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將成為國內的instagram? | 圖片社交類app大盤點

2020-12-13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國外的圖片分享社區,instagram 一家獨大。而國內戰場一片混亂,in、nice、lofter都一直在盯著圖片社區,事實上,他們都私底下稱自己為中國的ins,但是這塊蛋糕很難撬動。相反,佔據著移動端社交入口的微信,微信朋友圈佔據著國內圖片分享的大部分流量,如果從圖片流量上看,它就是國內的ins。但微信是熟人社交,它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圈子,同時朋友圈的照片分享偏生活流水化,離高質量的圖片還有一定的差距。而雖然in、nice、lofter等有著相對高質量的圖和氛圍,但又沒有像微信這樣的強關係鏈和入口流量優勢。

顯然,國內的圖片分享社區在短期內很難冒出一個巨頭,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要暢想一下,誰在未來幾年能成為國內的instagram?

當然,要成為國內的instagram,要滿足些什麼基本條件?

  1. 用戶體量和活躍度遠遠大於其他競品
  2. 開放的「社區」
  3. 有穩定的圖片內容生產渠道和內容生產、消費循環

很長長的枯燥文,建議跳後最後看結論。

一、拍照分享這件事

說到圖片分享社區,當然離不開拍照,先有拍照,才有分享。我們先看看跟拍照分享這件事,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1. 拍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拍照已經從曾經高門檻的少數派,變成一種屬於全民的生活方式,手機在手,拍遍天下無離手。去玩的時候,總少不了到此一遊的遊客照;聚會的時候,少不了的自拍照;吃飯的時候,哦對,相機先吃。

可見,拍照已經慢慢演變為一種基本的生活需求,特別是在相對年輕的群體中。

2. 修

如果說拍照的流行是全民攝影的一小步,那麼修圖,則是走向全民攝影的一大步。簡單來說,修圖讓照片「看起來」更有逼格和有趣,這是大部分小白用戶的修圖需求。就算拍得再一般的照片,套上個濾鏡,左裁右剪,加個文字模板或貼紙,逼格瞬間提高一個檔次。

這,大概是修圖的魔性。

3. 享

拍照和修圖之後,要麼留給自己,要麼曬給大家。說到底,社交分享才是大多數用戶拍照的終極目標。

畢竟,小虛榮,微炫耀之心凡人皆有之。圖片載體繼文字和語音之後,又一個感情宣洩的出口。

 

對應拍、修、享這三個路徑節點,有對應不同的產品滿足對應的需求,當然其中有些環節是相互融合和滲透的。

在拍這個需求上:在大多數時候,都在手機自帶的攝像頭來完成,畢竟,拍是一個簡單的快門動作。慢慢地,後來,拍得好看變成一種需求,特別是自拍的時候。於是在拍的功能上附加上簡單的修圖功能,也就是美顏。接著又出現專門自拍的應用(如美顏相機、相機360、潮自拍等),對被拍對象進行裝飾,比如美顏、動態貼紙、濾鏡等,功能更為強大。

在修圖這個需求上:把P圖變成一件簡單的事,修圖應用要做的就是減低學習的成本和門檻,提高工作效率。它最大的法寶當然是濾鏡,它封裝了底層繁瑣的技術實現,用戶一鍵就可以切換和體驗一種濾鏡。

修圖這個階段,按照片內容(人或景)的不同,分為兩條線,美顏線(人)和美化線(景)。美顏線,當然是以女性為主的磨皮、美白、祛斑、祛痘、瘦臉、瘦身、瘦鼻、增高、眼睛放大、祛黑眼圈、亮眼、白牙…

美化線,包括參數調整、摳圖、局部虛化、馬賽克、塗鴉、裁剪、旋轉、邊框、貼紙、文字等。

此外,還有一些小眾的垂直需求,如拼圖,海報,留白風,電影風等。

在享這個需求上:大多數時候,拍、修只是作為一種工具,為分享做鋪墊。因此,也就決定著前兩者是工具屬性,而後者為社區屬性。

簡單來說,拍照和修圖的動機最終要在分享這個環節體現,對於一個圖片分享社區來說,它可能是這樣的:

