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精者可為常醫,識炁者可為良醫,達神者則為神醫!

2020-12-20 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

作者:空淨

道家傳統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瑰寶,道家文化分為文道、武道。道家的「文道」是一個內容非常豐富而且體系龐大的文化系統。道醫 學就是道家「文道」中的五術之一,道家五術分為醫、卜、星、卦、山五大門類。其中道醫 學名列五術之首,是道家歷代修真 者的必修課之一,也是道家法脈承傳中代代相繼、口傳心授的重要內容。只是由於法脈承傳秘授的特點,所以歷史上鮮見文字專著流傳於世間。

道醫 學,是中國傳統醫學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道醫 學的內容長期以來在道家內部的不同脈系之中師徒相授,代代相傳。為人民健康的預防、治療和保健貢獻著力量。

由於道醫 學是內功修真 者在世間「廣施方便,救死扶傷,德化眾生,積行累功」的重要工具,所以古往今來,道醫 學可以說是最接近人民大眾的一門醫學,民間至今還流傳著許多道家人物布施醫道、起死回生的膾炙人口的故事。

道醫 學以藥物便易、方法簡便、療效可靠而著稱於世,隨著時代的變遷在中國流傳幾千年而不頹,逐步發展成獨立的醫學體系。

道醫 學的理論和方法,由於是一種自身實證基礎上的醫學技術,它已經超越世俗「眼見為實」認識論的限制,是人體生命科學中,必須跨越太極陰陽相互之間的障礙和制約,自由穿越太極弦才能真正掌握和應用的學科,是一種深層次高領域的生命醫學領域。

所以,真正上乘的道醫 學都必須在本身進行系統內功修證的基礎上,證至相應的層次和階段,然後經過上師的心傳印授才能真正掌握和應用。所以道醫 學歷代都是師徒承傳,理論和方法只限於筆抄紙錄,口訣相延,不付梓印。

雖然其中許多方法在歷史長河中也與世醫相融交匯,但是其中根本的精華,仍然深藏脈系之中,不易被世俗所掌握,故而歷史上鮮有道醫 學這方面的專著論述。

道醫 與世醫(道家將國醫或中醫 稱之為世醫)都是同源共脈,都源自於自然大道。古有:「歧黃源於道」之說,此言非虛。世醫是根據道的易理、陰陽、五行、氣血理論而闡發,這些顯性的醫學理論和方法利於世俗學習掌握和運用,只需掌握文理精義即可臨床應用醫術。

但是,道醫 則必須隱顯、陰陽理論和實踐集於一身,能夠洞穿太極弦,顯性和隱性同步掌握,才能將道醫 學運用於臨床實踐。所以相對於世俗中的醫學而言,道醫 學是比較難以全面掌握和應用的一門專業性極強的學科,必須依靠醫者本人堅實而且系統的精氣神內功修煉基礎。

道醫 與世醫之間的根本區別,其實是對精、氣、神這三大人體基本生命物質的理論認識和實踐認識之間的差別。世醫對人體精氣神的認識,只是停留在理論認識、理性掌握的範疇中;道醫 則是既要有理性認識,同時也要對精氣神具有自身內環境實踐的直接感性認識,在雙重認識整體結合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和掌握。

道醫 學的基礎理論,建立在以甚為深邃的洞察力內證,運用自身的深度靜定慧觀,對生命進行長期全面而細緻的觀察,根據觀察所得而逐步建立起人體醫學理論基礎。世醫在歷史上則是繼承和運用道醫 學中的這些基礎理論,僅以智觀加以學習和運用發展。

中醫 學發展至現在,已經偏重於單純的智觀性發展和豐富,甚至將道醫 學中經過慧觀所取得並且建立的基礎理論,部分地輕率地當作糟粕拋棄掉。例如在一個時期階段中全面否定陰陽、五行學說,摒棄三魂七魄學說,甚至否定經絡學說、氣機學說等等。

將中醫 學的靈魂抽離拋棄,全面向單純的智觀領域發展。這種現象在道醫 學領域是不可能發生的,道醫 學注重智與慧同觀研究實踐任何事物,而且將慧觀所得作為指導智觀的基礎,是「慧智同觀」研究醫學的一門學問。

道醫 學的學習與掌握,首先在於對傳統理論的全面繼承,而不是輕率地否定。道醫 學誕生於道家修真 者數千年以來,以自己的性命為試驗室進行長期反覆的研究和實踐,首先在自己身體之內進行全面歸道性轉化實踐,探索精氣神與形之間的本質關係,成就了千千萬萬的祖先,使他們步入真人的行列,並且同時產生了道醫 學。

