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頭望月,才發覺月兒已轉入下弦月。月正圓時,它卻是光亮潔白。月的圓與缺,時常又牽動著客居他鄉和旅人的心。身處和平環境,生存與生活相對不那麼奔忙的人,想回家看看,也容易得多。回溯千百年來人世間,每逢戰亂或天災瘟疫,父母兄弟妻兒離散,思家思鄉情由,也愈發顯現出人的情思的深切瞭然。
隨手翻看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九年下冊,白居易《望月有感》走入了我的視線。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田園寥落幹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弔影分為千裡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時難、年荒影響,祖業空置,兄弟各奔西東,漂泊他鄉。幹戈(戰爭)促使田園荒蕪,骨肉失所,道中流離。舉頭對月,顧影自憐,好似失群後千裡之外的孤雁,又似那秋天裡失根的蓬草,隨風飄散,零落獨化。流離他鄉共明月,傷情對影淚天明。夜,其實沒有加長,思鄉團聚的心,向著明月,何處不是相同呢?
翻看詩前,有白樂天一段成詩原題:「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這為我讀此詩當作小序,交代了背景。查閱資料,河南經亂,實指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開封宣武節度使董晉死後,部下叛亂,之後汝南彰義節度使吳少誠又叛亂,戰爭規模大,時間長,都發生在黃河以南的河南境內,樂天家鄉河南新鄭也受波及,影響嚴重。函谷關內(今陝西大部和甘肅東部地區)道路不通,饑荒連連。長安一帶更是連年乾旱,災情嚴重。一家人不能團欒相聚,望月感懷,書以聊化。並將詩寄給了在浮梁(今屬江西)任主簿的長兄、在於潛(今浙江省臨安)作縣尉的七兄、在烏江(今安徽省程縣)任主簿的十五兄。長兄、七兄、十五兄都是樂天的同一祖父的堂兄。他當時正在符離(今安徽省宿州)探親,也將詩出示給符離和下邽(今陝西省渭南,白氏祖墳所在地)的弟妹。
沒有生離與死別的情感體驗,沒有人生成長中生存與生活的感悟,經由時日歲月的滄桑與輪迴,披文入情,也不見得容易。寫詩文的作者,情思湧動,辭達意遷,運用文字形成作品;閱讀者通過認真閱讀文字,仔細還原分析,從作品的情感體驗,與作者產生共情共鳴,欣賞作品的奇偉。
然而,生活之餘的閱讀,不少人還是流於「站著說話腰不疼,事不關己好遊說「,從一己之私加以評判,如何客觀地還原作品與作家的原意,讀得其中滋味,也是件不太容易的事。
回到對孩子中考高考成績與升學的關注,作家長或長輩的,關心出些主意即可,這有時已經讓自己心境難平,過於關心地想代替孩兒主張,那定是過猶不及,亂象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