一、單純的分享,修圖交給其他工具。這就是典型的微博微信社交平臺,它們只專注在社交互動上,用戶在美圖秀秀或者天天P圖、VSCO等修圖軟體上修完圖後,再到這些平臺上去分享,或者無需修,直接分享。這些平臺引力來自於它們強大的社交粘性,用戶的訴求表現:社交 。

二、修圖+分享,更多地表現為濾鏡+分享。分享平臺為用戶提供便捷的修圖工具,再醜的照片,只用抹上濾鏡,也可以變成一張高大上的照片,這類平臺就是我們說的圖片分享社區。

二、圖片社區產品概述

LOFTER:LOFTER是在PC端的輕博客時代出身,最開始的切入點是攝影,大部分的種子用戶是從網易攝影引入,後面拓展到繪畫、二次元等文藝元素。

但LOFTER的定位一直搖擺不定,曾經也有過很文藝的slogan,如:每個人的理想國。而後隨著移動端圖片社交的爆發,也嘗試做中國式的INS而做轉型嘗試,如今PC端和移動端的LOFTER功能並不完全一致。

in:早期的就是一個圖片分享式的小型微博,以生活品牌為標籤,主打貼紙和濾鏡。如今一躍成為國內活躍度和用戶體量最高的圖片分享應用,緊緊抓住年輕一代的圖片分享需求。同時,藉助直播的風口,直播成為in中的另一個標配功能,跟時尚相關的in達人用戶直播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舊版的in(新版的UI很好看,但是懶得做了)

nice:跟instagram產品邏輯最像的是nice,或者說是添加了標籤的中國版instagram也不為過。nice是一個主打關係鏈的社區,其實社交的功能強於其他幾款產品。

instagram:instagram以其出色的濾鏡和圖片分享功能開拓了圖片社交領域,並最後被Facebook收購,成為國外最大的圖片分享社區。就像其slogan一樣,它的出現讓再難看的照片,加上濾鏡之後也可以成為一件藝術品。

黃油相機:黃油相機做得很垂直,主打照片上文字加工,是一款相對比較小眾的產品。

在易觀千帆上得到平臺一些指標:

月活數

月活數

用戶性別分布

用戶時長

in官方數據稱用戶超過8000萬,LOFTER稱超過3000萬,對應10%左右的用戶活躍度。此外,在這五個平臺上,女性用戶的比較佔有絕對的碾壓優勢。LOFTER使用時長最高,得益於其高質量的社區內容。

三、社區VS社交

我們首先明確兩個概念,社區和社交。

社區沉澱的是「內容」,是少部分意見領袖(KOL)的領地,像更是一個虛擬階層社會的產物;社交沉澱的是「關係」,它更多是發生在同一個階層之間。

我們看看兩者的區別:

1.社交與社區的階級屬性

老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上圖要表示的其實就是這個意思。,第一排藍色和第三排灰色的人群,屬於同一個階層,中間混合體是屬於不同階級的人群。真正的社交需求,通常只發生在同一個階層內。

舉個粟子:我們對微博和微信都很熟悉,為什麼微信的崛起並沒有讓微博走向落寞?

道理很簡單,兩個產品滿足著不同的需求,雖有交叉,但它們不是代替和被代替的關係。微博是一個弱社交工具,它的社區屬性和媒體屬性遠大於它的社交性。而微信就是一個純版的社交工具。對應上圖,微信的用戶關係基本屬於第一排和第三排,就是熟人圈子關係。而微博是第二排的混合圈子,也就是以資訊為載體連接不同圈子階層,當然微博也有一些熟人關係,但這種熟人關係在微博大V,各路明星,熱點資訊的轟炸下顯得微不足道。

微博的用戶訴求是資訊(內容),然後再是關係。而微信的用戶訴求是關係,然後再是資訊。在微博上關注大V,關註明星,關注有趣的事,在這裡就像一個開放的信息流廣場,信息流通往往是單向的,就像一個粉絲在喜歡的明星或大V下面留言得到回覆,TA就會像中了彩票一樣高興,這種雙向的互動是少到可憐的。而微信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朋友圈的互動,會回歸到「關係」這一層。

