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符經》以至道修煉為核心

2021-02-22 內丹

《陰符經》的主體思想

 《黃帝陰符經》是以至道修煉為核心、以奇門遁甲術為應用和道學元典。以道為體,以術為用,以內修為超聖登真根本,以治國平天下為積功累德之途徑,這是《黃帝陰符經》的主題思想,也正是以黃帝為代表的上古天真之成道之路,也是至道修煉突出的顯要特徵。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陰符經》帶有黃帝時代道學思想的精要,它與老子以後走隱士路線的道學思想有截然不同的風格,顯然是周朝之前的黃帝時代道學精髓之代表。

為什麼說《陰符經》以至道修煉為核心?

 我們看看《陰符經》原文,第一句,「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這句話,把窮理盡性至於命的功夫都概括了。

 天之道,有陰有陽,也有五行;觀天之術有獨特的規矩,通過觀察北鬥七星的運動、二十八星宿的運轉、九星的旺相休囚廢,可以窮究其中蘊含的天幹地支、陰陽八卦之理,由此八卦之理,歸而守中,中即是玄關。契入杳杳冥冥之玄關,見自己不生不滅之先天元神,再以此先天元神,證入超越陰陽、不生不滅而又生生不滅的無極而太極之本體——大道,開悟、得道合道盡在其中。觀天需有把柄,乃是天幹地支、陰陽五行八卦之中,莊子謂之道樞,就是玄關。

以玄關而悟道,乃是道門獨有,其法直接有效,不立文字,從伏羲、黃帝到老莊,乃至當代,一脈相傳,皆是口口秘授,故此經文一筆帶過。

 行,是指運動規律,大道具有圓周的運轉規律,悟道之後,體用兼骸,可以執掌天道之規律為我所用,故謂之執天之行。悟道之後,性量廣大,包羅天地,容宇宙而有餘,體會到清靜自在之至樂;故曰:「至樂性餘」;此時,深入靜定,後天人性之貪慾消逝無蹤,進入「至靜性廉」的境界——廉者,寡也,少也。

 接下來,「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這句話已經點題。

「修煉」一語,為道門獨有,尤其在古文語境裡面,不做他用。修者,脩也,修德之謂;煉者,右邊為「東」,東方青龍,正是屬「木」,左邊從「火」,乃是木所化的識神,將此識神轉化為真火,以火鍊金,正是丹道取坎填離的方法。

因此,這句話是不做二解的,意思是,只有掌握了正確的修煉技術的人,才可以稱為聖人。

聯繫再上兩句的「九竅之邪,在乎三要」,九竅,是至道修煉及醫道裡面獨有的名稱,三關九竅,是至道修煉的鼎爐,也是不能用作他解的。

「三要」指耳目口,順行為動,消耗元炁,並容易攝入外界形形色色的不良信息而生「邪思」;靜可逆行,將後天有知有覺的精氣神,返還為先天無識無知的狀態,此乃至道修煉的要害。

 至道修煉有三大途徑,如老莊清靜無為的頓法,要將耳目口關閉並進而把整個身體忘記,忘我而真性顯,一步證入大道;七返九還三乘九轉的丹道漸法,要垂簾塞兌、收視反聽——兌;口也,也是把耳目口關閉並且通過觀照來轉化;還有頓漸結合的大成淨土的下手,通過正確持咒加內觀,把耳目口之意升華為懸照之真意,實際上,還是有效的運用「三要」以達至返還目的的。

 這裡透露出的返還論,是後世至道修煉普遍遵循的主幹思想了。再往下看,「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這裡的木,是元神的指代,元神具有「木」的生發性,木火一家,乃是感召「金來歸性初」的主體,是至道修煉裡面藥物之主腦,缺少它,無法採藥煉藥,玉液小還、金液大還也就無從談起;火,乃木所生,是元神動而為識神。識神動而不知轉化,很容易變為貪心,從而生起七情六慾,盜取人體的元炁,所以後文比喻為國家的「奸賊」。只有知道如何正確的培煉元神之道,才可以稱為「知之修煉」的聖人。

 把以上講解聯繫起來,「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講的是什麼,就昭然若揭了。這一段話,是《陰符經》第一章的主腦。給它定性之後,前面所說的一段話,就不難理解了。因此,《陰符經》最早的版本,把第一章命名為「神仙抱一演道章」分明揭示了它的廬山真面目。