道家理論認為:自然大道的順變演化過程是:虛化神,神化炁,炁化形,形生而產生萬物,物形一旦形成,道炁則滯塞不通。自然大道的逆向回歸過程是:形化炁,炁化神,神化虛,當進入虛明境界後,虛實相通,就能窮通萬物而復歸於道。人類對道對自然的認識,必須經過:體於物而知「身」,體於形而知「炁」,體於炁而知「神」,體於神而知「虛」,體於虛而歸道的正確過程。

在這五個階段和過程之中,人類絕大部分固囿在一個「體於物而知身」的初級階段和過程中。人們通過邏輯思維後天的智識觀察、研究和實踐對自然萬物的探索,從而逐步明白、知曉我們人類自己與萬物的之間的辯證依存關係。

但是對「萬物皆有炁,萬物乃一物」的真理,如果不進行內證,產生高質量的系統而可控的靈感思維,就不知道還要研究和實踐多少年才能產生真知形成共識。道家修真 者與世俗不同,他們運用的方法是靈感思維與邏輯思維同步「窮通塞之端」,炁的滯塞既是人類認識事物本質的障礙,也是疾病產生的根本原因。

運用三因理論研究這個炁「塞」的真正原因所在,探索解除這個閉「塞」不通「因」的轉歸。這個「端」就是打開塞的根本源動力,也就是暫時看不見又摸不著,但是實際又客觀存在的特殊物質「炁」。炁是生化之源變化之端。炁雖然不可見,但是它卻決定著形的成敗、生死與活力。

道家修真 者的「體於物而知身」,首先是以誠信之心承傳著祖先們的成功經驗,是一種顯隱高度結合對炁的全面實踐。窮通塞之端,體形煉真炁,修心歸虛明,回首返先天。君子體物而知身,體身而知道,這是修真 者必然的正確的實踐過程。

體於身知炁,是一個較長時期的艱苦歷煉修持過程,也是掌握道醫 學的基礎。內功界的師傅們常說:「知精者可為常醫,識炁者可為良醫,達神者則為神醫。」這種根據內修水平確定道醫 學識層次的分類方法,與世醫有著根本的不同。「虛實相通,一體掌握」才能真正全面地掌握道醫 學的精華。

道醫 學以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為宗,以經絡學、髒象學為基礎,以「氣血」為理用。尤為突出對炁的靈活運用和調整,把握這一生化之源,造化之端,為人類的健康服務。這一點也正是被現代醫學所忽視的根本所在。

世醫對人體健康的恢復和保持,側重於運用藥物、針灸等等各種方法對人體的精氣神進行調整,使其恢復動態平衡,達到治療目的。道醫 則是根據「萬物皆有氣」的原理,在同時運用世醫方法的基礎上,直接調集各類相應的「氣」進行靈活運用。對人體內的氣機進行清除病氣、濁氣、邪氣,補充生氣、清氣、正氣。使機體中的精氣神恢復動態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對於疾病的認識,病因機理的分析,世醫重視二因,即內因和外因的致病作用。道醫 對疾病的認識,則重視三因,即本因、內因和外因。這也是道醫 學與世醫學的根本區別所在。

本因,是指一點靈光在歷史時空中攜帶而來的致病因素,它們是能在體內逐步釋放,並且與內因和外因密切協同作用,從而產生疾病的因素。本因是一種以全息信息方式儲存並且攜帶的,以炁的方式客觀存的致病因素。

現代醫學已經從微觀領域發現了DNA遺傳基因病因攜帶現象,但是要發現慧觀中疾病的全息攜帶現象則尚需時日。目前的科學研究方法還暫時難以真正全面地進入「炁」的領域之中。

世醫對疾病的預防與治療,偏重於對內因和外因研究和應用。道醫 非常重視整體,本因內因外因這三因的協調性研究和應用,「上工治未病」防勝於治,化優於堵。

道醫 將預防和化解三因對人體的作用力作為重要醫療方法。道醫 學還非常重視外環境各種炁場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和作用以及調整化解。運用道家五術山術中的「風水學」對陰宅、陽宅這些外環境進行巧妙處理,常能使許多慢性疾病加速治癒或者不藥而愈。運用「萬物皆有炁」的基本原理,運用各種方法調適和營造良好的炁場環境保持和維護人體的健康。

簡而言之,道醫 學與世醫學同源同根,世醫學中所具備的內容,道醫 學中都存在著,而道醫 學中的內容,由於理義更為深奧,有許多內容並非世醫所能完全理解與接受,所以仍然保持著它自身的獨立性,在道家內部承傳。

另一方面,數千年以來道醫 學與世醫學互滲交融,眾多的內容早已同化於世醫之中,我們從世醫名著的大量名詞術語中即可見一斑。只是各自闡釋的深度廣度和準確性,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特別是今人的闡釋由於缺乏自身內證的體驗,其中也不乏許多曲解之論誤導後進者。今人如想進行道醫 學的實踐,如果在掌握世醫學的基礎上步入,也不是非常艱難的過程。