2. 社區需要不對等的關係

前面提到,在微博社區上得到跟大V或明星互動的機會就像中彩票一樣,這裡延伸出一個有趣的觀點:階層之間信息傳播具有單向性。這也是構成社區的一個重要條件,社區需要不對等的關係。不是同一個圈子裡的人,你逗人家,人家懶得理你。正是這種階層的距離感的存在,激活了整個社區。上遊用戶生產的內容,由下遊用戶來消費。

社區主要內容的沉澱,主要由高端玩家來完成,低端玩家負責消費,當然他們可以自high。在微博上,話語權掌握在少部分的KOL手中,知乎也同樣如此。

3. 社區需要看得到的距離

前面說社區需要不對等的關係,當然,縮小這種不對等關係的距離還必須是可見的。也就是,社區不但可以引進高端玩家,還可以從最開始的低端玩家中培養出高端玩家。社區中的KOL不外乎有兩種出身,一類是自帶光環,來的時候就已經是紅人了,就像小李子進駐微博,只說了一句Hello China,就獲得70多萬個贊。另一類,是依靠這個社區平臺和自己的努力,漲成高級玩家,如:同道大叔、留幾手…

對於低端玩家來說,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4. 階級體量分布大多顯類金字塔型

社區用戶階層體量的分布應該也滿足28原則,優質用戶20%,普通用戶80%,在金字塔底部,都是嗷嗷待哺的普通用戶。

所以,在這裡,我們說的更多的是圖片分享社區,而不是圖片社交。

一個好的社區,需要有穩定的內容生產渠道和內容生產、消費循環,還要有良好的社區氛圍,這很多時候需要運營來完成。

四、內容運營

社區沉澱的是內容,社區用戶消費的是內容,因此,內容要有產出才有消費。對於一個社區來說,內容運營就包括:內容的產出、內容的二次包裝與顯現、內容變現等。

內容的產出:內容的產出,一般分為兩種:PGC和UGC,不同的平臺,在產品不同的階段,PGC和UGC扮演的角色不一樣。

內容的二次包裝與顯現:平臺方將作為一個中間人,將用戶產生的優質內容進行整合,分類,顯現,便於用戶獲取。主要的顯現方式有平臺內、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

內容變現:內容變現,是為優質的內容產生者提供經濟上的回報,也是留存的一種重要手段,當然這取決於內容的稀缺性與獨特性,這部分放到商業閉環裡面。

內容的生產機制:

LOFTER:用戶發表內容後,給內容加上標籤;或者在某個標籤話題下直接參與該話題,當然用戶也可以自己發起話題,在移動端,以圖為主,長按可以發文字和視頻。而在PC端,用戶還可以音樂。

在早期,LOFTER的圖片處理功能是很弱的,這跟產品最初的定位有關,當時在移動端只有幾個簡單的濾鏡,用戶用的也比較少。原因是,LOFTER最開始主打攝影,專業的攝影人士或業餘愛好者,他們肯定不用會這些小白用的濾鏡,他們用的是PS/LR,要是手機攝影也會用VSCO或Snapseed。LOFTER就是一個創作交流的平臺。

現在LOFTER的APP,也有貼紙、標籤、濾鏡這三個功能,換句話說,這是一種對現實的妥協。

in:在in中,媒介載體有圖片、故事、直播這三種形式。同樣,在上傳照片後,會有照片處理的功能,其中就有裁剪、貼紙、濾鏡、標籤(文字、品牌、地點)、玩字、塗抹、大頭等。其中,in主打的是貼紙、濾鏡、標籤,曾經很火的大頭功能已經放在最後個選項了。

在完成照片的修飾後,發布時有添加話題的選項,這個跟LOFTER相似,話題通過標籤功能來實現。然後每個話題都形成帖的形式來顯現,分最熱和最新,以及精華帖(由題主定)。沒有被人領養的話題,用戶可以申請成為題主。

