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廈門地名中的「祥 霞 美」可能曾是「上 下 尾」
山海城市地勢複雜 垵兜嶝崎獨具特色
在廈門的歷史地名中,有不少含有上、後、尾字的,這些字代表方位——廈門是山海城市,地勢複雜,山水轉彎較多,東西南北不容易區分,因此地名多用上下、前後、頂尾指代方位。一般「上」為西北,「下」為東南。例如坂上自然村,位於禾山街道坂尚社區西面,枋湖北路北側;下忠自然村,位於尚忠村下方,在禾山街道坂尚社區東南部,枋湖北路南側。
再比如美仁後社,位於美仁宮後方,故稱為美仁後社;沙坡尾則是「廈港海沙坡的尾端」;後坑指「窪地後的村落」,與前坑對應。不過這些詞除了表方位,還有部分是借用祖籍地地名,或因同音同義演化而來——例如「後埔」地名最早源於李姓始祖沿用安溪祖居地地名「厚埔」;集美「內林」則是因原村民多李姓、林姓,原地名為「李林」,後因李、裡同音,裡、內同義,遂改為「內林」。
在廈門地名中,「上」美化為祥,「下」美化為霞,「尾」美化為美的案例很多。如,海滄新陽街道的祥露社區,早時人們乘船來此地下船登岸,俗稱「上路」,後諧音雅化為「祥露」;霞陽曾名「下洋」;集美舊時因地處潯江西岸末尾、大陸盡處,被稱為「潯尾」或「盡尾」,後美化為「集美」。
除方位外,複雜的地勢還派生出一些獨具特色的地名,如垵、兜、嶝、崎、腳、柄等字,都代表閩南地區獨有的地形風格,在北方地名中極少見到。據梁瑞秋介紹,「崎」指階梯式的山坡,如高崎;「嶝」有臺階、跳板之意,大嶝島即表示此島是金門和同安之間的一處「跳板」。「垵」為「鞍」音譯而來,指山坳處,曾厝垵就是由此地形得名;「柄」指代邊緣,如洪山柄指的是洪濟山山腳邊緣;「腳」指代角落、根部,如竹樹腳、大井腳、講古腳巷等——民國職業講古藝人,通常在巷子角落、大樹陰涼下設攤說書。
何厝和已消失的吳厝、潘厝、楊厝等,均代表該姓氏家族居住之地,鼓浪嶼的內厝澳也是由「李厝澳」演化而來。
兵家必爭之地 既可演武又可扎軍營
在廈門地名中,還有許多地名與房屋、建築相關。最廣為人知的是「厝」,閩南話中指住所、房子。例如何厝和已消失的吳厝、潘厝、楊厝等,均代表該姓氏家族居住之地,鼓浪嶼的內厝澳也是由「李厝澳」演化而來。
在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收錄的同安、翔安地名中,有不少地名出現寮、寨字。「寮」指草屋,有時也指代廠坊,如思明區的「夾舨寮」指造船廠,夾舨寮4號是造船廠承德堂遺址;思明區中華街道的竹寮巷早年為竹廠坊;也有同音演化,例如長寮巷,其形狀直、狹、長,成條狀,而條、寮閩南話發音相近。
而寨、營則與軍事建築相關。廈門地理位置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唐代劉日新追剿黃巢起義軍,駐軍深山,明末清初曾是鄭成功反清復明的基地,許多地名折射了這一歷史事實。如海滄現已廢止的「蔡寨後」,傳宋時設寨,村位於山寨後,又逢蔡姓開基,故稱「蔡寨後」,現為寨內自然村;同安新民鎮劉營自然村是唐金紫光祿大夫劉日新率軍追擊黃巢起義軍,曾紮營建村的地方;古營路則是鄭成功部隊設營房之處。
根據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提供的數據,同安區、翔安區村落名有外較場、寨內、寨仔邊、營邊、官田、軍營、西鼓檔、寨下、土寨、劉營、走馬人、軍村、寨仔等軍用地名14個,佔同安翔安村落名的1.4%;此外,廈門還有先鋒營街、後廳衙巷、洪本部街等,皆與軍事建築有關;小走馬路、演武路則是鄭成功部隊走馬、水上演武操練的地方。(廈門日報記者黃語晴實習生王佳煒)
(責編:陳楚楚、張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