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在老一輩的思想裡,總是棒打才能出孝子,所以,我們這一輩的孩子,有不少都是挨著棍子長大的。但是現在的理念和以往已經大不相同,孩子不但不能打,還不能罵太多、吼太多,否則,孩子容易自卑、叛逆等。但是,在這樣的思想下,很多家長對著孩子,已經不能說是在好好的教育,而是在縱容了。
爺爺奶奶一味庇護,5歲小女孩偷東西、撒謊成性
劉瀟生完孩子,休完產假後,就回到了工作崗位上,而孩子就是由爺爺奶奶帶。因為劉瀟和老公都在外地工作,所以每次只有過節才會回家。她只覺得,自己的女兒被爺爺奶奶帶得有一點嬌氣,但是整體上還是可以的。
在女兒5歲那年,劉瀟帶著女兒去逛超市,發現女兒總愛吃裡面的水果,劉瀟立馬制止女兒繼續吃,另外將女兒吃的果殼等一併裝進袋子,給女兒買了回去。後來結帳完回家,她看到女兒從口袋裡拿出一個棒棒糖,這是結帳區域賣的,但是自己明明沒有買啊。問女兒,女兒只說,不是從超市拿的,而後問孩子奶奶,她振振有詞:「每次都拿,但總不能當著別人的面,讓孩子把東西拿出來吧,孩子臉皮薄,得哭的。」
而在超市吃水果,也是常事,女兒對媽媽撒謊,奶奶也覺得沒什麼。在奶奶眼裡,一切都沒有孩子面子和開心重要,所以一切都依著她吧。劉瀟沒想到,只是為了孩子的面子,卻最終讓孩子愛佔小便宜、偷東西、撒謊成性。
在平時,很多家長都會比較寵愛孩子,覺得現在孩子都是要面子的,要給足了他尊重。只是,若是面子給過頭,那就是沒臉沒皮了,若是不抓緊糾正,對孩子一生都會有影響。
孩子犯這幾種錯,家長無需留情面,當下指責才正確!
1、撒謊
撒謊也分兩種,一種是如上述事件中,孩子不和家長說實話,還有一種,就是說大話。
在孩子撒謊的時候,其實很多家長自己都很清楚,孩子到底有沒有在撒謊。這時候,必須得糾正孩子,若是有外人在,可以立刻制止孩子繼續撒謊或者說大話,這時候面子不能給;若是沒有外人,那麼家長就需要潛心進行教育,找到孩子撒謊的原因,讓他知道,若是以後再撒謊,那麼父母不會給他留面子,那麼以後,自然就會逐漸少說謊話或者大話了。
孩子總會有這個撒謊的過程,很多家長會不以為意,覺得過了這段時間就好,但其實,這個時間段,若是家長一開始稍微不顧孩子的面子,孩子以後就不會謊話連篇,若是家長太照顧孩子面子,那麼就會撒謊、吹牛成性。
2、偷東西
孩子若是偷東西這個習慣從小養到大,那麼長大後,可就不只是偷東西那麼簡單了。對於上述事件中,劉瀟後續是這麼處理的:她帶著女兒,去超市把糖付錢買下了,並告訴收銀員,「孩子看到糖果沒了抵抗力,害怕我不給她買,所以便偷偷帶回家才和我說,讓我過來幫她付錢。」一句話,即讓孩子羞愧於自己偷東西,又羞愧於自己撒謊,但是在外人面前,也是半給面子,半不給面子。
不同的事情,可以有不同的處理方法,但是對於偷東西,第一次發現的時候,就不能夠給面子,讓他永遠記住這個不能有的行為,否則,後面將會有無數次,那樣會害了孩子一生。
3、愛佔小便宜
很多人會發現,生活中,那些愛佔小便宜的人,也都會偏小家子氣。佔小便宜,看似是小事兒,但是卻是每一件小事積累起來的性格。所以這時候,家長無需給面子,處理幾次後,孩子也便不想著佔這麼點小便宜了。
就像劉瀟,在女兒佔便宜後,沒有為了面子立馬帶女兒離開,而是把她吃的全部買了下來,用行動不給孩子面子,也用行動教育孩子該怎麼做。
教育孩子的瑣事那麼多,那到底什麼時候才該給面子,什麼時候無需給面子呢?其實,有個略微簡單的分割線,就是厲害性。若是一些當時鬧得厲害,但其實無傷大雅的事情,那麼可以給面子,好好教育;但若是行為嚴重影響其他人,或者是讓孩子賴上很差的品行,那麼,立即改正孩子的行為習慣,要比給面子更為重要。
今日話題:你們覺得劉瀟的處理方式對嗎?除了這些,還有哪些事情,是你們覺得不能夠給孩子留面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