當然用戶還可以在發現頁直接參與話題討論,比如inDream黑科技等,在in直播中,跟其他直播平臺不同的是,in對直播的內容做了篩選和排期,有一個優質直播的日程表,提高直播的質量,這部分可以看作是半PGC。

nice:在nice中,其媒介載體有圖片、短視頻、直播這三種形式。圖片的處理也是有貼紙、標籤、濾鏡、編輯功能,但最少為圖片添加一個標籤,這顯示了nice的標籤特色。可以看到,無論是LOFTER,還是in/nice,標籤都是用戶產生內容的方式。在短視頻中,可以對視頻貼上貼紙,還有選擇濾鏡。對於直播的內容,nice中做了個熱門的篩選,以及最近與附近,顯然這點沒有in做得好。

instagram:跟nice一樣,其媒介載體有圖片、短視頻。圖片的處理提供濾鏡、編輯功能,但不需要像nice一樣硬性選擇一個標籤。

黃油相機:黃油相機主打的是加字,也確實,在這句這裡做了不少功夫。其中最有特色的功能就是Ding! 的功能,即在社區裡看到任何你喜歡的圖片上的字,只要點Ding就可以套用這個模板了。同時在修飾這裡,也提供裁剪,加畫布等基本操作,還有濾鏡、模板、元素功能,元素就是加字模塊。

對於PGC,黃油相機做得比較多,其中有黃油照片館裡面的黃油課堂,以視頻的形式分享些教程,做得比較精緻,中間也穿插了些優秀的用戶作品。

內容的二次包裝與顯現:

LOFTER:

主要分站內與站外兩種形式:站內以專題的形式展示優秀的UGC內容,引用優秀作品形成一個主題,這是大部分平臺常用的方式。站外,以微博微信平臺,做顯現。LOFTER的官方微博粉絲有100百,更新的頻率並不高,微信公眾平臺基本做到每日一更,閱讀量以千為量級,用戶訂閱數應該為萬級。

站內專題

微博

微信公眾平臺

in:同樣也分站內與站外。站內:以精華帖子的形式,in社區的內容偏生活化,娛樂化,像LOFTER那樣整理專題並不容易。同樣,在站外的微博上,也對站內的優質內容做些顯現,in官方微博有400萬粉絲,更新的頻率還算可以。微信公眾平臺「一個叫in的app」也基本做到每日一更,閱讀量以千為量級,用戶訂閱數應該為萬級。

微博

微信公眾平臺

nice/instagram:兩個平臺在內容顯現這塊做的並不多,可以說基本沒有,反而在關係鏈這塊做了些功夫。nice官方微博有500萬粉絲,更新的勉強做到每日一更,以雞湯語句為主。nice官方微信公眾號基本是每三天一更,閱讀量同樣也為千為量級,用戶訂閱數應該為萬級。而instagram微博和微信都沒有官方認證,故此忽略統計。

微博

微信公眾平臺

黃油相機:在眾多的社區中,黃油相機站內的內容二次顯現做得很不錯,這也是一個內容運營為驅動的產品。在黃油照相館中,有三個常用主題:黃油精選,也就是每周的作品精選;還有黃油專題,也是每周一次;黃油課堂,以視頻的方式教學和優秀用戶作品展示。

在站外的顯現中,官方微博「黃油相機教程」粉絲1.5萬,更新頻率蠻高,官方微信公眾平臺更新不多,用戶訂閱數應該也為萬級。

五、用戶運營

簡單來說就是拉新、促活、留存、轉化,而且在產品不同的時候,所關注的指標也不一樣。這裡我們主要講留存,也就是如何留住高級玩家,他們作為平臺上遊內容的主要產生者,對平臺來說無疑是最重要的。

高級用戶的留存,無非從兩個層面考慮:一是心理層,分享的自我滿足,有人追捧的滿足,受到重視的滿足。二是:物質的回饋或是特權的滿足。我們看看各個平臺是怎麼做的:

LOFTER:

