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符經》的主體思想
《黃帝陰符經》是以至道修煉為核心、以奇門遁甲術為應用和道學元典。以道為體,以術為用,以內修為超聖登真根本,以治國平天下為積功累德之途徑,這是《黃帝陰符經》的主題思想,也正是以黃帝為代表的上古天真之成道之路,也是至道修煉突出的顯要特徵。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陰符經》帶有黃帝時代道學思想的精要,它與老子以後走隱士路線的道學思想有截然不同的風格,顯然是周朝之前的黃帝時代道學精髓之代表。
為什麼說《陰符經》以至道修煉為核心?
我們看看《陰符經》原文,第一句,「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這句話,把窮理盡性至於命的功夫都概括了。
天之道,有陰有陽,也有五行;觀天之術有獨特的規矩,通過觀察北鬥七星的運動、二十八星宿的運轉、九星的旺相休囚廢,可以窮究其中蘊含的天幹地支、陰陽八卦之理,由此八卦之理,歸而守中,中即是玄關。契入杳杳冥冥之玄關,見自己不生不滅之先天元神,再以此先天元神,證入超越陰陽、不生不滅而又生生不滅的無極而太極之本體——大道,開悟、得道合道盡在其中。觀天需有把柄,乃是天幹地支、陰陽五行八卦之中,莊子謂之道樞,就是玄關。
以玄關而悟道,乃是道門獨有,其法直接有效,不立文字,從伏羲、黃帝到老莊,乃至當代,一脈相傳,皆是口口秘授,故此經文一筆帶過。
行,是指運動規律,大道具有圓周的運轉規律,悟道之後,體用兼骸,可以執掌天道之規律為我所用,故謂之執天之行。悟道之後,性量廣大,包羅天地,容宇宙而有餘,體會到清靜自在之至樂;故曰:「至樂性餘」;此時,深入靜定,後天人性之貪慾消逝無蹤,進入「至靜性廉」的境界——廉者,寡也,少也。
接下來,「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這句話已經點題。
「修煉」一語,為道門獨有,尤其在古文語境裡面,不做他用。修者,脩也,修德之謂;煉者,右邊為「東」,東方青龍,正是屬「木」,左邊從「火」,乃是木所化的識神,將此識神轉化為真火,以火鍊金,正是丹道取坎填離的方法。
因此,這句話是不做二解的,意思是,只有掌握了正確的修煉技術的人,才可以稱為聖人。
聯繫再上兩句的「九竅之邪,在乎三要」,九竅,是至道修煉及醫道裡面獨有的名稱,三關九竅,是至道修煉的鼎爐,也是不能用作他解的。
「三要」指耳目口,順行為動,消耗元炁,並容易攝入外界形形色色的不良信息而生「邪思」;靜可逆行,將後天有知有覺的精氣神,返還為先天無識無知的狀態,此乃至道修煉的要害。
至道修煉有三大途徑,如老莊清靜無為的頓法,要將耳目口關閉並進而把整個身體忘記,忘我而真性顯,一步證入大道;七返九還三乘九轉的丹道漸法,要垂簾塞兌、收視反聽——兌;口也,也是把耳目口關閉並且通過觀照來轉化;還有頓漸結合的大成淨土的下手,通過正確持咒加內觀,把耳目口之意升華為懸照之真意,實際上,還是有效的運用「三要」以達至返還目的的。
這裡透露出的返還論,是後世至道修煉普遍遵循的主幹思想了。再往下看,「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這裡的木,是元神的指代,元神具有「木」的生發性,木火一家,乃是感召「金來歸性初」的主體,是至道修煉裡面藥物之主腦,缺少它,無法採藥煉藥,玉液小還、金液大還也就無從談起;火,乃木所生,是元神動而為識神。識神動而不知轉化,很容易變為貪心,從而生起七情六慾,盜取人體的元炁,所以後文比喻為國家的「奸賊」。只有知道如何正確的培煉元神之道,才可以稱為「知之修煉」的聖人。
把以上講解聯繫起來,「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講的是什麼,就昭然若揭了。這一段話,是《陰符經》第一章的主腦。給它定性之後,前面所說的一段話,就不難理解了。因此,《陰符經》最早的版本,把第一章命名為「神仙抱一演道章」分明揭示了它的廬山真面目。
