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法治記者如何堅守職業道德底線

2020-12-14 法制網

編者的話

2017年11月8日是第十八個記者節。

在眾多節日裡,記者節顯得有些特別。這一天,記者們難以享受節日帶來的閒適,他們依舊要奔走在採訪路上。

在記者這個職業人群中,法治記者更顯特別。為何特別?有研究者認為,一方面,在新媒體的衝擊下,傳統媒體記者的工作、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這種變化在某種程度上對記者職業道德帶來不少影響。另一方面,法治記者所作的法治報導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導向偏差,可能引發社會矛盾,可能干擾公正司法,可能深陷權益糾紛……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依法治國實踐,在此背景下,法治記者如何堅守職業道德底線正確報導法治新聞?這或許是第十八個記者節應認真思考的問題之一。

製圖/李曉軍

法制網記者 趙麗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這是一代又一代新聞人共同的理想抱負。

「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正因為筆下有千鈞,記者更需「心中有道義」。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今天,法治記者應堅持什麼,遠離什麼?

引領社會道德

今年9月初,山東女孩蔣夢陽如願踏進中國傳媒大學校園。

新聞學是蔣夢陽的第一志願。蔣夢陽有自己對記者的理解:「他必須勇敢,敢於探求真相,並可以為此深入危險地帶,因為這是他的職業使命。」說這番話時,蔣夢陽頗有點慷慨激昂,她白淨的臉蛋因為激動泛起了紅暈。

你心目中的新聞記者是怎樣的?

對於這一問題,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以及中國傳媒大學等高校的新聞專業學生給出的答案是:「說真話、說實話,永遠衝在第一線」「隨時準備發現新事,真實記錄下有價值的,第一時間報導給人民」「臨危不亂、機智處理、真實記錄」……

無論哪種回答,其中有一個核心——真實。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從事新聞行業十餘年的一名資深編輯對記者說,確保報導真實,是記者的基本職業道德。在此基礎上,媒體應該做社會道德底線的守望者。媒體有意識地為社會劃出一條清晰的道德底線,並通過持續地傳播強化這種底線意識,使具有現代意義的道德底線成為每個社會成員最基本的行為規範。媒體的另一個道德目標,是在必要時促進社會道德底線的提升。正因為這些因素,媒體自身的道德操守直接關係到公眾對社會道德的認知和信心。

「這是媒體本身應該具有的功能。」對此,中國傳媒大學政法學院法律系副主任鄭寧說。

在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新聞學研究所所長陰衛芝看來,新聞傳播與社會道德之間具有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辯證關係。當然,傳播主體的行為要受到社會的制約,但更重要的是,新聞傳播會反作用於社會道德,對社會道德起到建構和消解的作用。「專業媒體的報導是在社會責任標準之下的、負責任的篩選,這些信息加總後,可以成為我們的精神引領。媒體人必然需要承擔輿論引導的責任」。

而對於業內人士所提到的媒體的另一個道德目標——「在必要時促進社會道德底線的提升」,陰衛芝認為這句話可以從兩個角度理解:一是媒體應當履行作為社會瞭望者的職業責任;另一個角度是,在構建、闡釋信息時,應以促進社會共識為目標。「目前需要做的便是要在履行的過程之中根據自己的責任篩選事實,然後根據自己的責任有目的地傳播信息」。

面臨哪些挑戰

隨著全面依法治國的深入推進,法治建設對法治記者的專業水平、職業道德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適應新要求?法治記者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解決新媒體環境下所面臨的一些問題。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法治記者要格外注意一些問題。」鄭寧說,一是智慧財產權的尊重和保護問題;二是對人格權的尊重和保護,特別體現在隱私權的保護上;三是媒體和司法的關係,不能出現媒體審判;四是杜絕不正當利益,比如有償新聞、有償刪帖等。