一、LOFTER認證,滿足一定的條件的用戶就可以申請,申請的領域與權益如下:

二、ART變現:主要售賣框畫、明信片。 優秀的內容生活者可以讓創造產生價值,自己無需承擔生產、倉儲、推廣,上傳作品即可售賣。這一點說明LOFTER上圖片明顯高於其他平臺,但購買的群體基本也只來自於LOFTER用戶,這個渠道的有效性並不好評估。

三、自組織,有屬於他們的圈子,也是一種歸屬。像早期比較火的LOFOTO,還有chihato組織,在LOFTER上曾有很大的影響力。

in:

一、in達人申請:同LOFTER類似,達人是in中一群具有較高活躍度,同時在某一個領域具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且樂於與人分享高質量內容的人。但其標準不可見,可申請的達人類型為:in搭、美男、美妝、攝影、美食、手繪、萌控、旅行、生活。

二、最in直播:in達人與in平臺合作直播,前面提到in的直播是經過篩選的,跟in比較貼切的直播內容。而成為in達人後,離平臺直播資源更近。

三、用戶等級與in幣,用戶等級有1-6級,身份彰顯,in幣可以兌換福利。

nice:nice也是達人認證,類似in。但在新版本中沒有找到認證入口。

黃油相機:沒有達人申請,也沒有用戶等級。

六、活動運營

活動是促活一個社區的激素,因此活動運營對於一個社區平臺也是很重要的。

活動運營跟內容的二次顯現有點類似,渠道也是分為兩部分,一是站內,一是站外的微博微信平臺。站內又可以分類banner位和信息流,信息流就是以一個類似普通用戶帳號的官方帳號分布信息。在LOFTER中有LOFTER官方博客,在in中也有in官方帳號,nice中有nice小助手,黃油相機有很多細分的官方帳號。而banner位的活動顯得更加顯眼,在LOFTER/in/黃油相機中都有。其中in的貼紙運營,玩得很不錯。

七、商業閉環

一個產品最終要回到商業的本質,那就是盈利。成功的商業化會無形於產品之中,而失敗的商業化會傷害用戶體驗。

LOFTER商業化理想:生活美學電商,按照網易杭州研究院博客產品部總監的說法是,社區電商和泛設計師的結合。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LOFTER 福利集市(泛生活美學類消費): 讓創作回歸創作,讓商業回歸商業,創作與實體商品相整合,也就是個人品牌電商化。

LOFTER ART(服務高端原創用戶): 通過將金字塔頂端內容產生者所產生的內容,包裝成商品售買,從而實現變現。比如,攝影作品,繪畫作品,設計作品。

LOFTER 印品(所有用戶的圖片增值服務): LOFTER印品:LOMO卡列印,讓 用戶可將自己喜歡的圖片,變成可觸摸的實體。

很可惜,理想聽起來總是美好的。LOFTER的美學電商改版,當時受到用戶的強烈抵抗,其實是用戶不習慣官方那種粗暴的不搭邊廣告、以及內容娛樂化,於是有了一起「這不是我的理想國」(LOFTER曾經的slogan是:每一個人的理想國)用戶反抗事件。參與的用戶有700,話題閱讀量超過100萬。

一個用戶在該標籤下畫的圖

in的商業化同樣有兩個方向:

一、列印商城:所有用戶的圖片增值服務,這個跟LOFTER的印品思路是一樣的。社區沉澱的是圖片內容,那用戶就有將照片列印的需求。

二、最in福利社:美妝品牌合作,分免費申請以及in幣兌換專區。免費申請一般的步驟是用戶把活動分享到朋友圈,然後在in上曬出照片。美妝商家得到曝光,用戶得到福利,各有所得。同樣是美妝品牌合作,in和LOFTER採用不同的推廣方式,得到不同的效果。

in的用戶群體的用戶畫像要比LOFTER容易得到,因此,在商業化這塊,in的潛力要大得多。

nice 、instagram:

