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符經》思維,絕利一源功十倍,至靜之道心不累

2021-02-07 品詩賞詞

《陰符經》自黃帝時就有,蓋聖人體天用道之機也。《陰符經》告訴我們:得機者萬變而愈盛,以至於王;失機者萬變而愈衰,以至於亡。所以雖然經文只有上中下三篇,卻引發無數人去研讀、深思。

下面學習《陰符經》的下篇,不為佔得天機,只願少走些彎路。

01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

譯文:瞎子有目不能視,卻耳朵好;聾子有耳不能聽,卻眼睛好。不能聽或不能視卻杜絕了外界的種種誘惑,勝於眾人十倍;如若再能晝夜反省自己,則就勝於眾人萬倍了。

所以世間的學問太多,天地的誘惑太重,不可貪求太多,精通一樣,術業有專攻,方能成大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旦精通一門,觸類而旁通 ,一通百通。

02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

譯文:心(人的思想)來源於客觀事物,並隨著客觀事物的變化而變化、發展而發展、滅亡而滅亡,其機關就在於眼睛。

人有眼耳鼻舌身這些感官,接觸外界,又把信息傳送到人的大腦神經中樞,再對信息加工處理,提取有效成分,再反作用於外界,才能於天地間其他萬物共生共長。眼睛獲取事物的信息最全面、最完整,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03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譯文:宇宙天體按著自己的規律運行著,無意施恩於萬物,而萬物卻得其恩澤雨露而生長。陰陽相交,產生了雷電風雨,使萬物自由自在地發育生長。

人的性格有「至樂」和「至靜」之分,至樂者性格開朗,寬裕優容;至靜者思維縝密,廉潔無染。天也有「至公」和「至私」兩個方面,它將天地萬物都包容於一身,似其自私;然而萬物又無償地使用它,則又大公無私。

樂則奢餘,靜則貞廉。性餘則神濁,性廉則神清。神者智之源,神清則智明。智者心之府,智公則心平。

04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譯文:萬物有生必有死,則生乃死之根源;有死必有生,則死又是生的根源。人間社會也是如此,無害則無恩,因救害而有了恩;若知恩不報,則害又生於恩。

莊子說:「方生方死。」孫武曰:「投之死地而後生,致之亡地而後存」。吳起曰:「兵戰之場,立屍之地,必死則生,幸生則死」。事物出生時就開始走向死亡,生死輪迴是世間法則,沒有長生不老的良藥,只有延年益壽的修行。恩和害,陰和陽,對與錯,尊與卑等也是如此,相對又相斥,相生又相剋。

05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

譯文:愚蠢的人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無形的,是不可知的神聖之物;而我卻認為,天地萬象都是有形的,是可知的。有的人用愚蠢的辦法揣測、預料天地的表面現象,以為自得,自稱為聖人;我卻認為,聰明智慧,能體察萬物之理的人為聖人。

天地間有其內在的運行規律,常人因為不了解它而感到神秘莫測,認為它們神聖而高不可攀,而有識之士卻覺得很尋常,見怪不怪。

先知們對大道瞭然於胸,不會與世俗一樣去追求名譽和利益。所以過去的聖人都穿戴簡樸,住宿簡陋,人也不注意打理裝扮,看上去像個老農民,甚至像個逃荒的。

所以我們不可以貌取人,錯將聖人當無知,可謂大智若愚,大道至簡,大公無私。學習不能只做表面工作,玩花花腸子,而要腳踏實地,勤勤懇懇。

06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譯文:天地日月依其自然規律靜靜地運行著,故天地萬物得以生存、生長。天地之道是浸潤漸進的,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陽相互轉化,而四季成序,萬物生長,都按照一定的規律自然順暢的運動。

老子說:「清靜乃天下正。」萬物生與毀是不同的情景,生於道靜而毀於動蕩。人也要神清氣明,而不可惡燥一時。相反,天地之道侵,互相爭奪,導致發展和變化也是正常的現象,我們也需相機而變,適應形勢的需要而改變自己。

07

「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

譯文:聖人知道天地自然規律是不可違背的,人應該與天地合,順其道而行。至靜之道是無形的,而樂律曆法是有形的,卻無法揭示和包括無形的「至靜之道」。

律歷就是樂律和曆法,泛指隨時間而變化的一切規律。所謂至靜之道就是重在平常,通俗地說就是防患於未然,不要木已成舟悔之晚矣。所以包括生病、禍亂、腐朽等都要早加防範,遲則生變,變久無救。