例如:醫用古漢語、中醫 基礎學、中醫 診斷 學、腧穴學、經絡學、針灸學、中醫 內科學、中藥學、方劑學等知識,都是進入道醫 學的基礎。吾亦將在各篇中對世醫所未能論及的相關理論方面,根據師傳和實踐所得作一些簡要的介紹,以饗讀者。

餘幼承家學師傳,蒙師心傳道醫 心法,從事道家佛家內功修證和臨床醫學實踐數十年,進行傳統內功和醫學教學工作十餘年,對道醫 學的博大精深和至簡至易頗有一些膚淺的感受,雖然所知曉的道醫 學內容也只是一麟半爪。

但是有感於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和醫林的繁榮昌盛,所以不揣冒昧,拾筆作些介紹,以管見呈之於杏林同仁,也希望有緣者因此而得遇明師口傳心授,步入道醫 學的殿堂,真實地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醫學文化。救世濟危,造福人類。

相關焦點

  • 「兼濟天下」未必僅「達者」可為
    「兼濟天下」未必僅「達者」可為 發表時間:2014-08-19   來源:首都文明網一個個鮮活的愛心活躍在經受苦難的地區,為受難的人們送去堅強和希望。萬斤切糕的維吾爾族小夥兒、民間集資的免費食堂、穿梭在廢墟之上的救援身影、或多或少的愛心捐款...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的意義如今在我們的心中早已模糊了界限,我們可以看到,能夠「兼濟天下」的不僅僅是「達者」,還有更多參與其中的是那些未曾謀面不曾認識的微笑面孔。不失仁義,唯求心安。
  • 為何說神醫扁鵲不是合格的醫者?為了揚名,專為「重者」看病
    長桑君亦知扁鵲非常人也,出入十餘年,乃呼扁鵲私坐,間與語曰:「我有禁方,年老,欲傳與公,公毋洩。扁鵲在秦國為小兒醫當然,最讓扁鵲出名的,當屬為齊桓侯看病的故事,扁鵲最初看出了齊桓侯的病在表面勸其醫治,但齊桓侯不信,經過數次勸說齊桓侯看病,但齊桓公都不相信,最後病入骨髓,無藥可治
  • 《陰符經》以至道修煉為核心
    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這句話已經點題。「修煉」一語,為道門獨有,尤其在古文語境裡面,不做他用。修者,脩也,修德之謂;煉者,右邊為「東」,東方青龍,正是屬「木」,左邊從「火」,乃是木所化的識神,將此識神轉化為真火,以火鍊金,正是丹道取坎填離的方法。因此,這句話是不做二解的,意思是,只有掌握了正確的修煉技術的人,才可以稱為聖人。
  • 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從形而上的「道」的層面來看,「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這裡再次申明了《齊物論》的中心思想:「萬物齊一」或者說「道通為一」。先是「為是不用」。只要是「有為」的,一概「不用」。所謂「有為」,就是有主觀上的「是非」,「成毀」等觀念判定,也是釋迦所說的「分別心」。
  • 道家元精 元氣 元神論
    清濁之辨,不辨之於其精,而辨之於其神也。」認為神定志閒,所生為先天之精;稍動淫念,則所生為交感之精。故逆修之,後天可以返為先天;順引之,先天亦可洛入後天,故葆精者,貴在清心寡欲。宋·張伯端《青華秘文·神水華池說》稱元精穴為「華池」,「華池者,臍中氣穴之下,兩腎中間一竅。」逆升而上,則元精化為元氣而為內丹之母;順流而下,則元精化為形質之精而生男育女。
  • 什麼叫元精、元氣和元神,通俗的解釋!
    認為神定志閒,所生為先天之精;稍動淫念,則所生為交感之精。故逆修之,後天可以返為先天;順引之,先天亦可洛入後天,故葆精 者,貴在清心寡欲。宋張伯端《青華秘文神水華池說》稱元精穴為「華池」,「華池者,臍中氣穴之下,兩腎中間一竅。」逆升而上,則元精化為元氣而為內丹 之母;順流而下,則元精化為形質之精而生男育女。並認為元精亦有賴於飲食之充養,故又說:「谷氣就此而生精」、「華池之竅,乃生精而降於腎者也。」
  • 純愛戰士狂喜,解神者為玩家付出了什麼改變?
    比如前陣子因為些劇情問題在網上引起熱議的電魂網絡科技開發的遊戲——《解神者》,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Comment by 終而復始 w: 對外口徑 :Siva工作室研發、電魂網絡發行,可以不強行帶發行商名
  • 宇宙萬物自虛空中生~煉虛化炁是佛道兩家最隱秘之法
    問:丹書皆言煉精化氣、鍊氣化神,而九華金丹卻言煉虛化炁、煉炁化精、煉精化神,請問其理如何?答:煉精化氣、鍊氣化神是普傳丹法中的基本概念,從其理論和修煉技法上,不難看出,其所煉之精不外乎都是後天淫慾之陰精,而不是先天之陽精;所化之氣仍為後天之陰物,並非先天靈陽之炁;雖配合以神進行交煉,但所化之神卻是陰神,即丹書所言己汞之陰神,陰神雖靈,但不能合道,不能回歸自然。