 再看看中篇,富國安民演法章,實際上提出了一個非常深刻的命題——道者,盜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古人已經深刻意識到,人之所以有生死,是因為從出生開始,就在時時刻刻被萬物盜取元氣。人的元炁有多少?在先天它是圓滿的,道學語言裡面用重量描述,稱之為「一斤」 ,一斤16兩,一兩24銖,合為384銖。這是理論值,但是,因為每個現實世界的凡人,在大道家園裡面大都是處於功德不圓滿的狀態,尤其是下古時代,因此,還不一定有一斤。

  所以,我們在現實世界裡面觀察到的現象,活到天年的人少,達到、超過天年的人多。元炁為命炁,一定的元炁,在一定的時間、一定的地點,通過特定的一對父母,從大道這個母體——就是大道家園——投生到現實生命界,命炁會凝聚成形形色色的不同的後天元神,

 所以,我們觀測到,現實生命界,每個生命的智慧、性格、命運也參差不齊——有時這種區別是致命的——比如說物種的區別。

 即使生而為人,並且這個人先天元炁特別飽滿,但是,人自從一生下來,都在消耗,通過耳目口,通過後天識神之火(包括識神主導下的各種行為),熊熊燃燒生命的本源——先天元炁。只進不出,完全是個賠本買賣。那麼,遲早都避免不了油盡燈枯那一天。這就是我們觀測到事實,一切生命都無可避免要生老病死的根本原因。

 《陰符經》很厲害,不囉嗦,簡明扼要的濃縮為一句話,「萬物,人之盜」,把剛才所述的意思全部表達出來了。人時時刻刻被萬事萬物盜取先天元炁,這是順行的客觀規律。

 「天地,萬物之盜」說的又是什麼呢?這裡的「萬物」,即是指有生命的一切物種,也指無生命的一切物質。有生命的個體,被盜取元炁,其情形與人差不多,那麼無生命的物質怎麼也會被盜取元炁呢。這個不好理解。

 其實,說的就是能量轉換及守恆定律,還有物理學裡面的「熵」增規律。天地指宇宙全體,它的總能量是不變的,但是一切物質的質能,是在時時刻刻的發生轉化的,當代的量子物理已經描述過這個規律了;

  20世紀物理學還有一個重要的定律,就是有熱力學第二定律推演出來的「熵」增定律。熵是一個獨立物理個體的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一個獨立的物理個體,在科學的定律裡,不可能把熱從低溫物體傳到高溫物體而不產生其他影響,因而「熵」增是永恆的,孤立物體必然會走向混亂和無序——這個過程,就是天地從萬物盜取元炁的過程。所謂「天地,萬物之盜」意即在此。從這裡可以看出,道學很簡要,沒有科學那麼囉嗦。道學有它獨有的象數理語言。

  科學描述「熵」增的定律是 

 道學以384銖代表物質原有元炁(能量),坎離二卦為演化槓桿,順行回歸坤卦,逆行回歸乾卦——這是可以直觀感知的「象」。其中有一套獨有的博大精深的數學系統,數學背後的規律——就是「理」。象數理合一,是描述大道規律的精確化語言。

 因此,其寬度與廣度比科學定律更深厚,道學定律可以置換並且指導科學定律——這也是「道學為體、科學為用」的一個明證。

 回歸經文,它講了「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馬上講到了「人,萬物之盜」,這實際上是逆轉熵增規律的「奪神功、改天命」的手段,它是說,人,也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從大自然裡面盜取虛無元氣,為自身有限的、破損的元炁源源不斷的補充源頭活水;達到人體小天地的和諧——在這個叫,三盜既宜,三才即安。

 至道的三大主流,丹道裡面的內丹,通過心息相依,招攝先天一氣,外丹在無漏之後,通過外界金石精華補充屬於後天之先天的精氣並且煉化;老莊的頓法更直接,以自身為空器——坤卦,直接就可以感召乾卦——先天一炁。大成淨土呢,最後也要走天人混化、感召太乙的路子,都是在「盜」。

 要想藉助「盜」的規律,必須把握最佳的天時,調動最佳的火候,火候,就是時機——合起來,就是經文講的 「食其時」「動其機」;可以達到什麼境界呢?經文也說了, 「百骸理」,「萬化安」 ,這是人體小宇宙精滿氣足之後的高度和諧的內景。