「法治記者在報導法治新聞時,必須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客觀理性地報導事實,對法律事件進行正確評價,從而達到傳播法律信息和法治精神的目的。」鄭寧說。

從事多年法治新聞報導的一名資深法治記者說,過去,法治記者主要是單向度地向社會傳遞法律領域的信息,網際網路的發展打破了這種信息單向傳播的模式。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高速傳播,群眾獲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無論是法治新聞還是其他信息的傳播,都已經是雙向傳播。

「就法治新聞而言,雙向傳播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格局,一條簡訊、一篇博文『顛覆』主流媒體報導的事件時有發生。」上述資深法治記者說,在單向線性傳播模式被雙向信息流動模式徹底改變的今天,如果法治記者不能真切地認識到傳播模式給傳播效果帶來的巨大變化,那麼,通過法治新聞報導從而實現傳播法治理念、提高法律素養、推動法治建設、服務法治社會的目的很難達到,甚至還會出現南轅北轍、誤導公眾乃至損毀司法尊嚴的後果。

「在後真相時代,新聞記者應當提升法律素養、倫理共識和倫理技能。比如,寫作者能否使用某個人自己發在社交網絡上的信息?」陰衛芝向記者舉例說,「對於自然人自行在網絡上公開的信息,法律是保護記者報導使用的。」

再比如對「人文關懷」這個概念的理解,「在災難報導中,記者是去報導那些遇難者及其家屬屬於人文關懷,還是讓他們的故事成為整體事件的一部分屬於人文關懷?有一種理念也許需要形成共識,那就是,在特定的時間內,受災者的感受比公眾的知情權更為重要。」陰衛芝說。

怎樣自律他律

法治意識是法治新聞從業者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質。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實踐中,作為以「法治」為報導對象的法治新聞人,應守住法律底線,傳播法治價值追求,不能逾越雷池挑動社會不理性情緒;應守住道德底線,倡導法治精神素養,不能逾越雷池傳遞不正確價值觀;應守住新聞倫理底線,警醒世人法律之嚴肅,不能逾越雷池炒作是非不辨、美醜不分的認知。

對於這些要求,法治記者既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

近年來,各地相繼設立新聞道德委員會,正是要用道德的自律、監督的他律,讓新聞工作者堅守職業道德。從浙江推廣社會監督員、建立「負面案例清單」到陝西建立管理工作檯帳,實行一事一辦一銷號回應群眾舉報,再到北京召開新聞評議會,對典型案例進行剖析……各地新聞道德委員會的工作如同一股清流。

作為北京市新聞道德委員會的委員,陰衛芝向記者介紹說,2014年至今他們做了這些事:「我們大約兩個月開一次會,由梅寧華主席根據新聞熱點確定討論議題。比如新聞報導的真實性問題、災難報導問題等。在討論中,大家認為:新聞報導中故意造假的事情是極少的,但報導者對於事實的強調或省略、使用的詞語、標點,都和其價值取向有關;第二類是,北京市屬媒體的受眾投訴後,由我們組織學生進行調查、回應;第三,我們負責審閱北京市屬媒體的社會責任報告。在各家媒體梳理自己的社會責任的過程中,其自律的現狀和努力的方向也就更為明確了」。

「所以,我認為新聞道德委員會的工作是很有正面意義的。」陰衛芝說。

也有業內人士向記者建議說,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主要靠自身約束,外來的壓力和制度設計只能起到淺層約束的效果。只有通過針對新聞工作者自身的制度建構,才能達到自律的效果。比如,新聞行業開始細分專業領域,如法治領域、金融領域等,專業要求不一樣,這就需要建立同行業的自律規範來進行規制。

