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3日電 臺灣政治學者胡慈貫在今日出版的新加坡《聯合早報》撰文分析稱,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日前有關「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兩岸主張,本質上就是把「和平極大化,統一極小化」的一種迂迴表述,和平只不過是為了達到分裂的必要手段罷了。
綠營群雄並起 紛紛提出新主張
文章說,臺灣政局表面複雜,什麼新鮮事都有,但是應提綱挈領的由大處著手,從高處來探究問題的本質,這樣才能得到一個比較周全的圖像,不會被那些無關痛癢茶壺裡的風暴和那些缺乏意義的政治語言給迷惑了。
2012年「『總統』大選」以及「立委」選舉即將開始,綠營大老群雄並起,蔡英文、呂秀蓮、謝長廷、蘇貞昌誰也不服誰,看來綠軍在和藍營決戰之前先要來個殊死內鬥才能解決問題。講好聽點,這些人都有理想抱負、當仁不讓、捨我其誰;講難聽點,根本是自以為是、剛愎自用、師心自用。誰知道這些人是不是權力欲作祟,自我膨脹到好像斯人不出,蒼生百姓將無以生存,臺灣即將就此沉淪似的。
1月間,志在奪取大位的兩位民進黨大老,先是謝長廷提出所謂的「『憲法』共識」,說是對內要「重疊共識」、對外(兩岸)要「『憲法』各表」;接著蘇貞昌也丟出所謂的「臺灣共識」,說是「生存是王道」、「民主是基石」。
2月,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又提出,兩岸必須維持「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說法。日後,如果呂秀蓮又提出什麼新的「2012精神」或「九六共識」,大家對此也不必覺得意外。
民進黨要「以和反統」
像謝長廷及蘇貞昌所提出的「『憲法』共識」,「臺灣共識」一樣,蔡英文的談話同樣講的頭頭是道,但本質上仍然全是經過包裝後的政治語言,辭藻華麗,內容空洞、缺乏實踐的可能。
文章指出,本質上,三人觀念的核心仍是「大陸是大陸,臺灣是臺灣」,這些民進黨的領導人仍然自外於大陸,仍然把臺灣擺在大陸的對立面上,仍然把大陸視為所謂「外國」來對待。「一邊一國」的立場絲毫未變。
舉例來看,蔡英文說,在發展兩岸交流,尤其是在經貿交流上,臺灣應以「國際多邊體系」做為與大陸互動的架構。她強調,臺灣應利用「國際多邊架構」,和亞洲各國一起,共同面對大陸的崛起,臺灣不能只雙邊發展兩岸之間的交流。表面上,這只是反映出民進黨對於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一貫立場,但更重要的是民進黨是想要利用國際力量來平衡、甚至是制約大陸的成長和茁壯。
謝、蘇、蔡三人的策士或支持者已經分別為文,試圖闡明當事人主張的實質內涵,但仍然不忘批評對手。
文章說,有人強調「民主」與「和平」是超過「統獨」的「臺灣共識」,蘇的觀點沒錯;有人則明指蘇的主張只能對內,格局有限,謝的「『憲法』共識」較能為大陸所「接受」;也有人說蔡的主張反映出民進黨將由突出兩岸對立,轉而嘗試追求相同部分,但林濁水一句這是「穩建臺獨」的說法就點出了問題的本質,將一切打回原形。
在筆者看來,蔡英文有關「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主張,在本質上就是「和平極大化,統一極小化」的一種迂迴表述。簡單的說,民進黨的態度是兩岸關係要和平發展,但要「和而不統、以和反統」,和平只不過是為了達到分裂的必要手段罷了。
文章表示,即使未來民進黨的某些政治語言和國民黨在表面上更有趨同現象,但關鍵在於兩黨仍有本質上的差別。民進黨是一個本質上敵視大陸、主張「臺獨」的政黨。表面的言論調整不能改變其主張分裂的本質。只要民進黨人不袪除心理的障礙、對大陸的仇視及錯誤認知,說法變來變去不過都是些騙人的鬼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