 當然,這裡說的盜的主體,是人,人之所以這個主管能動性,就是因為人具有元神系統,而且是同時具備不生不滅的先天元神,和有相當智慧高度的後天元神這兩大系統。先天元神,就是經文下面所講的「不神之所以神」,後天元神,就是「其神之神」;將元神化為真意、真火來運用——就是煉的本義。

 日為離卦,月為坎卦,離卦先天3數,後天9數,日月對人的影響有大小之分,因此說日月有數、大小有定。將坎離二卦顛倒升華,坎卦為外,指身外藏於萬物(特別是人)之中的元炁;離卦為內,指破缺了的後天元神;這是大範疇的取坎填離;當然體內也有坎離,先天元炁之中的純陽至精為坎中真陽,採取過來,點化性陰而易飛揚發散的後天元神,這也是取坎填離——不管哪種取坎填離,他們共同的目標,都是返還為先天乾元本來面目。

 這個過程,就是「人,萬物之盜」,是可以改天命的「聖功」,陽神從這裡可以生出——合起來,就是「聖功生焉,神明出焉」經過「窮理盡性」而悟道的君子,得此返還之資助,謹慎收藏,固精不用,而小人精滿氣足之後,又旋得旋散,因此,學道、悟道、得道、成道四大流程不可顛倒,不悟道,則難以持盈固精,即使盜取先天一炁歸於鼎爐也無益。

 說到這個,還得講講道學意義上的無漏。大道平等,法有差異。與其他文化體系不同的是,至道修煉的無漏,只是過程,是手段,還不是終極目標。無漏是取坎填離、盜取虛空元炁的前提,這一點是其他任何體系所沒有的。真正的無漏,必須和取坎填離結合,否則,只是節流,可以減少消耗,不能長生久視。至道修煉,是節流與開源並重的。

講到這裡,還要講講下章說的機在目。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這是至道修煉的名言,機在目隱喻調動眼睛的內光迴光返照,這裡蘊藏著將元神及識神轉化為真意來運用的秘訣;雙目蘊藏的目光是性光,並非有形肉眼的所能形成,調動性光內觀,是性命雙修乃至頓悟頓成的正確途徑;這裡的心,指識神,因外界的知識、物慾的誘惑而生起,並且消耗體內的精氣,這樣遲早會死於物,會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識神外用可以呈現出以種種科技惟代表的「奇技異術」,人皆期之,但掌握至道秘密的人,追求的卻是平平無窮的「不奇」,這個「不奇」,就是先天元神,它真樸無華,是自然賦予一切有靈生命的根本特徵,是自然對人類的至高無上的「私愛」,但是,先天元神起用的規律,卻是大公無私到極點。其實,窮究到底,元神識神皆是一體,將識神擒縛制服的關鍵,是「炁」。元神屬陰,元炁屬陽,陰之根在於陽,陽之根在於陰;以陽制陰,以陰亦可制陽;恩為陽,害為陰,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不異陽,陽不異陰,陰生於陽,陽生於陰。至道是超越陰陽的最高存在,大道無形無像,非陰陽無以顯像,離陰陽無以運化,陰陽妙用大矣。明了陰陽之妙義,則經文所說「禽之制在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就可豁然貫通。

自然大道,清靜無為,一切有形的天地萬物皆從此而出,餘喻為大道家園;而當有形的後天的天地萬物形成之後,時間就是最精妙的雕刻師,逐漸的浸潤、改變一切有形之物;在後天的世界,陰陽不會始終平衡,不是陰勝於陽,就是陽勝於陰,就在陰陽相勝的過程,時間的無形之手悄然發揮作用,一切萬物,就在陰陽消長、相互推移的過程,各自順著自身的規律,完成生、長、消、亡的變化。自然之道不可違背,只有從「因」著手,才可以制約、掌握它,這個因,通往大道本體的玄關,一切聖人,以玄關而悟道,以玄關而得道,並以玄關而成道。

如此,再聯繫《陰符經》最後所說的「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就會明白,至靜之道,實際上就是老子說的「致虛極守靜篤」,可以盜取虛空元炁,實現生命的逆轉,回歸太極之中、無極之野——就是大道家園的中央。因此,它是超越律歷的限制的,因為律歷都是建立在對天地陰陽推移規律的觀測之上,無法範疇超越陰陽的最高本體。你來或不來,大道家園就在這裡,不生不滅,生生不息。

