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該接孩子嗎?今非昔比,不要總是拿以前來和現在對比

2020-10-15 黟靈

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可真是嬌氣,上個學還要父母接送,想當年我們那時候上學的時候,可都是自己上學,放學也是自己回家,何曾勞煩過父母啊!

父母該接送孩子上學嗎?

有孩子的父母都知道,為了接送孩子,真的是苦不堪言,可是,誰也不放心讓孩子自己上下學,尤其是小學生。就是再苦再累,也要按時接送孩子。那麼,父母該不該接孩子呢?

黟靈說,小學生當然需要父母的接送了。

孩子上學和放學的路上,人來人往,車輛擁擠,我們怎麼能放心讓孩子獨自走在到處有危險的路上?

別總是和以前比,今非昔比!

我們不能總是和以前相比,今非昔比,已經沒有可比性。

那時候,我們走在路上,基本上都是行人,車輛很少。

那時候,我們的家離學校不遠。

那時候,環境很安全。

現在,到處是車,上下班一堵車就是幾個小時。

現在,家和學校很難用步去丈量。

現在,我們 不知道外面會碰到什麼。

不要總是拿以前和現在相比,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很多事情已經沒法比較。

相關焦點

  • 小學門口,接學生的家長烏泱泱一群,為啥現在上下學都要父母接?
    現在的社會,家長誰敢大意,生怕出現點意外,我們這裡的孩子上中學家長也照接不誤,真是變了。只是希望孩子成人後,別忘了父母的一片苦心。還有一點就是現在社會背景環境和從前不一樣了,那時候家家生活都不很好孩子又多,自己的孩子能基本溫飽就已經不錯了,誰還偷別人的孩子,家家的孩子都是大帶小,外界環境安全,大家都是從眾心理,就沒有接送孩子的了,現在你想讓孩子自立,就你一人外界環境也不允許。
  • 拿孩子和別人作對比,是愚昧的做法,「縱向對比」對孩子才有利
    每個人的神經都繃得很緊,不敢有絲毫放鬆,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是如此,對孩子要求很嚴格,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認為只有給孩子打好基礎,這樣將來才能夠有出息。 有些父母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作對比,並且總是認為自己家的孩子有很多不足之處,於是就會去不斷打擊孩子,認為這樣能夠讓孩子越來越上進。
  • 以前的父母VS現在的父母,網友:起不來床的是同一批人!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父母也是不一樣的。因為社會在進步,大家的育兒理念也在改變。都不用說太前,光是80後的父母和90後父母就已經有了很大的差距。那麼,以前的娃成了媽,是什麼樣的?又和以前的媽媽會產生什麼樣的對比?一網友傾情演繹以前的媽媽VS現在的媽媽。
  • 您還在拿孩子和其他家孩子比嗎?別再一錯再錯了,您傷害了孩子
    總是習慣或者不經意間喜歡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不管是從學習成績上,還是從平時的生活習慣上,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習慣。總是會時不時的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一比。不管家長是刻意的還是說在習慣下慢慢養成的,總是刻意的去比和別人家孩子進行對比自己孩子。
  • 現在的孩子和以前的孩子,哪個快樂些?看完這些對比圖,令人深思
    以前看電視和現在看電視再來對比一下家人間的相處模式但對比現在,如今的社會發展愈發壯大,人們的生活也變得愈發的富足,這也就使得電視機、電腦這些電子設備變得平淡無奇。以前玩具和現在玩具再來談談不同時代孩子對待玩具的態度
  • 「以前的老師」和「現在的老師」做比較,符合科學依據嗎?
    很多人喜歡拿「以前的老師」和「現在的老師」做比較後得出「現在的老師沒有比以前的老師素質」高的結論。這個比較有沒有比較符合科學依據的地方呢?讓我來跟大家探討一下。以我80後為例,以前的老師就是那時候的小學老師,初中老師,高中老師,大學老師。
  • 總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對比,這種潛在危機正在毀掉你家孩子
    鄰居家有位正在上四年級的小朋友,他有一位非常嚴厲的媽媽,晚飯之後,媽媽必須陪伴孩子做作業,每一門作業都要盯著做完,完不成不讓休息,周末的時候給孩子報了書法班。除此之外,這位媽媽總是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跟同班第一名的孩子對比,本來自家的孩子也是非常優秀的。
  • 教育不要跟風,家長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對比
    自己家的孩子有自己的優點,別人家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優點,如果總是把他們兩個放在一起來看,會對他們造成不好的影響,結果很可能自己家孩子的優點沒了,別人家的孩子的優點也沒了,這是很嚴重的。育兒專家認為,每個孩子都有與眾不同的潛能和特質,父母既要看到自己孩子的優缺點,也要看到別人家孩子的優缺點,但最好不要將兩個孩子的優缺點做比較,否則容易讓孩子失去自我。
  • 父母應該拿「愛」與孩子作交換嗎?
    很多家長總是對教育孩子充滿了擔憂和焦慮,但大部分家長看不到孩子的行為表現和自己的教養方式之間的關係。總是希望給孩子找到一個「對症的藥方」,甚至不惜花上大價錢把孩子送到各種機構進行集中「修理」,也不願意去想一想自己是否做錯了,可不可以改進和彌補。
  • 父母不要這樣稱呼孩子,對自己和孩子都沒好處