再看看中篇,富國安民演法章,實際上提出了一個非常深刻的命題——道者,盜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古人已經深刻意識到,人之所以有生死,是因為從出生開始,就在時時刻刻被萬物盜取元氣。人的元炁有多少?在先天它是圓滿的,道學語言裡面用重量描述,稱之為「一斤」 ,一斤16兩,一兩24銖,合為384銖。這是理論值,但是,因為每個現實世界的凡人,在大道家園裡面大都是處於功德不圓滿的狀態,尤其是下古時代,因此,還不一定有一斤。
所以,我們在現實世界裡面觀察到的現象,活到天年的人少,達到、超過天年的人多。元炁為命炁,一定的元炁,在一定的時間、一定的地點,通過特定的一對父母,從大道這個母體——就是大道家園——投生到現實生命界,命炁會凝聚成形形色色的不同的後天元神,
所以,我們觀測到,現實生命界,每個生命的智慧、性格、命運也參差不齊——有時這種區別是致命的——比如說物種的區別。
即使生而為人,並且這個人先天元炁特別飽滿,但是,人自從一生下來,都在消耗,通過耳目口,通過後天識神之火(包括識神主導下的各種行為),熊熊燃燒生命的本源——先天元炁。只進不出,完全是個賠本買賣。那麼,遲早都避免不了油盡燈枯那一天。這就是我們觀測到事實,一切生命都無可避免要生老病死的根本原因。
《陰符經》很厲害,不囉嗦,簡明扼要的濃縮為一句話,「萬物,人之盜」,把剛才所述的意思全部表達出來了。人時時刻刻被萬事萬物盜取先天元炁,這是順行的客觀規律。
「天地,萬物之盜」說的又是什麼呢?這裡的「萬物」,即是指有生命的一切物種,也指無生命的一切物質。有生命的個體,被盜取元炁,其情形與人差不多,那麼無生命的物質怎麼也會被盜取元炁呢。這個不好理解。
其實,說的就是能量轉換及守恆定律,還有物理學裡面的「熵」增規律。天地指宇宙全體,它的總能量是不變的,但是一切物質的質能,是在時時刻刻的發生轉化的,當代的量子物理已經描述過這個規律了;
20世紀物理學還有一個重要的定律,就是有熱力學第二定律推演出來的「熵」增定律。熵是一個獨立物理個體的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一個獨立的物理個體,在科學的定律裡,不可能把熱從低溫物體傳到高溫物體而不產生其他影響,因而「熵」增是永恆的,孤立物體必然會走向混亂和無序——這個過程,就是天地從萬物盜取元炁的過程。所謂「天地,萬物之盜」意即在此。從這裡可以看出,道學很簡要,沒有科學那麼囉嗦。道學有它獨有的象數理語言。
科學描述「熵」增的定律是
道學以384銖代表物質原有元炁(能量),坎離二卦為演化槓桿,順行回歸坤卦,逆行回歸乾卦——這是可以直觀感知的「象」。其中有一套獨有的博大精深的數學系統,數學背後的規律——就是「理」。象數理合一,是描述大道規律的精確化語言。
因此,其寬度與廣度比科學定律更深厚,道學定律可以置換並且指導科學定律——這也是「道學為體、科學為用」的一個明證。
回歸經文,它講了「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馬上講到了「人,萬物之盜」,這實際上是逆轉熵增規律的「奪神功、改天命」的手段,它是說,人,也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從大自然裡面盜取虛無元氣,為自身有限的、破損的元炁源源不斷的補充源頭活水;達到人體小天地的和諧——在這個叫,三盜既宜,三才即安。
至道的三大主流,丹道裡面的內丹,通過心息相依,招攝先天一氣,外丹在無漏之後,通過外界金石精華補充屬於後天之先天的精氣並且煉化;老莊的頓法更直接,以自身為空器——坤卦,直接就可以感召乾卦——先天一炁。大成淨土呢,最後也要走天人混化、感召太乙的路子,都是在「盜」。
要想藉助「盜」的規律,必須把握最佳的天時,調動最佳的火候,火候,就是時機——合起來,就是經文講的 「食其時」「動其機」;可以達到什麼境界呢?經文也說了, 「百骸理」,「萬化安」 ,這是人體小宇宙精滿氣足之後的高度和諧的內景。
當然,這裡說的盜的主體,是人,人之所以這個主管能動性,就是因為人具有元神系統,而且是同時具備不生不滅的先天元神,和有相當智慧高度的後天元神這兩大系統。先天元神,就是經文下面所講的「不神之所以神」,後天元神,就是「其神之神」;將元神化為真意、真火來運用——就是煉的本義。
