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過敏原標識管理介紹(國內篇)

2020-12-20 食品夥伴網
   食物過敏是指食物中的某些物質(通常是蛋白質)進入人體後所產生的異常免疫反應,導致機體生理功能的紊亂或者組織損傷,進而引發一系列臨床症狀,嚴重的食物過敏有可能對生命產生威脅。據統計,目前有70多種食物已被證實可引起食物過敏。食物過敏原大多數是食品中的特定蛋白質成分,例如牛奶中的酪蛋白、雞蛋中的白蛋白或小麥中的麥膠蛋白等。故最常導致過敏反應的食物,以蛋類、花生、大豆、乳品、魚類、甲殼類和堅果類食品等為多見。有效的預防手段之一就是在食品標籤中標示所含有或可能含有的食品致敏物質,以便提示有過敏史的消費者選擇適合自己的食品,針對這些含有或可能含有的食品過敏原的標籤標識,世界各地的法規要求不盡相同。另外,由於交叉汙染的風險,食品中可能會存在過敏原,由於閾值劑量和安全暴露水平的不確定性,食品行業通常採用預防性過敏原標籤(PAL)來警告潛在的交叉汙染(和交叉接觸),各國就這種「可能含有」的過敏原預防性標籤又是如何管理的?


  食品夥伴網整理主流國家、地區及組織關於「含有」及「可能含有」的食品過敏原標識規定,分為國內和國外兩篇對相關內容進行介紹,供相關企業參考。本篇主要介紹中國大陸、港澳臺地區關於食品過敏原標識的相關規定。


  1.中國大陸


  (1)「含有」食品過敏原標識規定


  中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GB 7718-2011)規定8類自願標識的食品過敏原:


  a)含有麩質的穀物及其製品(如小麥、黑麥、大麥、燕麥、斯佩耳特小麥或它們的雜交品系);


  b)甲殼綱類動物及其製品(如蝦、龍蝦、蟹等);


  c)魚類及其製品;


  d)蛋類及其製品;


  e)花生及其製品;


  f)大豆及其製品;


  g)乳及乳製品(包括乳糖);


  h)堅果及其果仁類製品。


  《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GB7718-2011)問答(修訂版)補充說明,8類致敏物質以外的其他致敏物質,生產者也可自行選擇是否標示。致敏物質可以選擇在配料表中用易識別的配料名稱直接標示,如:牛奶、雞蛋粉、大豆磷脂等;也可以選擇在鄰近配料表的位置加以提示,如:「含有……」等。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徵求意見稿)》擬將八類食品過敏原推薦性標識變為強制性標識。


  (2)「可能含有」食品過敏原標識規定


  《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GB7718-2011)問答(修訂版)2規定,對於配料中不含某種致敏物質,但同一車間或同一生產線上還生產含有該致敏物質的其他食品,使得致敏物質可能被帶入該食品的情況,則可在鄰近配料表的位置使用「可能含有。…」、「可能含有微量。…」、「本生產設備還加工含有……的食品」、「此生產線也加工含有。……的食品」等方式標示致敏物質信息。


  2.中國香港


  (1)「含有」食品過敏原標識規定


  《食物及藥物(成分組合及標籤)規例(2016版)》規定八類強制標識的食品過敏原(除豁免外):


  (i)含有麩質的穀類(即小麥、黑麥、大麥、燕麥、裂谷小麥、它們的混合變種及它們的製品);


  (ii)甲殼類動物及甲殼類動物製品;


  (iii)蛋類及蛋類製品;


  (iv)魚類及魚類製品;


  (v)花生、大豆及它們的製品;


  (vi)奶類及奶類製品(包括乳糖);


  (vii)木本堅果及堅果製品,


  (viii)如食物由濃度達到或超過百萬分之十的亞硫酸鹽組成或含有上述濃度的亞硫酸鹽,有關的亞硫酸鹽的作用類別及其名稱須在配料表中指明。


  (2)「可能含有」食品過敏原標識問答


  1. 香港可否在食物標籤上作出「 可能含有致敏物」 的免責聲明?


