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林夏/綜合報導
2016-03-21 17:00 來源:澎湃新聞
近日,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為鼓勵學生閱讀經典,舉辦2016高中生人文經典閱讀會考競賽活動,凡報名此計劃獲得補助的學校,6月要派學生參加競賽。該活動指定的閱讀範圍,包括福柯、薩依德、馬克斯·韋伯、尼採、弗洛伊德等人的經典名著,因為程度頗艱深,在臺灣引起了爭議。
福柯臺灣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蔣竹山把這份「西方經典」的書單發布至臉書,並發表了自己的評論,認為這份書單對於高中生來說太難了,之後這份書單引來臺灣學界的廣泛討論:
書單: 1. 《烏託邦》(託馬斯·莫爾著)隨後,臺灣東吳大學副教授張君玫發表長文質疑這份書單:「如果要以科系來區分的話,大部分的高學歷者都不一定有能力或興趣去閱讀該書單中的文本。回歸到高中生本身的可能性,我不會說他們不可以或沒能力閱讀這些作品,關鍵是在怎樣的脈絡與條件下閱讀,以及這些閱讀對當事人的意義。」
臺灣輔仁大學教授周偉航表示,「不只高中生恐怕沒能力理解這些書,連高中教師也不見得有辦法解析,遑論多少教授可以依此書單出題、評分。」
除了質疑這份書單的難度,還有一位American University的人類學博士班學生認為,許多對於書單的討論都還是停留在以教育者為中心的威權教育態度。
「大人們決定什麼是經典,討論孩子們應該讀什麼書,讀多少書,讀多難的書,連最後學習評量的方式也是非常威權,要孩子一較高下,大人們最後評審優劣。從頭到尾,學生都是被動的客體,而不是學習的主體。多年來,大學教授們抱怨因為中學教育失敗,大學生往往學習被動、缺乏批判思考能力。如果我們希望用這個閱讀活動鼓勵學生自主思考,我們更必須要將學生視為教育的中心,而非一味由上往下為他們決定。」
小說家、文化評論者朱宥勳也認為學生的學習動機很重要:「一個沒有學習動機的學生,不管你塞了再多東西都是失敗的,因為在你停止硬塞之後,他也會停止學習。你總不能跟他一輩子,所以這是完全不划算的交易。(有沒有覺得很眼熟?這就是臺灣人為什麼不喜歡閱讀的原因之一。)順帶一提,你教學生太簡單的東西,也會摧毀他的學習動機。」
他認為設計教材(選擇書單)時應該主要考慮學生可能學會的部分。
但也有社會學系教授並不認為高中生沒有能力讀這些作品,「如果這個社會給予高中生這個身份更多的時間與空間,我不認為沒有高中生會去接觸並閱讀這些書籍所涉及的相關議題。」
對此書單引起的爭議,臺灣師範大學表示,為「鼓勵高中學生開始接觸經典文本,因此挑選世界歷史上重要的思想著作為書單,活動屬於鼓勵性質,由高中生視個人意願參加,並非強迫。」
臺灣師範大學也指出,考量經典的重要性與高中學生的接受度,文學院除了限縮閱讀範圍(多是導論性質,每本約100頁左右)外,也透過線上演講影片,幫助減輕高中學生的負擔,希望學生不是只閱讀文字內容,而是強調理論觀點和思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經典閱讀,臺灣師範大學,高中生
相關推薦
評論(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