  •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知(zhì)者樂(yuè)水,仁者樂山:知,同「智」;樂,喜愛的意思。名家註解程顥、程頤:「非體仁、知之深者,不能如此形容之。」朱熹:「知者達於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於水,故樂水;仁者安於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於山,故樂山。動、靜以體言,樂、壽以效言也。動而不括故樂,靜而有常故壽。」
  • 被曲解的成語:識時務者為俊傑
    識時務者為俊傑,常被解釋為:順應形勢、認清時代潮流的人,才是英雄豪傑。此語現在多用於規勸告誡,甚至被用來勸降,意思是人要現實一些,不要過於理想,時代已經這樣了,不要一味堅持自己的想法,要順應時代潮流。現代人也常常說,為了你的前途、事業、家庭、子女等等考慮,你就應該「識時務」。
  • 知我者為我心憂,不知我者為我何求,然世間茫茫眾生何處覓知音?
    《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這是我特別喜歡的一句話。唯有真正理解我的人,才能讀懂我的內心。然世間茫茫眾生何處覓知音?他渴望有一個能知他懂他的人,就像俞伯牙有鍾子期一樣。這恰好印證了韓愈《馬說》中的一句話:「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沒有人賞識我的才學,我該如何施展抱負,報效國家?
  • 易說道德經之十五 善為道的道理
    易說道德經之十五 善為道者的樣子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五 章古 之 善 為 道 者 , 微 妙 玄 通 , 深 不 可 識 。夫 唯 不 可 識 , 故 強 為 之 容 :豫 兮 若 冬 涉 川 ﹔猶 兮 若 畏 四 鄰 ﹔儼 兮 其 若 容 ﹔渙 兮 若 冰 之 將 釋 ﹔敦 兮 其
  • 道炁開脈輪 福慧安身心
    開啟慧眼道眼後,增強見聞強覺知力,易入空靈寂靜境界,回歸寧靜喜悅之路。時時處處,自覺覺他,身心安然。學習思索實踐領悟者得此開啟,飛速精進。為他人開脈輪人數50人左右,初級班為一天一次即可完成;開脈輪人數達100人左右,中級班一天一次可以完成,而且,有緣者可以申請經過學習升級到高級調理師班師資。不斷實踐後進一步升進。助人開脈輪,可以極大消除他人業習,非大愛者莫為之!因此,弘道授業解惑者應當大發慈悲,接受能量回流及其回流能量所纏縛一切諸不善業並淨化之。
  • 習近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學習經典】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其實,深入靈魂的熱愛,必然體現為一種快樂感。  人能夠強烈感受到熱愛對象為生命帶來的巨大樂趣,才會為之投入而無怨無悔、為之付出而無止無休。  這就是《論語》裡的一句話: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懂得學習的人比不上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比不上以此為樂的人。
  •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一位站樁高手對"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的認識
    如今,自己看了一些修煉者的書,更重要的是自己悟到,這三句話,其實是好說不好深刻理解的,站樁沒有到達一定的層次,沒有一定的思辨力,是不可能真正懂得深刻的。我自己現在寫此博文,都感覺到還有很多內容無法深入了解,但如果都等到了解了才去寫,恐怕又太晚了,還有更重要的內容要探索。首先,是寫「煉精生氣」。這裡,必須先將「氣」字的原形解說一遍。古人不講這個「氣」,而是寫成「炁」。
  • 《道德經》禪解: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文/炳睿原文: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惟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 畫家以神品為宗極,又以逸品加於神品之上者,曰出於自然而後神也
    這就把繪畫從我們所知的那種機械的藝術提升到了一種自由的藝術的地位。與此相對應,畫家的社會地位也得以提高。這種繪畫藝術爭取自己地位的努力是需要時間的。人們依然可以讀到這樣的陳述:「與可之文,其德之糟粕;與可之詩,其文之毫末。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皆詩之餘。」這是他的友人、宋代傑出的文人畫家蘇軾的言辭。他喜好交友,常常在朋友的陪伴下作畫、賦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