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在昨天如此溫暖的一天,我分享妊娠小腹痛的問題,確實不合時宜。
但是,疾病是不分節日的,懷孕也是,如果懷孕期間的小腹疼痛沒有照顧好,一旦出現下陰出血等其他情況,就極易引起小產。
小產了,會怎麼樣?對懷孕有影響嗎?
什麼是小產,小產之後該如何調養?...
這些問題,基本屬於婦科病-流產領域。
今天,在醫學女博士美麗說原創美文第30期內容裡,我們就深度解讀下中醫婦科專家、北中醫教授郭志強對於小產、流產的中醫病因病機、治法治則和以後的備孕等中醫認知。
中醫上的小產分先兆性流產和習慣性流產兩種。
腹中胎兒如果在妊娠28周之前,不管是因為什麼原因(自然的、病理的還是人為的),離開孕育的母體,而且不具備獨立生存能力(注意,這裡指的是在不需要自我尋求營養和安全條件之下尚不能獨立生存),我們稱之為「流產」。
這,在中醫上稱為「墮胎」或「小產」。
當然,隨著經濟的發展,科學和醫學技術的進步,胎兒和新生兒的監控水平迅速發展,已經可以做到在妊娠20周以後,體重大於一斤重的流產胎兒依然能生存下來。
基於以上的發展,部分發達國家把流產的期限界定為妊娠20周且胎兒體重超過500g之下的方為流產。
可以,鑑於流產的方式,人們(包括臨床)一般分為自然流產和人工流產兩種形式。
人工流產,還可分為因病治療流產和非治病流產之分。
而自然流產,中醫學根據其流產或妊娠終止的時間,又分為暗產、墜胎、小產或半產。
聽著有點複雜啦哈。
暗產,說的是在孕早期(4~5周)流產。具體哪本古籍和哪個傑出古中醫學家的定義就省去不說了哈。但其核心意思是,因為孕早期懷孕時間不長,人皆不知,但謂不孕,不知道其已經受孕而墜胎,遂稱之為暗產。
妊娠在3個月內流產的稱之為墜胎。
而懷孕3~7個月內流產的稱之為小產、半產。
對於上述中醫的說法,現代醫學相對應的是,暗產為妊娠產物,墜胎為早期流產,稱小產為晚期流產。
但是,我們不得不指出的是,流產是一個動態流程,根據流產過程中不同的臨床表現,中醫學上把流產還分為胎漏、胎動不安、胎墜難留、墜胎、小產、墜胎後下血不止、胎死不下和滑胎等。
而和中醫相對應的,現代醫學分別謂之為先兆流產、難免流產、完全流產、不全流產、過期流產、習慣性流產。除此之外還有感染流產。
根據上述描述,對於他們的治療原則是,先兆流產經治療後可轉為正常妊娠,其治療原則當保胎;難免流產,已無保胎之必要,所以應當去胎,排空宮腔;完全流產,說明胚胎或胎兒及胎盤、胎膜已完全排出,無需特殊處理,所以只需要按正常產後調理即可;不全流產,因胎盤、胎膜有殘留,容易引起出血不止,甚或雪崩,所以應當排空宮腔;過期流產的治療原則為死胎;習慣性流產的治療原則是未孕須陪本,已孕當保胎。
我們把難題——習慣性流產放到明天來講。
今天的最後,先重點分析先兆性流產的中醫病因病機、治法治則郭志強教授學術思想。
先兆流產指的是懷孕28周之前,下陰不時少量出血,腰酸下墜,小腹疼痛,胎動過頻,子宮大小與月份相符,宮口未開,妊娠有可能繼續的那部分妊娠期女性而說的。
先兆流產,根據症狀發生的時間還可以分為早期先兆流產(孕12周之內),以及晚期先兆流產(孕12周之後)。
現在根據統計學我們還知道,早期先兆流產的更多,而晚期先兆流產的較少。
但是,按照各期流產之間並沒有清晰的界限,如果先兆流產進一步惡化或發展,就有可能成為難免流產或流產。
在中醫上,先兆流產包括胎漏、胎動不安、胎動下血。這三個概念,我們在本篇文章就不再深入了。
中醫認為先兆流產的發病機制,主要為衝任不固,胎元不安,衝為血海,任主胞胎。衝任之氣固,則能載胎、護胎;衝任之血旺,則能養胎蔭胎,其胎無不安之理。反之,衝任不固,不能載胎、護胎、養胎,則導致下血,胎元不安。導致衝任不固的原因較多,基本為氣虛、血虛、腎虛、血熱、外傷。
氣虛:
如果一個女性脾胃虛寒,中氣不足,或孕後罹疾,元氣受損,氣虛不能制約經脈,衝任不固,胎失所系,從而導致先兆流產。
對於氣虛導致先兆流產,治以益氣固衝、養血安胎之法,方劑可選《景嶽全書》之舉元煎加阿膠、艾葉。方劑組成為妊娠、黃芪、甘草、升麻和白朮。
血虛:
如果一個孕婦素體血虛,或孕後惡阻篤重,脾胃受損,化源不濟。血少而衝任不足,胎失所養,從而大致不安。
對於血虛導致的先兆流產,治以養血安胎、益氣補腎之法,方劑可選《證治準繩》之安胎飲去川芎。方劑組成為熟地黃、白芍、當歸、川芎、黃芪、阿膠、艾葉、甘草。
腎虛:
如果孕婦先天稟賦虛弱,或孕後不節房事,損傷腎氣,腎虛而衝任不固,從而導致胎失其蔭,子失所系而不安。
對於腎虛導致的先兆流產,治以補腎固衝、止血安胎之法,方劑可選《醫學衷中參西錄》之壽胎丸加黨參、杜仲炭。方劑組成為菟絲子、桑寄生、阿膠。
血熱:
大凡妊娠女性,素體陽盛,孕後陰血養胎,陰愈加虛弱而陽更為愈亢,或過服溫燥助陽之品,或孕後疾患溫熱之疾,熱擾血海,傷及胎元,也可以導致胎元不安。
對於血熱導致的先兆流產,治以清熱涼血、養血安胎之法,方劑可選《景嶽全書》之保陰煎。方劑組成為生地黃、熟地黃、芍藥、山藥、續斷、黃芩、黃柏、生甘草。
外傷:
如果孕婦持重涉遠,跌扑閃挫,觸碰墜落,損傷衝任,擾亂氣血,胎失所養,從而導致不安。
對於外傷導致的先兆流產,治以扶氣、養血、安胎之法,方劑可選《東桓十書》之聖愈湯加菟絲子、阿膠。方劑組成為川續斷、妊娠、黃芪、熟地黃、當歸、川芎、白芍。
需要注意的是,先兆流產是流產動態變化過程中最早出現的病例階段,進過保胎治療,大多數會轉為正常妊娠,不然就會發展為其他類流產,這就比較麻煩一點。
本文參考(侵刪):2011年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郭志強《郭志強婦科精華》。
內容預告,明天將介紹現代女性婦科常見病—流產之習慣性流產,中醫認為啥原因咋治療?
一個對中醫感興趣的醫學博士,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讚, 收藏,轉發。歡迎關注北大醫學博士話女性營養系列文章,或@北大醫學博士,我會每天給大家帶來原創女性營養健康資訊,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