信息流廣告:在標籤流中加入原生廣告。instagram起步早,其商業模式已經非常成熟,合作的品牌也非常多,微信朋友圈的廣告也是以這樣一種信息流的方式。而nice是將品牌廣告放在標籤流中,這跟其標籤就是一切的主旨相符合。

instagram的廣告

nice的廣告

黃油相機:

黃油相機的商業化在於字體與圖形的增值服務,在提供大量的免費字體的同時,提供少部分付費字體。

黃油相機付費字體

八、總結

LOFTER:處於轉型期,從最初的分享創作這個相對小眾的文藝定位,要進軍大眾泛娛樂的圖片社交,意味著內容要生活化,而其美學電商需要優質的內容來支撐,這是一個矛盾的決策。最近幾個月LOFTER的用戶活躍度在下降,LOFTER未來的發展要看背後的決策者的決策,國內ins這條路,有點艱難。

in:從年輕時尚女性這個垂直領域切入,in這幾年發展很快,也創造了很多奇蹟。用戶體量和活躍數都排在最前面,重要的是,它商業化的試水取得不錯的成效,加上直播的風口,in的未來很讓人期待。

nice:就像前面說的,從產品形態上看,nice是最像ins的,並做了些本土的創新。在社區內容上,nice跟ins一樣,它的PGC幹預是很少的,任其內容自由生長。這就要取決於平臺吸引上遊KOL資源的能力,在留存和吸引KOL這塊,nice並沒有in和LOFTER做得那麼好,而商業閉環是不是可以更豐富些呢?

黃油相機:這是一個小眾的產品,暫時離ins還很遠,但它也有很多不錯的點。

微信:別問微信為什麼不加個濾鏡功能,哈哈哈。

 

