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山法師:學會隨喜,福報將會源源不斷湧現出來!(附心經講解)
仁山法師:獲取「福報」的簡單方法仁山法師:心經的妙用(1)仁山法師:心經的妙用(2)天將降大任修行是場騙局嗎?內心強大的人擁有的六項特質,看看你有了幾項 人體是有磁場的,就是心念發出的力量!真正的修行,是透過身邊的人來覺察自己!全球災難頻繁爆發的真相深度揭秘!人類到了該覺醒的時刻!
-
仁煥法師開示:什麼叫作往生與舍報?
安詳為往生,斷氣為舍報。人斷氣了,叫做果報了了。我們把斷氣當作死人了。人回歸終點就是了果報,還活在世間上,表達果報未了。果報未了,我們一定要努力做到圓滿果報。願念佛人,個個做到圓滿果報。皈命不是迷信,皈命就是心中的決定和肯定。決定和肯定都是由自己來認可,誰為你認可都沒有用。皈命有一個非常好的特點,就是自己為自己保障生命必定往生。
-
傅佩榮說「仁」:一是真誠,二是主動
譬如碰到父母,你就是子女;在學校當老師,老師是你的面具;在家中為人妻,妻子也是你的面具;每個人碰到不同的對象,他本身的角色和身份也要跟著調整。儒家也一樣。一個人怕就怕一輩子都不真誠,一直在演戲,那就沒意思了。 所以,「仁」從「真誠」開始,不虛偽,不掩飾,猶如赤子之心。《中庸》說:「誠之者人之道。 」真誠是人生的正路。
-
仁清法師:開悟必須以親證空性為界限
明心見性和見性,我們說這個心,剛才已經講到了,唯識宗和五部大論上都講到了,從唯識宗來講這個心,是心、意、識。唯識宗分兩派,其中一派把這個識分成七識、八識,有阿賴耶識這一說末那識、阿賴耶識。 心經的心和我們神識的識、包括第六意識的意,等等,這三個詞在很多佛教經典當中,它的內涵很多是交集的。等於說它在不同的經典當中,以不同的名詞事相而出現,它包含的內容稍微有差別。 但是我們說的這個明心見性,通俗地說,明心就是把我們無始劫以來的顛倒妄念破除了。顛倒妄念、我們無始劫以來的妄心破除掉了,就相當於明心的程度。
-
仁清法師:勿以善小而不為
有一千種名號,我們經常看到的是十種名號,其中有一種名號叫兩足尊。兩種,具足圓滿,尊貴之者,尊貴之人,這叫兩足尊。兩足尊實際上等於佛,他是佛的另外一種名號,哪兩足尊,智慧圓滿無缺,福德圓滿無缺,福德是怎麼來的,知道吧?我原來講過,在一個講稿上說到了,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託缽化緣,看到一個老比丘,一個老年人,在那裡縫衣服,因為眼花了,紉不上針,釋迦牟尼佛過去接過來給他紉針。
-
佛教是解決生命問題的重大科學——生命關懷的本義 仁煥法師
我們能有生命都是父母的德,我們生命的全部都是父母的,也可以說因父母的愛,我們的生命才有緣分來到這個世界上。所以生命是先天,以愛為根,沒有愛的根本就沒有緣分來這個世界。繼承生命,就是說到了後天就要以孝為根;傳承生命,就是光大祖宗的德,所以以愛為本。但是人對這個「愛」字,大多簡單認為是男女之間的事情。真正的愛心,是為這個世界無私奉獻。不僅僅是說男女之間的事情。這個愛代表什麼呢?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禮讓、互相成全。愛可以分有大愛、私愛,男女之間的事情叫做私愛。生命,分有硬體和軟體兩個部分。
-
持續精進中安心—仁山法師
應云何住 云何降伏其心云何降伏其心啊問我們呢我們學了之後要用的我們云何降伏其心說過了應如是降伏其心要這樣 怎樣啊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應當這樣去引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為一切眾生去著想這個我們不習慣我們想來想去就想到自己想到自己就難過 就痛苦就煩惱 就糾結就不得降伏
-
終極的超度—仁山法師
>都講修行功夫斷盡煩惱而後出離輪迴念佛法門則是憑信願念佛之力感佛願來接直接出離六道所以念佛法門我們要認識清楚它的優勢在這裡我們是這樣被佛超度的這裡所說的超度 具體而言就是超越輪迴度脫生死跟我們平常通俗所講的超度概念不一樣
-
仁清法師:半日學行 半日學解
那麼當唯以翻閱研究淨土為事。那個意思是說你要看書啊,看經書啊,研究經書,淨土法門當中的這些經書講的是什麼?這是印光法師說的啊。「半日學解,半日學行」,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解行並重,就是讀誦經典來增長增長知識,就是聽聞佛法來增長知識,在正確知見的指導下,再去念佛,再去修行,這是一個原則。「必期於徹頭徹尾,了無疑惑而後已」。
-
仁清法師:我們修到什麼程度,用法理來觀照
所以我們在修學過程中必須要有正確的佛教理念,正確的修法。 我們修到什麼程度?你是個什麼人?用法理來觀照。不是說我今天晚上做了個夢,觀世音菩薩說我是八地菩薩了。我非常高興,明天該怎麼吃飯怎麼吃飯,該怎麼睡覺怎麼睡覺,別人惹了我該怎麼罵人還是罵人啊。那八地菩薩是夢中得的,可是後天呢又做了個夢,觀世音菩薩沒來說,那我是幾地呢?再來一個,吆,你好像是二地了吧?一下子成了二地了,沒有標準嘛。
-
弘一法師李叔同:吃素、護生、惜福,一個真正值得我們銘記的人!