在鄭寧看來,法治新聞對記者的專業常識、職業道德素養有著更高的要求。記者一旦因為缺乏常識在報導中發表了一些錯誤觀點或者不正確的評價,將會對執法和司法制度的公正性造成非常惡劣的影響。所以,為了避免「信源噪音」的影響,必須加強法治新聞記者的專業素養、職業道德培養,媒體可以定期組織記者和編輯學習法律知識,對於新聞中經常用到的一些法律詞彙和法律理論進行重點培訓,並定期考核。另外,可以通過開展法律講座,通過一些經典案例講解提高記者和編輯對於法治事件的判斷力。

相關焦點

  • 新時代教師職業行為十準則印發 涉及高校中小學幼兒園 對失德行為...
    記者16日從教育部獲悉,為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教育部近日印發《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和《新時代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根據高校、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隊伍不同特點,明確新時代教師職業規範,劃定基本底線。
  • 教師要牢記「十項準則」堅守教書育人底線
    針對過來極個別教師理想信念模糊,教書育人意識淡薄,放鬆自我要求,甚至出現嚴重違反師德行為,損害教師隊伍形象等實際問題,教育部制定出臺了《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
  • 恪守新聞職業道德規範 履行新聞工作職責使命
    近年來,新聞界湧現了很多優秀的「為民記者」,他們發揚「四力」,用實際行動回答了「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   遵守法律紀律,是新聞工作者必須遵守的工作底線   《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條例》以高階位黨內法規形式,對加強黨對宣傳思想工作的全面領導作出制度安排,標誌著宣傳工作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建設邁上新的臺階。守法律、守紀律、守規矩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底線,新聞工作者要在這方面作表率。
  • 新時代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印發 劃定基本底線
    中新網11月16日電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近日,教育部印發《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新時代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以下統稱《準則》),明確新時代教師職業規範,劃定基本底線,深化師德師風建設。
  • 新時代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印發,劃定基本底線
    來源:教育部網站近日,教育部印發《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新時代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
  • 「堅守憲法法律更應堅守紀法底線」 ——區委常委、紀委書記楊富強...
    導語「作為執法司法的中堅力量,希望我們政法系統的同志們要敬畏法律,更要敬畏紀律規矩,堅守憲法法律更應堅守紀法底線!」最好的營商環境是法治環境,是公平正義。「反腐敗固然要重視領導幹部這一關鍵少數,更要關注執法司法全鏈條上的每一名幹警,你們才是法治環境的最重要關口,是公平正義的最直接體現」。
  • 「十項準則」為新時代教師劃定基本底線
    據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記者施雨岑)記者16日從教育部獲悉,為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教育部近日印發《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和《新時代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根據高校、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隊伍不同特點,劃定基本底線。
  • 「十項準則」為新時代教師劃定底線 師德失範「一票否決」
    「十項準則」為新時代教師劃定底線嚴重侵害學生行為的要依法清除出教師隊伍,任何學校不得再聘任華聲在線11月16日訊 新時代的老師該怎麼當?師德底線在哪?今天,教育部公布《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新時代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根據高校、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隊伍不同特點,分別提出十個方面的準則要求。 準則提出,高校教師和中小學教師不得通過課堂、論壇、講座、信息網絡及其他渠道發表、轉發錯誤觀點,或編造散布虛假信息、不良信息。
  • 「守望正義——新時代最美檢察官」評選結果揭曉
    檢察日報全媒體記者程丁 鍾心宇攝  正義網北京11月30日電(檢察日報全媒體記者邱春豔)11月30日下午,最高人民檢察院、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20家新聞媒體和網站共同舉辦的「守望正義——新時代最美檢察官」評選結果揭曉。施淨嵐等10人被授予「守望正義——新時代最美檢察官」稱號。
  • 教師職業道德_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_教師職業道德常考知識