相關焦點

  • 古人的:絕利一源用師十倍!
    姜太公兵書《陰符經》有云:聾者善視,瞎者善聽。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絕利一源,用師十倍:堵塞杜絕產生利益的一個根源,就能夠產生用力十倍的功效。師:古代軍隊把編制兩千五百人的規模稱作師。
  • 千古奇書《陰符經》到底講了些什麼?
    據《戰國策·秦策一》載:(蘇秦)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羸縢履蹻,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歸色。歸至家,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喟嘆曰:「妻不以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
  • 《陰符經》全文及注釋
    然心者身之主, 身者心之室,五賊在身,實在心也。但心有人心道心之分;人心用事,則五賊發而為喜怒哀樂欲之五物;道心用事,則五賊變而為仁義禮智信之五德。若能觀天而明五行之消息,以道心為運用,一步一趨,盡出於天而不由人,宇宙雖大,如在手掌之中;萬化雖多,不出一身之內;攢五行而合四象,以了性命,可不難矣。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 絕學當為蒼生共享,天書《陰符經》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下篇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萬倍,三反晝夜,用師十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 《陰符經》以至道修煉為核心
    以道為體,以術為用,以內修為超聖登真根本,以治國平天下為積功累德之途徑,這是《黃帝陰符經》的主題思想,也正是以黃帝為代表的上古天真之成道之路,也是至道修煉突出的顯要特徵。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陰符經》帶有黃帝時代道學思想的精要,它與老子以後走隱士路線的道學思想有截然不同的風格,顯然是周朝之前的黃帝時代道學精髓之代表。為什麼說《陰符經》以至道修煉為核心?
  • 詳解諸子百家系列之陰符經
    3、《陰符經》不斷被後人所篡改,其原版究竟是什麼樣的?不過即便是爭議懸而未決,也絲毫不影響這本書的歷史地位,從唐朝李荃作注以來,至晚清時,其註解版本已不下百餘種,註解繁多,且眾說紛紜,紛亂錯雜,這本書甚至被道教視為等同於老子《道德經》的地位,可見其影響頗深。後人大部分認為《陰符經》為託黃帝之名所著,陰,背陽為陰,隱藏的,不顯露在外的。
  • 得道成仙的人都看過的一本書,非深於道者不能作,更洩露了修道天機!
    但是, 眼睛總是要看,耳朵就是要聽的,口是一定要講話的,它們不可能絕對靜止,只在懂得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人才能靜觀自然,心歸淡泊,更何有邪氣之不消滅哉!這是講人道,人體之自然規律,懂得修心養身的人,才能夠做到無為而為,有作為不以為之,無欲理事不被心身所累,萬物有忍而心不生厭,無執無著,身歸自然,造福人類。
  • 創業七年最痛教訓:十倍目標是萬惡之源-虎嗅網
    沉下去之後,我整理了創業 7 年最重要的教訓:1)原型測試是萬物之源;2)十倍目標是萬惡之源;3)戰略、策略與同伴。一條一條講吧。 一、原型測試是萬物之源 在我 12 年的產品經理生涯裡,一共做了 10 款產品,其中開局最順的是三款:「蟬遊記」、「生辰」、「一罐」。
  • 南懷瑾談《陰符經》(節選)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從古代流傳下來的《陰符經》和《素書》,據學者們的考證,都是偽書,是後人所假造的。那兩本真書,早已收歸天上,不落人間了。而且我們現有的《陰符經》有兩種:一種是所謂黃帝時代所著的《陰符經》,是道書,當然也可以在其中牽強附會,套上政治學、軍事學、謀略學等許多大原理原則。還有別一種《陰符經》便是所謂《太公兵法》,實際上都是偽書。
  • 創業7 年最痛教訓:十倍目標是萬惡之源
    一、原型測試是萬物之源 在我 12 年的產品經理生涯裡,一共做了 10 款產品,其中開局最順的是三款:「蟬遊記」、「生辰」、「一罐」。 二、十倍目標是萬惡之源 接下來講第二條教訓,令我最痛苦的一條教訓:十倍目標。 先說個小段子。 一罐融資的時候,一位投資人問我,你覺得匿名社交能做多大?
  • 道家不傳之秘──睡功
    心息相依,神勿外馳,綿綿密密,不即不離。數過三百六十息,夠一周天之數。之後正身仰臥,兩手握住外腎,著力往前,掙十二下,兩腿往前用力伸。然後閉炁騰身,玉枕、腳跟和手掌著床,其他部位懸空,閉一口炁騰一次,連續騰身三次,而後還虛養靜。再向右邊側身,照前行功三百六十息,夠一周天之數。仍舊正身仰臥,兩手握住外腎,照前行功,著力十二下,向上閉息騰空三次,還虛養靜。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道密強腎功!
  • 讓心,靜一靜!
    心若靜,即便是行到水窮處,依然能高歌;心若靜,那怕是坐看雲起時,同樣能歡樂;心若靜,縱然聲音淡而無味,無古今也可;心若靜,不必去問君何能爾,心遠任婆娑。人生於世,怕的是心煩、心躁;心慌、心苦;心累、心亂。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八 道本素樸心 越損越純粹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八 章為 學 日 益 , 為 道 日 損 。損 之 又 損 , 以 至 於 無 為 。無 為 而 無 不 為 。損之又損其實就是明心見性的過程。損的是情,見的是性。實際上也是情復性的過程。也是求得心清淨的一個過程。人一旦到至靜的境界,也就是致虛極守靜篤的境界,已經到了本性清明的地步。但這個地步是不好保持的。
  • 心累了,換個角度試試看
    時常覺得心累,你有這樣的感覺嗎?反正我有。什麼是心累?有的時候是無力擺脫的困境;有的時候是自我否定的潰敗;有的時候是得不到的疲憊;有的時候就是莫名的快樂不起來.身體累了,可以休息。心累了,該怎麼辦呢?愛因斯坦說:「問題不可能由導致這種問題的思維方式來解決。」
  • 入靜的法門太多,不知道怎麼選擇?其實掌握三種方法就可以了
    而且能夠專心專意,又有足夠的空餘時間去修煉靜養功夫,這樣心中不抱負擔,用「損」法減少各種靜坐負累。然後方可安安心心,無牽無掛的去正式靜養煉功,這樣行功之先就杜絕了諸多不必要之煩惱,杜絕了雜念產生之根源,自然易於入靜。以上是僅局限於實際開始靜坐之時的「損」法。
  • 入靜的法門太多,不知道怎麼選擇?其實掌握三種方法就可以了!
    而且能夠專心專意,又有足夠的空餘時間去修煉靜養功夫,這樣心中不抱負擔,用「損」法減少各種靜坐負累。然後方可安安心心,無牽無掛的去正式靜養煉功,這樣行功之先就杜絕了諸多不必要之煩惱,杜絕了雜念產生之根源,自然易於入靜。以上是僅局限於實際開始靜坐之時的「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