    父母不要這樣稱呼孩子,對自己和孩子都沒好處家長對孩子會有很多稱呼,可是家長知道嗎,無意間的一個稱呼,將會對寶寶造成極其嚴重的困擾,甚至可能會影響到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因此,對於孩子稱呼父母可不能馬虎。
  • 媽媽穿睡衣接娃,孩子失控大哭!「媽媽,你太醜了,不要來接我」
    導讀:媽媽穿睡衣接娃,孩子失控大哭!「媽媽,你太醜了,不要來接我」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媽媽穿睡衣接娃,孩子失控大哭!「媽媽,你太醜了,不要來接我」!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父母不要總是指責孩子的缺點
    每一個人都有會優點和缺點,沒有生下來就是完美的人。但是很多的父母,他們往往允許自己身上有缺點,卻總是希望孩子應該盡善盡美,看到孩子的優點他們經常會視而不見,而當遇到孩子身上的缺點時,他們會無限放大。每位父母都會對自己的孩子寄予最高的期望,希望他們身上最好都是優點,沒有缺點。
  • 以前孩子起床是個問題,現在我知道怎麼叫孩子起床了
    有父母覺得讓孩子主動起床、洗漱、穿衣是個問題嗎?但最近我開始改變我的方式,我感覺有明顯的變化就是我和孩子不再因為起床洗漱的問題發生不愉快。我們居然就這樣和平相處了,用大家都舒服的方式。我是怎麼做的呢?我來對比一下就知道區別了以前起床:寶貝,該起床了,等下要遲到了,他不起我還哄著,哄著還不起床,直接就要發火。
  • 請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作比較!
    作者:寶寶知道 雨天太陽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記憶,曾幾何時,我們的父母口中總是有個「別人家的孩子」,無論我們做了什麼,父母總是會說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樣怎麼樣!我想說:請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再做比較了!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與生俱來的潛能!
  • 拿學習好的孩子來貶低自己的孩子,這樣的行為太蠢了,父母可別幹
    文 | 維尼媽媽沐瀅閱讀約4分鐘在平臺上看到這樣的一個問題:「拿學習好的孩子來貶低自己的孩子,是愚蠢的行為」,你認同嗎?為什麼?我認同,並且覺得,非但愚蠢,還很壞。小學的時候總是代表學校參加各種演講比賽,總會拿三好學生獎狀回來,發小什麼都沒有。就連入隊,發小都是最後一批入的,當我帶著紅領巾分發小炫耀的時候,發小的媽媽卻很佛系:沒事的,總會入隊的,不要緊,不要著急。在我的印象裡,在他「遜色」我的那段時間裡,他媽媽從來沒有拿他和我作對比。
  • 孩子為什麼整天說「不要」?「叛逆」的孩子應該拿他怎麼辦?
    沒有誰能真正控制別人的想法,哪怕是對於一個學步期的孩子。雖然我們可以輕易地把他們抱起來帶到另一個地方,但卻無法控制他的感受和信念。「不要」這個詞,或許是學步期的寶寶對於家長最大的挑戰。然而我們要知道,在發展自主性的反面就同時意味著孩子的「不順從」。面對整天「不要不要」的孩子,如何與他們一起合作或許是我們更應該考慮的內容。
  •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與以前的孩子差距那麼大?
    找不到原因的父母們,開始不斷詢問,同樣是孩子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和自己小時候差別這麼大呢?吃飯追著喂,穿衣催著穿,上學車接車送,書包給背著,水杯給拿著,這些情況是怨我們的孩子嗎?其實責任還在我們父母本身。現在的父母只給孩子灌輸一種觀念:只讀書就好。於是孩子們就只管一心一意讀書,其他的事情都不用做,甚至在孩子眼中,父母所給他們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因而,當我們有一天發現應該讓孩子多鍛鍊鍛鍊的時候,結果孩子自然就會出現那種喊著不聽,叫著不動,拖拉懶散的情況,因為先前我們父母的原因,直接造成孩子價值觀的偏失。
  • 以前的孩子和現在的孩子,哪個更快樂?看完這5張對比圖,值得深思
    前幾天發小帶著孩子回娘家,我剛好也在,就一起聚了一下。看著我們的孩子在一起玩耍,發小不僅感慨千萬,回想起了我們小時候的日子。那時我們兩個人的家離得特別近,經常在一起玩,之後上了小學,我們也是一起上學一起回家,從家到學校明明只有5分鐘的路程,卻被我們走成快半個小時。想到這,發小突然說了一句,對比現在的孩子,我咋覺得咱們以前更快樂呢?
  • 為什麼不能用以前的教師和現在的教師相比?!
    我最討厭誰用幾十年以前的教師來跟現在的年輕教師做比較,然後得出結論:1、現在的教師沒以前的教師有責任心。2、現在的教師只是為了錢,沒有敬業精神。以前的教師確實能忍受幾十塊的工資一個月,但是那時候物價低,周圍的人也都是差不多。現在,就不一樣了。年輕教師的壓力有多大你們懂嗎?很多男教師都已經光棍了,就是因為沒錢買車買房,想工資漲一點難道有錯嗎?有位年紀老一些的老師說我,以前他怎麼樣怎麼樣都過來了。可是,他不懂,他以前像我這個年紀,為了生活,已經欠債上百萬嗎?
  • 現在孩子「拼家長」,不見以前家長「拼孩子」,到底應該怎樣做?
    以前總是聽家長說別人家孩子怎麼怎麼樣,現在的家長聽到的是別人的家長怎麼怎麼樣。用一句網絡用語,就是「出來混總還是要還的」。為什麼現在孩子開始拼家長了呢?這件事得從父母的工作說起。育兒對所有親力親為的父母來說,確實可能造成壓力,但最積極的應對方法是在生活中尋求平衡點,並獲得應對壓力的能力。找到屬於自己的減壓方式,比如通過鍛鍊或冥想等方式來緩解,或者一個人獨處幾十分鐘、找朋友傾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