  目前,國際間並未就食物標籤上加上致敏物警告字句方面達成協議。香港考慮過業界人士的意見後,傾向於接納業界的建議,即容許在食物標籤上,就個別食物致敏物加上警告字句。假如食品沒有使用致敏物作配料,但配製期間卻與含致敏物的產品共用一條生產線,或配製食品的廠房亦處理指明的致敏物,便應在配料表末端或貼近配料表之處,加上有關警告字句。


  警告字句應具有下列其中一種格式:


  「 可能含有微量(致敏物名稱) 」 ;


  「 含有微量(致敏物名稱) 」 ;或


  「 生產此食品的廠房亦處理(致敏物名稱) 」 。


  不過,致敏物警告字句的效用不宜誇大,業界人士亦不得借詞而逃避「 採取了一切合理預防措施及盡了一切應盡的努力」 以預防交叉汙染的責任。此外,容許業界加上「可能含有」 一詞,會帶來正反兩面的效果。倘負責任地加上,可警告對指明物質過敏的人士,食用有關食物須承擔的風險。不過,相同的過敏症患者之中,卻有部分認為這會不公平地剝奪他們的選擇權。


  2. 交叉汙染物並非刻意加入食物之中,也就不符合「 配料」 的定義,是否無須在配料表中列出?


  根據《食物及藥物( 成分組合及標籤) 規例》 ( 第132W 章) 附表3 第2(4E) 段,如食物由食物致敏物組成,或含有食物致敏物,該致敏物的名稱須在配料表中指明。因此,該致敏物即使並非食物中一種刻意加入的配料,仍須在配料表中或貼近配料表說明。只要它確實在製成品中存在,消費者便不會被混淆或誤導。製造商有責任確定食物製成品曾否在處理和包裝過程中受交叉汙染,以致加入了食物致敏物。若然的話,便須在食物標籤上標明含有該致敏物。製造商如已盡了一切努力預防交叉汙染,仍未能排除食物受交叉汙染而可能含有食物致敏物,可考慮使用上文問題1 所述的警告字句。


  (出自《有關食物致敏物、食物添加劑及日期格式的標籤指引》)


  3.中國澳門


  澳門第50/92/M號法令《訂定供應予消費者之熟食產品標籤所應該遵守之條件》規定原產地或者進口預包裝食品和非預包裝食品的標籤標示原則,但沒有對過敏原標識進行相關規定。對於澳門目前尚未公布的食品安全標準,市政署主要參考食品法典委員會(CAC)相關標準,對於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標準未有涵蓋之處,將輔以主要原產地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以及鄰近地區的標準,同時亦會考慮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作出風險評估。


  4.中國臺灣


  (1)「含有」食品過敏原標識規定


  (a)臺灣《訂定「食品過敏原標示規定」》(2020-07-01廢止)規定6類強制標識過敏原:


  (i)蝦及其製品。


  (ii)蟹及其製品。


  (iii)芒果及其製品。


  (iv)花生及其製品。


  (v)牛奶及其製品;由牛奶取得之乳糖醇(lactitol),不在此限。


  (vi)蛋及其製品。


  (b)過敏原標識,應載明「本產品含有○○」、「本產品含有○○,不適合其過敏體質者食用」或等同意義字樣。


  (1)臺灣《訂定「食品過敏原標示規定」(2018)》(2020-07-01實施)規定11類強制標識過敏原:


  (a) 甲殼類及其製品。


  (b) 芒果及其製品。


  (c) 花生及其製品。


  (d) 牛奶、羊奶及其製品。但由牛奶、羊奶取得之乳糖醇,不在此限。


  (e) 蛋及其製品。


  (f) 堅果類及其製品。


  (g) 芝麻及其製品。


  (h) 含麩質之穀物及其製品。但由穀類製得之葡萄糖漿、麥芽糊精及酒類,不在此限。


  (i) 大豆及其製品。但由大豆製得之高度提煉或純化取得之大豆油(脂)、混合形式之生育醇及其衍生物、植物固醇、植物固醇酯,不在此限。


  (j) 魚類及其製品。但由魚類取得之明膠,並作為製備維生素或類胡蘿蔔素製劑之載體或酒類之澄清用途者,不在此限。


  (k) 使用亞硫酸鹽類等,其終產品以二氧化硫殘留量計每公斤十毫克以上之製品。


  (2)過敏原標識,應選擇下列方式之一:


