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有人說財富是時代的悲哀,但至少他的前輩和或者曾經的他拼搏過了;也有人說它是社會進步的動力,無數人都為此在拼搏、努力。過去也好,現在也罷,每個時代的人都希望獲得財富的追求是不變的,當然這也成就了許多偉人。
不過仔細分析之後,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個規律:但凡可以在逆境中找到突破的人,很多都是讀過《易經》這本書的,孔子、曾國藩、王陽明、楊振寧等等。迷茫的人生道路上,他們能做出正確的決策,或許都一不開《易經》一書。
現代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經這樣評價:西方科學家做出的成績,有不少被中國古代科學家早就做出來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學家自幼學習《周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學家們不曾掌握的一把打開宇宙迷宮之門的金鑰匙。
馬先生曾經說過:「職場人都應該讀一讀《易經》,自己成功也正得益於讀的早,」從馬先生的角度看來,《易經》或許蘊含著財富密碼?很多人對《易經》這本書都貼上了這樣一個標籤:封建迷信,在我看來這是沒有真正讀懂它的,下面我從三條天規對這本書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這八個字是清華大學的校訓,在《易經》一書開篇首卦乾卦說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做人要像君子一樣自強不息,同時品德也應如大地般厚實可以承載萬物。
一切靠自己的努力要自強,想要靠別人是不現實的,一切要靠自己不斷努力。假使有一秒鐘不求進步,你的對手前進你就已經落後了;「厚德載物」是中國文化儒家道家的最高的學問,做人要效法大地一樣,承擔並負擔,把痛苦都可以承擔起來。
實力和道德方面你都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又何愁不會成功?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我們現在對血液傳承定義為DNA,但從古人的角度看來,傳承不斷,因果不斷。為何會有「富不過三代」這句話?子孫後代的福德善報很多都是通過祖輩累世修德得來的。如果單單從自身的得失去看待這個問題,那這個家族註定是失敗的。
「積金遺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遺於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此萬世傳家之寶訓也」,歷史發展到現在,不知道諸位是否注意到這樣一個問題:在特定的周期中,付出與回報不等的幾乎沒有出現過。
這是因果關係的傳承,這是智慧的傳承,這更是家族的傳承。
順應天命,合乎人心
孔子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但命並非不可改變,當發展到極點,就會易窮則變。這也如同我們熟悉的「泰卦和否卦」,比如否極泰來、泰極生否,一個兇卦一個吉卦怎麼可能相互轉化?當一者發展到極點的時候,它就會朝另一個方向發展。
《易經》一書講究順應天命,這也正是它的核心,前提是自己要知名。每個人都是受命運的驅使成為了最不想成為的那個自己,卻始終沒有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自己,不是嗎?所以只有不忘初心才會放得始終,但每個人似乎都忘了自己的初心。
天意不可違,順天應人才是最大的幸福。
後記分析
三個天規,也正是指引我們人生方向的鑰匙。但從《易經》整本書的角度出發,這也不過是皮毛。整本書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在許多學者的眼裡被認為是超越科學的存在。大到國家小到個人,無一不在書中有體現。
虞世南曾經說過:「不讀易不可為將相」;李約瑟認為《易經》的太極圖顯示了宇宙間力場的正極和負極的作用,中國文明在科學技術史中曾起過從來沒有被認識到的巨大作用。也正是因為他讀了《易經》,才有了如此極大的成就。
當然諸位在生活中最避免不了的就是佔卜了,而佔卜的依據又是《易經》六十四卦。卦卦有真理、卦卦有玄機。包含了治政、軍事、宇宙、天文、哲學、醫術、命理、佔卜、經濟、文化、音樂、數理等方面。
同時它也被認為是六十四個人生決策心法,道明職場、婚姻、人生等發展規律,如果我們在碰到這類方面的問題時,可以通過對應裡面的卦預測發展方向,以此找到較好的解決方法,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也有讀者抱怨了,《易經》一書全部都是文言文,自己根本都看不懂。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逸世君專門為大家找了一個白話文、圖解的《易經》。同時也爭取到一個比較大的優惠,有興趣的可以購買一下,沒事可以看看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你認為呢?
關於《易經》一書諸位有什麼樣的看法,歡迎評論區交流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