作者:至善叔叔,一枚秋招求職狗,微信公眾號:至善叔叔,正在努力成為一名會叫的產品汪。

本文由 @至善叔叔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誰將成為中國版Instagram ?
    你有沒有發現,近幾年的網際網路創新尤其得多,各種嶄新網際網路應用層出不窮:社交網絡、團購與微博,一個比一個發展得快;資本估值一個比一個高:千萬、十億與百億美元。甚至可以說,網際網路近幾年的創新與發展要比前十年加起來還要多得多。這樣看來,難道網際網路又將迎來一次大的變革和轉型?
  • 中國類Instagram拍照應用盤點 誰將笑到最後
    拋開Instagram的成功很難複製不說,Instagram離我們也比較遙遠,畢竟這是國外的成功產品,我們今天重點是來看一下國內的這些圖片分享類應用中誰能真正成為中國的"Instagram",誰最後會成為中國的"PicPlz"。
  • 盤點中國五大類社交產品 誰才是No.1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人情社會,社交網絡和關係圈子成了中國社會的基石。無法相信一個沒有人際關係做潤滑劑的中國會是怎樣的情況,也無法相信沒有朋友圈子的中國網際網路會是多麼的無趣和無聊。那麼,中國的社交平臺產品究竟發展到了什麼地步?市場上的贏家和輸家又是誰呢?
  • 獲真格基金和紅杉資本投資,「flow」會成為中國的instagram,還是下...
    i 黑馬訊 4月10日消息,據相關人士透露,圖片社交產品「flow」近期獲得了來自紅杉資本和真格基金的投資。flow上線於2018年4月,定位於做年輕人的圖片社交,致力於成為中國的instagram。在產品設計上,flow也是以圖片為核心,用戶之間也是基於圖片內容的社交聯繫。在產品設計上,flow同樣採用了瀑布流的展示方式和類似ins的設計風格。在flow團隊看來,instagram 是「b612+微博+朋友圈+今日頭條」,首先它是一款優秀的拍攝加圖片處理工具,此外它兼容了微博的社交媒體屬性和朋友圈的熟人社交屬性,同時又容納了一定內容消費場景。
  • 社交交友類app軟體應當具有的基本功能哪幾種?
    移動網際網路最直白的體現就是app軟體,各種類型的app軟體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體驗,購物商城類app軟體讓人們可以無需去商場、超市就可輕鬆購物,資訊新聞類app軟體讓人們不開啟電視就能夠知曉世界各國的各類消息,外賣類app軟體讓人們無需好的廚藝也能輕鬆吃到美味的食物,共享類app軟體讓人們無須花過多的錢就能享用大家不常常用到的東西,而社交交友類
  • 多方神點評:三款社交新品將何去何從 火否?涼否?
    1月16日消息,三款社交產品張一鳴的「多閃」、王欣的「馬桶MT」以及羅永浩的「聊天寶」均在同一天發布,被網友解讀為「三門派圍攻微信」。三家新品同一天發布,力爭做全新模式的社交軟體,對此,有不少圈內知名人士對三款社交新品進行了「神點評」。
  • 社交類APP已成手機用戶最愛,vivo超強自拍受青睞
    隨著智慧型手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如今手機已經擁有了十分出色的性能與體驗,成為了人們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麼現如今人們都在使用手機做什麼呢?除了通訊功能之外,哪類APP在手機上最受用戶歡迎呢?就在近日極光大數據發布了《2017年移動網際網路行業盤點app榜單》,從中我們就可以得到上面這些問題的答案。根據極光大數據的報告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手機用戶最青睞的當屬社交類APP,中國移動網民日均使用社交類APP的時長高達152.7分鐘,也就是兩個半小時左右。如果按照每天睡8小時計算的話,那麼大家平均每天將超過八分之一的時間都用在了社交類APP上面。
  • 圖片社交in app網聚創作達人 貼紙插畫師受品牌青睞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下社交場景的不斷豐富和垂直,圖片社交已經成為全球網際網路主流社交方式,Instagram、in等國內外領先的移動圖片社交平臺獲得年輕網際網路用戶的追捧。與此同時,圖片社交平臺構建的龐大社交生態衍生出更多產業鏈價值,吸引了眾多內容創業達人。其中,貼紙插畫師等成為圖片社交平臺上最為活躍的新興大眾創業者之一。
  • 盤點2018年5大高收益社交APP類型
    伴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發展的今天,社交經濟所佔的市場份額和收益地位越來越大,很多資本風投大舉進軍社交行業,例如最近風頭一時無二的「抖音」短視頻APP,是一種新式結合音視頻的社交分享模式,創造了大量網絡紅人以及網絡熱點,還有最近突然冒出的「子彈簡訊」也是為了衝擊微信,為求能在微信壟斷的社交
  • 效率神器 | 實用電子筆記App大盤點
    原標題:效率神器|實用電子筆記App大盤點在前幾期的推送中南小師已向各位分享了好看又實用的筆記大賞可以發現很多學霸擅長利用電子設備做出實用又好看的筆記但網上各類app種類繁雜又功能多樣我們應該如何運用它們做好屬於自己的電子筆記呢