至靜之道也好,「盜」「道」的理念也好,實際上,都是至道修煉的最核心理論,以上篇章,是《陰符經》的主體部分。明白這點,就可以理解,《陰符經》必然是以至道修煉為核心。

                                                                                           

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關注

歡迎關注內丹360,一個專注於內丹養生的公眾號:

掃一掃下載訂閱號助手,用手機發文章 讚賞

長按二維碼向我轉帳

受蘋果公司新規定影響,微信 iOS 版的讚賞功能被關閉,可通過二維碼轉帳支持公眾號。

閱讀

相關焦點

  • 絕學當為蒼生共享,天書《陰符經》
    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中篇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為神也。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 千古奇書《陰符經》到底講了些什麼?
    或因其時之動也,則情擾乎中,變先天為後天,此時動必潰之誡也;或因其時之動也,能運我自然之殺機,可以返後天為先天,豈非萬化定基之始乎!至於知之者,即是知此時動之機也;修之者,即於機動之際,及時下功,行一得永得之道也。」此說頗具獨見。八仙之一的張果老說:「觀自然之道,無所觀也;不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心深微而無所見,故能照自然之性。惟深微而能照,其斯之謂『陰』。
  • 南懷瑾談《陰符經》(節選)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從古代流傳下來的《陰符經》和《素書》,據學者們的考證,都是偽書,是後人所假造的。那兩本真書,早已收歸天上,不落人間了。而且我們現有的《陰符經》有兩種:一種是所謂黃帝時代所著的《陰符經》,是道書,當然也可以在其中牽強附會,套上政治學、軍事學、謀略學等許多大原理原則。還有別一種《陰符經》便是所謂《太公兵法》,實際上都是偽書。
  • 《陰符經》思維,絕利一源功十倍,至靜之道心不累
    《陰符經》自黃帝時就有,蓋聖人體天用道之機也。《陰符經》告訴我們:得機者萬變而愈盛,以至於王;失機者萬變而愈衰,以至於亡。所以雖然經文只有上中下三篇,卻引發無數人去研讀、深思。下面學習《陰符經》的下篇,不為佔得天機,只願少走些彎路。01「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
  • 《陰符經》全文及注釋
    應網友後臺留言要求,現再進一步發布一篇《陰符經》全文及注釋 。《陰符經》,全稱《黃帝陰符經》或《軒轅黃帝陰符經》,也稱《黃帝天機經》,總共只有300多字,共三篇,作者無法考證。下文為清代悟元子劉一明註解。陰符經三百餘字,其言深奧,其理精微,鑿開混沌,剖析鴻蒙,演造化之秘,闡性命之幽,為古今來修道第一部真經。
  • 道士每日如何修煉悟道!
    在道門中,無論是集體的宗教生活,還是日常生活,抑或是動功靜功修煉、業餘休閒等,無不依經而行,遵道而為,處處體現著道教重生貴生、度己度人的教義思想。「功課者,課功也,課自己之功,修自身之道。」道教的「功課」,是對道士自身修持的考核和檢查。道士熟讀道教經典尤其是《功課經》,有助於理解經義,體道悟道,有益於道眾加強自身修養,純正道風、俱足正信。
  • 道教二十一經典,道盡天下事!
    甭管修不修道,讀一讀《道德經》,你就會知道,「老子五千言,道盡天下事」,一點都不誇張。《太平經》道教早期的核心經典之一,也是最早反對重男輕女的經典之一,奠定了道教修行的基礎路線,必讀。《陰符經》全稱《黃帝陰符經》,闡述人必須與天道相合,不要違背自然之道的思想,重要性與《道德經》並列,屬於必修課程。
  • 研究生修煉的「道」與「術」
    「道」姑且可以理解為人文通識教育,人格的修煉,首先是要學會做自己,肯定自己。「術」即學術,專業知識的修煉,對本行業的熱愛。如果愛,請深愛。時間對於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關鍵是如何分配。也許有人會說當今並非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時代,但是胸懷天下的情懷,必要的責任感與擔當,作為正值青春歲月的研究生們,如果擁有,相信一定會驅動著你越走越遠,發現不一樣的世界。
