣的寶寶,詞彙量更豐富,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也都會更強。
3、細小事物敏感期(1.5-4歲)
在這期間,孩子注意力很容易被細小的物體吸引。一顆綠豆大小的石頭粒,一根短短的小線頭,一片指甲蓋大小的小紙屑,牆上的一個小洞。
這個過程,也正是發展孩子的觸覺和視覺能力的時候。
所以家長不要大驚小怪,認為自己家的孩子太內向,也不要打斷孩子,而是耐心陪伴,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去觀察和思考,畢竟孩子的專注力,觀察力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得到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