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七夕節,祝天下姐妹們節日快樂。
昨天我們說了下妊娠期間噁心、嘔吐的中醫病因病機、治法治則,相信已經處於孕期和即將妊娠的美女們心裡有數了。
可是,懷孕期間,還有一個常見的現象,那就是肚子痛。
這種情況,不單發生在初孕女性身上,正懷著二寶和懷過二寶的寶媽們也許還記憶猶新。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妊娠腹痛,又該怎麼辦呢?
今天我們從中醫的角度去深度解讀北中醫婦科專家郭志強教授在這方面的學術思想。
如果在懷孕期間,小肚子疼痛為主要症狀,沒有其他的不適之情況,中醫上就叫做「妊娠腹痛」。
懷孕期間小腹疼痛,是妊娠期間最為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
我們看看古中醫古籍中是如何給妊娠腹痛命名的。
妊娠腹痛,《金匱要略》中稱之為「胞阻」。
在《本草綱目》裡,妊娠腹痛被稱作「胎痛」。
《張氏醫通》裡稱之為「痛胎」。
中醫上妊娠腹痛和現代醫學上的宮縮腹痛是同一個疾病。
在中醫上,通常會認為,妊娠小腹疼痛的發病機制,主要是胞脈阻滯,氣血運行不暢。
中醫上說的「不通則痛」,究其病因,主要有以下四種情況:血虛、氣虛、宮寒、氣鬱。
血虛:
如果一個妊娠女性,平素就營血虧虛,而懷孕後血聚集陰為養胎元,容易導致更加血虛,發生血少則氣行不利,胞脈運行不暢,從而產生小腹疼痛。
氣虛:
如果一個孕期婦女,打小就脾氣虛弱,或懷孕後,其氣用以載胎護胎。從而氣容易更加虛弱,氣虛就運血無力,血行遲滯,胞脈阻滯,所以導致小腹疼痛。
《傅青主女科·妊娠》中說到:「妊娠少腹作痛,胎動不安,如有下墜之狀,人只知帶脈無力也,誰知是脾胃虛虧乎!」
宮寒:
如果一個女性素體陽虛,則在懷孕期間如果當風惑寒,寒凝血泣,阻痺胞脈,從而誘發腹痛。
《諸病源候論·夫人妊娠諸侯》中說:「腹痛,藉由風邪入於臟腑,與血氣相擊博所為。妊娠之人,或宿挾冷彥,或新觸風寒,㽲結而痛。」
氣鬱:
肝為血海,懷孕後,血聚養胎,肝虛而肝氣易鬱,情志不遂,肝氣鬱滯,胞脈血行不暢,從而導致的小腹疼痛。
《女經科綸》引用《大全》中的話說:「妊娠四五個月後,每常胸腹間氣滯滿痛...此由憤怒憂思過度。」
如果懷孕後,小肚子疼痛時作時休,而陰道沒有明顯出血的,可視為妊娠腹痛。
但如果是下痢、腹瀉等這些疾病導致的小腹疼痛,這不在妊娠腹痛之列。
對於妊娠腹痛的治療,首先要辨別虛實,寒熱,虛者補而通之,實者行而通之,寒熱者而行之,總之治療要以止痛安胎為要務。
針對血虛所致妊娠腹痛的治療,當以養血止痛安胎之法,方劑可選《金匱要略》之膠艾湯。組方為阿膠、艾葉、熟地黃、川芎、甘草、當歸、芍藥。
針對氣虛所致妊娠腹痛的治療,當以益氣止痛安胎之法,方劑可選《中醫症狀鑑別診斷學》之加味黃芪湯。組方為黃芪、糯米、炙甘草、川芎、白芍。
針對宮寒所致妊娠腹痛的治療,當以溫陽暖宮、止痛安胎之法,方劑可選《沈氏尊生書》之艾附暖宮丸。組方為艾葉、香附、當歸、續斷、吳茱萸、川芎、白芍、黃芪、地黃、肉桂。
針對氣鬱所致妊娠腹痛的治療,當以養血調肝、理氣止痛之法,方劑可選《景嶽全書》之柴胡疏肝散加當歸、白朮。組方為柴胡、白芍、枳殼、陳皮、甘草、川芎、香附。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妊娠腹痛進一步發展可能為腹痛加劇,陰道出血,這就成為胎動不安,甚或墜胎、小產。要進一步治療。
本文參考(侵刪):2011年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郭志強《郭志強婦科精華》。
內容預告,明天將介紹現代女性婦科常見病—妊娠病之肚子痛,中醫認為啥原因咋治療?
一個對中醫感興趣的醫學博士,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讚, 收藏,轉發。歡迎關注北大醫學博士話女性營養系列文章,或@北大醫學博士,我會每天給大家帶來原創女性營養健康資訊,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