  • 送書 | 新書《Python高手修煉之道》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Python高手修煉之道》!      (文末查看送書規則)        對於從未接觸過 Python 語言,但多少了解一點編程知識(如果熟悉或精通其他程式語言則更好)的讀者來說,《Python高手修煉之道》無疑是非常適合的入門讀物。
  • 蘇清標(臺)|太極拳修煉的核心
    在修煉方面,有它的功效,有它的目標,有它的目的。它的功效,就是秉一應萬,以陰陽變動的太極之理化為武藝的太極之理,這樣的道理,在一生的實踐當中,如何符應萬事萬物的變動,這當中,有太極拳的核心思想,有太極拳的修煉目標,其中有幾個層面來跟大家談一下。
  • 從《大字陰符經》&《雁塔聖教序》學習褚體書法!
    由於是難得的褚字墨跡本,所以被歷代學習褚字的愛好者推崇,甚至有人稱臨寫此帖為學習褚書的一條入門捷徑。一、橫 畫《陰符經》橫畫變化豐富,長短橫各具姿態,挺拔勁健。長橫略帶弧形。寫橫畫執筆手指須鬆緊適度,注意訓練指實掌虛,掌豎腕平。掌豎,腕發力沉著,腕平方能氣力勻平。若掌不豎,即使腕平,點畫無堅緊細密潤澤之力。若腕不平,點畫宜現欹側之勢。
  • 三分鐘讓您了解道教,入道必讀!
    道教以神仙信仰為核心內容,修道成仙為終極追求目標,尊奉老子為道祖,張道陵為教祖。道教以它的清靜無為、修道成仙的特質,使現世的人們求得了生命的寧謐和圓滿。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甚至是學究李白、蘇東坡等都對它如痴如醉!可以說是地地道道的中華民族的心靈救治良方,是漂泊無以的靈魂的精神家園。魯迅先生也如是說:「中國的根底全在道教。」
  • 【乾貨】修煉的途徑就放在這裡了,祝各位學有所成!
    之前說過道教傳承「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核心修煉口訣是由師父親傳。於是很多人想修煉道術,卻又沒有門路,甚至在網上隨便找一套修煉方法就開始盲目修煉,這樣既沒什麼效果又可能會修煉出問題。在這裡為發揚我道教優秀文化
  • 道家中人心性修煉最高境界是什麼?
    能用存養省察正心養性及克己歸仁功夫,力自修養以向上者,即可由凡夫而為君子為賢人,上而超凡入聖。修養之道,在能去人慾存天理,去人心存道心,以超脫凡夫境界(帝王卿相英雄豪傑等事功境界中人,亦皆在凡夫與君子賢人境界中)。人類大都為物塵所蔽,為名利所陷,生於斯,死於斯,代代相傳,愈陷愈深,靈明盡喪,幾難有人迷途知返,能毅然超脫功利境界者,深可嘆也!
  • 國字宋河的三度修煉
    在中國文化中,修煉尤為重要。儒、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發展與並存、融合構成了中國一千多年來文化發展的歷史長卷。其中,儒可修煉為「聖」、道可修煉為「仙」,佛可修煉為「真佛」,但是無論哪種修煉,其根本意義,就是修煉德行,獲得完美的人格,深刻的認知,高深的智慧,從而達到極高的人生境界,得到精神圓滿。
  • 道為教父,慈悲報恩,行諸善行,弘教度人!
    道教以道為根本信仰,以濟世度人為立教宗旨。道教的一切教義思想和修行方法,都根源於對大道的執著追求。道教強調「道以人弘,教因師得,若不度人,則法橋路斷,所以弘教,先在度人」。道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立於二氣未肇之先,用著於萬象既形之後。應化三清,主宰萬物。
  • 楊舒雅:日積跬步,以至千裡
    日積跬步,以至千裡初一⑴班 楊舒雅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 《第五項修煉》:未來已來,學無止境
    《第五項修煉》被《金融時報》稱為最有影響力的五部工商巨著之一。彼得·聖吉在書中首次提出「學習型組織」的概念,掀起了企業界的管理浪潮。至於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以及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相信聽了今天為你解讀的《第五項修煉》這本書之後,你會受到啟發。這本書的作者名叫彼得·聖吉,是全球著名的管理學大師,早在1990年,他就率先提出了「學習型組織」這個概念,引發了企業界傳統管理的改革。那麼他為什麼要提出「學習型組織」呢?傳統管理存在哪些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