這首詞誕生在上個世紀,寫這首詞的作者,曾被林語堂評價「是我們時代裡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他是精通音樂、美術、書法、戲劇的大師李叔同,也是後來告別紅塵的出家人弘一法師。一個像人的人
-
淨空法師:量大福大的人,起心動念總是為一切苦難眾生著想
中國有個諺語說,「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有福報的人住在那裡,風調雨順,自然能感得。 我們要有信心,要有真誠心,有信心、有恭敬心,這個很重要。首先,轉我們的心理、生理,身心健康,再進一步,轉變我們居住的環境,誠就靈驗。這種不可思議的感應的例子多,我們在講經教學要多多的告訴大家。
-
平等心,真供養—仁山法師
>為什麼目連尊者他一個證果的阿羅漢不能救而眾生能救這意思已經說得很明白了一個修行人再厲害他人單力薄借眾生之力這是十方僧寶共同體那能量不是一個檔次那是不是真的這樣呢這是對我們凡夫說的目的是破我們凡夫眾生>對凡聖的這一種分別心修行人當中哪個是聖 哪個是凡我們要能看得出來我們不是更厲害了你說我看的那個像聖人那個像
-
也論「仁」與「智」:與「仁」表現為「愚」商榷
但「五常」在孔子看來非並列的關係,而是體用關係:「仁」為體,其餘四常(義、禮、智、信)為用。「仁」是指由血緣親情推出來的關愛人的真情感。孔子認為人是道德的存在,則此真情感在孔子看來便是人之本體。人的道德本體是內在的,所以孔子既強調:「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又強調:「為仁由己」(《論語·顏淵》)。
-
弘一法師信箋: 「崑山紫巖,勝於乾山、科山等處多多矣.」考
通信處,惠安北門外大前黃鄉合隆寶號轉崑山寺傳貫法師。演音上」是弘一法師寫於1938年農曆9月,致永春李芳遠,此間弘一法師駐錫漳州瑞竹巖。信中提及的傳貫法師乃惠安人,是弘一法師在閩南十四年間交往最深、最為信任的道侶。此信言及傳貫法師到崑山寺,亦是弘一法師後來計劃到崑山寺的始因。信中亮眼處是點出通訊處:「惠安北門外大前黃鄉合隆寶號轉崑山寺傳貫法師」乃最可靠史證。第二封信。
-
法鼓山果東法師臺中講演抱願惜緣 勉勵醫院職工
法鼓山果東法師臺中講演抱願惜緣醫院職工現場聆聽佛教在線臺灣訊 應醫院志工隊的盛情邀約,法鼓山方丈果東法師於2013年3月23日上午10時,前往臺中榮民總醫院講演「抱願,不抱怨」的處世妙方。針對在醫院發願助人、終生奉獻的志工們,要比一般工作更常面對精神壓力,因而容易產生幾項常見困境,包括「現實與理想的落差,無法滿足期待」、「身心的壓力已經超出負荷」、「工作上挫折多於肯定」、「不知為誰辛苦為誰忙」、「熱忱難以持續」……,種種負面的心理情緒,導致原本熱忱的願心難以持之以恆,期待了解「如何從服務中尋找力量」?
-
人物|拉加才仁:山非山也
在此之前,拉加才仁從未聽說過北大,只是填報志願時從同學口中得知「北大很好」,他自己也覺得「這個名字很好」。從小在山裡長大的拉加才仁,看到專業介紹裡「野外實習」的字樣,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環境生態專業。 第一次出遠門,拉加才仁一腳踏入了燕園。在這裡他發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他之前理解的「不是一回事兒」。
-
仁清法師:對於宗教信仰偏執一方是不對的
若有國王」,所以這部經對任何形式的人都有作用。「若有國王。殺父害母。諸斬六親」, 「殺父害母。諸斬六親」這個在古代國王爭霸的時候會有。有的人看著他的父王老了,他自己獨霸一方,怕他自己的兄弟繼承了王位,就可能把他兄弟殺死了,後來乾脆就把他父王殺死了。這個有,歷史上有,中國史上也有,這個經上也把這個類型列舉出來了。後面當了國王以後,「不依王法。廣興兵甲。
-
➮親近過淨空法師的青年法師的感言---延續法師
我們這些小青年們在那段時間都累得直不起腰,每次見面只有苦笑,加之要上臺講大座,有人便有「此命休矣」之感。壓力之大,可想而知。但每次不管在何時何地看到老法師時,他卻總是神採奕奕,臉上也掛著他那特有的、永不褪色的微笑。那時,我們可真正的服了他,他的工作量可比我們要多好幾倍啊!可他老人家的精神卻是我們這幫年輕人怎麼也比不上的。
-
終南參訪-寂妙法師20200605
瑪哈學舍傳統文化終南參訪寂妙法師解脫之路山高路遠,放下即是寂妙無為,阿彌陀佛。周五,瑪哈學舍終南訪道,一早進湯峪,先拜訪了寂妙法師。元芳師兄問:「您修什麼法?」寂妙法師答:「我沒有修法,也沒有功夫,就是一個凡夫僧。餓了吃飯,困了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