日為離卦,月為坎卦,離卦先天3數,後天9數,日月對人的影響有大小之分,因此說日月有數、大小有定。將坎離二卦顛倒升華,坎卦為外,指身外藏於萬物(特別是人)之中的元炁;離卦為內,指破缺了的後天元神;這是大範疇的取坎填離;當然體內也有坎離,先天元炁之中的純陽至精為坎中真陽,採取過來,點化性陰而易飛揚發散的後天元神,這也是取坎填離——不管哪種取坎填離,他們共同的目標,都是返還為先天乾元本來面目。
這個過程,就是「人,萬物之盜」,是可以改天命的「聖功」,陽神從這裡可以生出——合起來,就是「聖功生焉,神明出焉」經過「窮理盡性」而悟道的君子,得此返還之資助,謹慎收藏,固精不用,而小人精滿氣足之後,又旋得旋散,因此,學道、悟道、得道、成道四大流程不可顛倒,不悟道,則難以持盈固精,即使盜取先天一炁歸於鼎爐也無益。
說到這個,還得講講道學意義上的無漏。大道平等,法有差異。與其他文化體系不同的是,至道修煉的無漏,只是過程,是手段,還不是終極目標。無漏是取坎填離、盜取虛空元炁的前提,這一點是其他任何體系所沒有的。真正的無漏,必須和取坎填離結合,否則,只是節流,可以減少消耗,不能長生久視。至道修煉,是節流與開源並重的。
講到這裡,還要講講下章說的機在目。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這是至道修煉的名言,機在目隱喻調動眼睛的內光迴光返照,這裡蘊藏著將元神及識神轉化為真意來運用的秘訣;雙目蘊藏的目光是性光,並非有形肉眼的所能形成,調動性光內觀,是性命雙修乃至頓悟頓成的正確途徑;這裡的心,指識神,因外界的知識、物慾的誘惑而生起,並且消耗體內的精氣,這樣遲早會死於物,會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識神外用可以呈現出以種種科技惟代表的「奇技異術」,人皆期之,但掌握至道秘密的人,追求的卻是平平無窮的「不奇」,這個「不奇」,就是先天元神,它真樸無華,是自然賦予一切有靈生命的根本特徵,是自然對人類的至高無上的「私愛」,但是,先天元神起用的規律,卻是大公無私到極點。其實,窮究到底,元神識神皆是一體,將識神擒縛制服的關鍵,是「炁」。元神屬陰,元炁屬陽,陰之根在於陽,陽之根在於陰;以陽制陰,以陰亦可制陽;恩為陽,害為陰,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不異陽,陽不異陰,陰生於陽,陽生於陰。至道是超越陰陽的最高存在,大道無形無像,非陰陽無以顯像,離陰陽無以運化,陰陽妙用大矣。明了陰陽之妙義,則經文所說「禽之制在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就可豁然貫通。
自然大道,清靜無為,一切有形的天地萬物皆從此而出,餘喻為大道家園;而當有形的後天的天地萬物形成之後,時間就是最精妙的雕刻師,逐漸的浸潤、改變一切有形之物;在後天的世界,陰陽不會始終平衡,不是陰勝於陽,就是陽勝於陰,就在陰陽相勝的過程,時間的無形之手悄然發揮作用,一切萬物,就在陰陽消長、相互推移的過程,各自順著自身的規律,完成生、長、消、亡的變化。自然之道不可違背,只有從「因」著手,才可以制約、掌握它,這個因,通往大道本體的玄關,一切聖人,以玄關而悟道,以玄關而得道,並以玄關而成道。
如此,再聯繫《陰符經》最後所說的「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就會明白,至靜之道,實際上就是老子說的「致虛極守靜篤」,可以盜取虛空元炁,實現生命的逆轉,回歸太極之中、無極之野——就是大道家園的中央。因此,它是超越律歷的限制的,因為律歷都是建立在對天地陰陽推移規律的觀測之上,無法範疇超越陰陽的最高本體。你來或不來,大道家園就在這裡,不生不滅,生生不息。
至靜之道也好,「盜」「道」的理念也好,實際上,都是至道修煉的最核心理論,以上篇章,是《陰符經》的主體部分。明白這點,就可以理解,《陰符經》必然是以至道修煉為核心。
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關注
歡迎關注內丹360,一個專注於內丹養生的公眾號:
掃一掃下載訂閱號助手,用手機發文章 讚賞
長按二維碼向我轉帳
受蘋果公司新規定影響,微信 iOS 版的讚賞功能被關閉,可通過二維碼轉帳支持公眾號。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