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轟轟烈烈鬧了5年的哈佛歧視案
在去年10月以「哈佛勝訴」落下帷幕
但當時力挺它的耶魯老大哥
卻在「泥潭」裡起伏了整整兩年
不過今天
耶魯也等待了自己的「審判結果」
只是沒成想
美國司法部這一腳
直接給人踹下泥潭了
美國司法部:耶魯歧視!
耶魯:荒謬!
美國當地時間8月13日
司法部重磅宣布
耶魯大學在本科招生過程中存在
非法歧視亞裔和白人申請者的行為
和當年的哈佛被控訴的一樣
違反了1964年《民權法案》的第六章
來,讓我們回顧下
到底第六章講了啥
簡單來說,就是在美國
只要你接受了聯邦的資金援助
就不能因為種族、膚色
或國籍等因素搞歧視
早在2016年
美國亞裔教育聯盟(AACE)
就投訴耶魯、布朗、達特茅斯
非法歧視亞裔學生
在錄取中區別對待
不過直到2018年
當哈佛深陷種族歧視案
耶魯忙著聯合斯坦福、杜克等
16所名校集體站隊、力挺哈佛時
卻沒想到美國司法部和教育部
把火燒到了自己這
當時教育部官員駁回了AACE
對布朗和達特茅斯的投訴
唯獨盯上了耶魯
一副信誓旦旦的模樣
如今兩年過去了
調查結果倒是真出來了
司法部在其官網表示
耶魯錄取「搞歧視」
在同等條件下
亞裔和白人的申請錄取率
只有非裔美國人的
十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同樣地,耶魯大學每年都會因為
種族因素拒絕數十名
本該錄取的亞裔和白人申請者
美國司法部認為
你不能每年拿著數百萬資金
還暗戳戳地搞這種事情
於是要求耶魯大學
在接下來的本科招生中
必須杜絕這種行為
要不然「我就起訴你」
當然耶魯也不是吃素的
很快就迅速做出回應:
「沒有的事別瞎說」
同時稱:
我們是不會因此改變招生做法的
除此之外,耶魯表示還表示
自己被司法部傷透了心
「沒有看完我們提交的全部信息
就提前做出了決定」
無語!實在是無語!
而且耶魯相信
「如果你們司法部收到了我們提供的信息
並且公正權衡後就會知道
我們一點問題都沒有
完全符合最高法院數十年來的判例」
最後在聲明中
耶魯稱將會堅定不移地致力於
培養「多樣性」為其卓越標誌的學生團體
照這強勢的回應架勢
估計還真得鬧上法庭
參考哈佛歧視案
至少兩三年後見分曉
哈佛歧視案:
一場沒有硝煙的5年之戰
不過與哈佛歧視案不同的是
雖是AACE瞄準的耶魯
但扣動扳機的是美國司法部
而哈佛則是被SFFA盯上
被SFFA開槍
SFFA全稱,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
「學生公平入學」組織
早在2014年
SFFA就起訴了哈佛
稱其拿著聯邦資金搞歧視
也就是違反了《民權法案》第六章
即過去數十年中
在同等條件下
白人、非裔和西裔反而較亞裔
優先獲得了錄取資格
所以SFFA要求「校方公開招生記錄數據」
不過當時的哈佛則表示:
「我們得保護學生隱私
你可快閉嘴吧」
這下AACE也坐不住了
在15年的時候
它站出來支持了一波SFFA
終於2017年
司法部介入
開始對哈佛進行了調查
隨後SFFA就開始忙碌起來
——「你哈佛不是不主動提供招生情況麼
呵,我自己來!」
先是在18年製作了「哈佛財政和招生」報告
分析對照了2010年至2015年間
哈佛大學的申請和錄取材料
其中包括16萬名學生的數據
分析報告指出
亞裔學生的成績
的確存在著被不公平對待
總結出來一句話
哈佛連候選人都沒見
直接給黃皮膚最低分
SFFA怒了
「你瞧瞧這份報告
一名亞裔學生有25%的錄取機率
但如果他是白人
錄取機率就會是35%
西班牙裔則75%
非裔可是95%的可能性」
緊接著哈佛針對貴族階級的
「Z名單」也被曝光出來
——達不到入學標準不要緊
有權有勢我給你緩一年
這下壓力山大的哈佛坐不住了
趕快召集自己的老姐們小兄弟
比如耶魯、斯坦福為自己招生流程做證明
向聯邦法院提交了好幾十頁的報告
然後18年8月底
司法部也出來表態了
「你們哈佛就是違憲」
就這樣
一邊是哈佛及他們的兄弟們
一邊是SFFA
兩邊陣營又battle了整整一年
終於在2019年10月有了個結果
聯邦法院裁定
哈佛招生過程雖然不完美
但符合憲法規定
也沒歧視亞裔
就判哈佛勝訴吧
然後SFFA組織就又提起了上訴
估計耶魯有結果的時候
哈佛也會有結果吧
亞裔爬藤不易
實現公平錄取任重道遠
可能在不少人眼中
無論是哈佛還是耶魯
雖說是Dream School
但總歸不是那麼好申請的
所以覺得這兩個案子跟自己關係不大
但主頁君還是想多說幾句
在美國,想擁有更多的福利
甚至僅僅維護自己的權利
必須得學會發聲
比如前段時間
讓在美華人愁白了頭的ACA5法案
如果這個法案一旦被通過
或將「腰斬」加州華裔入學機會
所以在美華人為了下一代上學機會
只能去積極發聲吶喊
像黑人一樣為自己本族裔爭取權利
同樣地,近些年來
赴美讀書的中國留學生越來越多
與之對應的卻是
美國大學對亞裔學生不公平的招生報導
層出不窮
種種事件提醒著我們
不僅要提高自己的硬實力
還要遇事學會為自己發聲
實現公平錄取這條路任重道遠
我們未來要走的路依舊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