  • 爆紅容易續命難 盤點曾爆紅的短命app
    最新一款極具朋友圈躥紅潛力的app:Faceu(圖片引自itunes)    而第二次看到這款app,就是在熱愛跟風的朋友圈了,因為其具備一鍵分享功能,可以將你使用app錄製的視頻直接分享到朋友圈    這款app其實並沒有什麼難度,通過攝像頭對面部進行識別,再在面部加入各種可以動的動畫特效,在這之前或之後,有大把的app能夠實現這些功能,甚至索尼手機自帶的相機功能中也有類似的應用。但其可能「躥紅」的最重要因素在於它除了能夠拍攝視頻、照片之外,還能一鍵分享到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平臺,讓你和小夥伴之間形成展示與互動的過程。
  • 圖片社交軟體受青睞 In app首映禮舉行
    11月14日晚,圖片社交平臺in app在北京舉辦了一場的首映禮,300餘位嘉賓齊聚三裡屯太古裡南區橙色大廳。此次首映禮邀請到了演員朱亞文、趙秦、餘心恬、曲哲明,臺灣廣告創意人李欣頻,華泰證券研究所董事總經理、TMT行業負責人、網際網路傳媒行業首席分析師王禹媚,歐萊雅集團、赫斯特集團騰訊支付等企業嘉賓以及各個領域的時尚達人。
  • 誰將成為中國的Instagram?
    實際上,在中國有很多類Instagram應用。據《中國經營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早在2010年Instagram上線前後,中國就誕生了2008年的美圖秀秀,2010年的Camera360和堆糖。在2012年Instagram被收購之前,騰訊也曾經於2011年6月上線Q拍,網易於2011年8月推出Lofter,百度於2011年11月收購魔圖精靈,2011年底上線花瓣網等。
  • 二次元社交app為何難以逾越百度貼吧?
    摘要:二次元社交產品的推廣邏輯無非是拉動一些圈子裡的大V進駐平臺,利用大V的全網影響力,為平臺獲取免費的用戶。而對其他二次元社交app來說,可以借鑑貼吧開創的模式,照亮它們自己的路。我之所以不太看好現在的一些二次元社交產品,是因為這些產品相較貼吧沒有做到足夠好。假設現在有一個偏二次元的貼吧用戶,我們拿起他的手機把貼吧app裡的「貼吧」兩字換成「次元」兩字,基本就成為目前市面上大多數的二次元社交app的樣子了。我說的並不是笑話,可以看看去年拿到pre-A的「次元社」就是這樣一款產品。
  • 如何保存 Instagram 的圖片?
    GridsGrids,是 Mac 上的一個第三方 Instagram 客戶端,可在 Mac App Store 下載,下載免費,但需要付費才能解鎖所有功能,軟體內置了「保存圖片」的功能,可以非常方便地將圖片保存到本地。
  • Instagram試水隱藏點讚功能:你能接受一個不能點讚的網絡社交世界嗎?
    誰也沒想到,風靡一時的「點讚」,會率先成為社交平臺「嫌棄」的對象,被拋入淘汰的討論語境中,並已經有了實質的功能隱藏測試。 早在2019年11月15日,Instagram官方發文稱,將開始在全球範圍內測試「隱藏點讚」的功能:被選中內測的用戶將不再能看到除自己之外的他人帖子的具體點讚數量。
  • 圖片處理應用調查:難成Instagram VC仍在觀望
    在國內美圖秀秀、百度魔圖、Camera360單獨產生不了價值。因此,美圖秀秀們要想產生這樣大的出售價值,不是取決於自身,而是在於其買家。對於不被資本看好的現狀,美圖秀秀和Camera360並不擔心。美圖秀秀CEO吳欣鴻並不希望驚動行業巨頭,攪亂自己的好生意,他更希望靜悄悄生長,低調賺大錢,適當時候利用龐大用戶群發展社交圈子,形成類Instagram應用。
  • 興趣交友會成為引領社交app賽道的獨角獸嗎?
    興趣交友會成為引領社交app賽道的獨角獸嗎? 2020年4月5 日,一款以「興趣交友」為主的社交app——檸檬暢聊,在app store以及各大安卓應用商店悄然上線。其「興趣交友」的方向,也給陌生人社交領域帶來了一些全新思考。 什麼是社交?首先,社交分為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
  • 你絕對不能錯過的五款社區類app
    百度貼吧,天涯,貓撲,豆瓣,知乎等都可以算得上社區,下面小編就按類型介紹一下你絕對不能錯過的五款社區類app。  1.八卦類社區app  說到八卦,「天涯」當之無愧,到目前為止它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八卦論壇,創立較早,現在已經成為以論壇、博客為基礎的交流方式。
  • 未分類的圖片社交案例之網易LOFTER(樂乎)
    談到圖片社交產品,讀者可能會想到國外的instagram、Flickr等應用,而國內的圖片社交應用暫時還沒有在大眾範圍內特別突出的。這些產品的主要特徵如下:a)信息承載媒介的任務基本都是由圖片本身完成的;b)圖片的呈現基本採用了feed流或者瀑布流形式;c)這些圖片社交產品目前的社交場景基本都是圍繞著特定圖片而展開,IM通訊屬性較弱,因此我們將其社交的時間屬性認定為異步社交。由此,我們把這類社交產品命名為「圖片異步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