    教師職業道德_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_教師職業道德常考知識,《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共六條,體現了教師職業特點對師德的本質要求和時代特徵,「愛」與「責任」是貫穿其中的核心和靈魂。1.「愛國守法」——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倡導「愛國守法」就是要求教師熱愛祖國、遵紀守法。第一,愛國是教師做好本職工作的支撐。
  • 麻城一中:堅守底線,精準管控,狠抓落實,為高三學生服好務
    吳校長還對復學後各項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一是疫情防控絲毫不能放鬆,始終保持高度的警惕,密切關注學生,全方位疏導;要從①抗擊疫情的家國情懷篇②疫情科普篇③如何面對挫折篇④心理疏導篇這四個方面精心上好開學第一課;二是分班後班級管理要跟上,迅速建章立制;三是特殊學生管控要精準;四是想辦法讓學生迅速坐下來、靜下來。
  • 律師如何恪守職業道德,依法依規執業?三水這個講座告訴你!
    律師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成為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民主法治建設的重要力量。加強律師行業自律,提高律師職業道德水平,提升律師隊伍素質,是律師工作的生命線,也是律師行業的立業之本、執業之基。
  • 新時代法治政府建設與行政執法規範
    書    名:新時代法治政府建設與行政執法規範   作    者:胡錦光 主編     朱東權、張德瑞 副主編   書    號:   為落實這一方略,配合法治政府建設,提升行政執法人員的法律素質和執法水平,法治培訓網邀請中國人民大學憲政與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憲法學研究會副會長、香港和澳門基本法研究會副會長胡錦光教授主編,由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面向全國出版、發行《新時代法治政府建設與行政執法規範》一書。胡錦光教授於2018年出版的《新時代憲法發展與依憲治國》《新時代黨員幹部的法治思維》兩本著作,取得廣泛好評。
  • 復旦大學教授:底線不是虛無縹緲的
    這是底線討論成為熱點的大背景。  具體來看,原因有多方面。首先,在道理上沒有講透。一方面,沒有從根本上講清楚社會底線的價值和重要性,使人們未能對堅守底線真正形成思想認同。一些人雖然在道義上認可底線,但沒有從心中將其看作為人之所以為人、社會之所以成為社會不可或缺的要素,所以,常常在行為上、在具體情境下總是被各種各樣的原因和誘惑所拉扯,而有意無意地忽略底線。
  • 嚴守底線紅線 遵守職業道德 學習貫徹落實《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
    近日,李平社長主持召開了2020年度報社第8次編委會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視頻(擴大)會,組織學習《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以下簡稱《準則》)。會議強調,報社全體採編人員要認真學習領會,深刻理解新修訂《準則》的要求和意義,提高思想認識,嚴守「底線」「紅線」「高壓線」,全面貫徹落實《準則》新要求。  會上,機關黨委書記許志龍對《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進行了領學和解讀。
  •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印發:深化道德教育引導
    新京報快訊(記者 沙雪良)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
  • 農生文寄語全市定向選調生: 堅定信念 堅守底線 努力成長為黨和...
    農生文寄語全市定向選調生: 堅定信念 堅守底線 努力成長為黨和人民需要的好幹部 2020-04-17 13: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學習法治思想 強化新時代法律監督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亞東 通訊員 戴巧澤「我宣誓,忠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鏗鏘的誓言,字字句句表達了新時代人民檢察官對國家、對人民、對憲法做出的莊嚴承諾。12月4日是我國第七個「國家憲法日」,福建省泉州市人民檢察院舉行憲法宣誓儀式。
  • 英語熱詞: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
    新修訂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12月15日向社會公布。   【知識點】   1991年1月,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第四屆理事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立足新時代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對準則進行了第四次修訂。
  • 山東省檢察長:堅持法治思維全力守住防止冤假錯案底線
    正義網濟南9月26日電(記者 賈富彬)近日,山東省檢察院檢察長吳鵬飛在該省召開的全省檢察機關第四次偵查監督工作會議要求,堅持依法正確行使偵查監督權,全力守住防止發生冤假錯案的底線。   吳鵬飛指出,偵查監督是刑事訴訟第一關的把關人,也是冤假錯案第一道防線的堅守人,在防範冤假錯案方面肩負著重大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