  (a) 「本產品含有○○」、「本產品含有○○,不適合對其過敏體質者食用」或等同意義字樣。


  (b) 品名載明「○○」,以此方式標示者,其所含致過敏性內容物應於品名全部載明。


  (2)「可能含有」食品過敏原標識規定


  《食品過敏原標示之建議標示事項》規定,食品生產製程中應有適當避免食品交叉汙染之管制措施。如食品生產製程中未使用致生過敏之內容物、食品添加物,但共同使用之廠房、設備或生產管線等所生產之其他食品,使用致生過敏之內容物、食品添加物,可能導致該致生過敏物質,非屬有意摻入食品時,建議其標示載明「本產品生產製程廠房,其設備或生產管線有處理○○」或等同意義字樣。


  5.小結


  從上述不同地區對食品過敏原的標識要求可以看出,含有麩質的穀物及其製品、甲殼類及其製品、魚類及其製品、蛋類及其製品、花生及其製品、大豆及其製品、乳及乳製品、堅果類及其製品這八大類食品是不同地區的主要過敏原,個別地區(如香港和澳門)將一定濃度的亞硫酸鹽也作為食品過敏原。相比其他地區,中國只是鼓勵企業自願標示以提示消費者,並且8類致敏物質以外的其他致敏物質,生產者自行選擇是否標示。另外,不同地區並未就PAL的管理達成一致協議,大多數國家/地區允許自願採用PAL來警告潛在的交叉汙染(和交叉接觸)。

相關焦點

  • 食品過敏原標識管理介紹 (國外篇)
    (2)「可能含有」食品過敏原標識規定  食品法典委員會沒有對由於交叉汙染導致的「可能含有」過敏原標識作出明確規定,但在《預包裝食品標籤通用標準》(CXS在美國,對於交叉接觸,製造商可以自願在食品上貼上建議性或預防性過敏原標籤聲明,以告知消費者可能存在的食品過敏原。但美國FDA食品行業指南《食品致敏原標識及消費者保護法案2004指導問答(4版)》提到,FDA在較早的指南中建議,不應使用「可能含有[過敏原]」等預防性標籤來代替遵守現行良好生產規範(cGMPs),任何諸如「可能含有[過敏原]」之類的聲明必須是真實的,不具有誤導性。
  • 完善標識管理 將食品過敏原「拒之門外」
    數據顯示,全球3%—4%的成年人和6%—8%的嬰幼兒對食物過敏,食物過敏發病率逐年升高。業內專家認為,應創建食品加工過程中過敏原的消減和控制技術,建立快速、精準的過敏原檢測方法,完善食品中常見過敏原標識的管理。
  • 食品過敏面臨六大挑戰 精準技術檢測和標識管理亟待不斷完善
    、標準法規等領域的權威專家圍繞食品加工過程中過敏原調控、檢測方法、過敏原標識等內容進行交流探討。與會專家認為,應積極推進食品加工過程中過敏原的消減和控制技術創建,建立快速、精準的過敏原檢測方法,完善食品中常見過敏原標識的管理。
  • 標示過敏原:食品安全必有主張
    在專業領域上,「食物致敏原」是指某些「食品」攝入人體後,可選擇性激活免疫細胞,誘導機體內產生特異性抗體後,引起人的消化系統或全身性的變態反應,這就是食物過敏,食物過敏原和食物過敏是「因果」關係。中國營養與食品安全所主任樊永祥介紹,關於食物過敏問題各國情況不同。在國內,有一定比例的人對某些不同食物出現不同程度的過敏反應,這與地域、體質、環境等各種因素有關。
  • 英國調查標註為「可能含有」的過敏原標識
    食品夥伴網訊    據英國食品標準局消息,11月4日英國食品標準局公布了對過敏原標識的調查結果。本次調查旨在更好的摸清英國預包裝食品的過敏原標註情況,同時了解「可能含有」某種過敏原的交叉汙染情況。    英國食品標準局調查了標註有「可能含X」或「不適於X過敏人群」產品當中乳品、麩質、花生、榛子的含量水平。共採集樣本1016個,涉及12個品項。
  • 有機食品監管及標籤標識規定(國內篇)
    食品夥伴網訊 隨著食品安全問題的不斷出現以及人們對於健康、純天然食品的追求,「有機食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以下對國內有機食品的監管、標籤標識要求兩方面進行整理,供業界參考。   1.2 有機食品標籤標識要求   中國要求只有獲得中國有機認證的食品才可以在其包裝上標註有機認證的標誌、「有機」、「ORGANIC」等字樣、圖案(包括國外的有機認證標誌、標識)。
  • 食品包裝將提示"過敏原" 涉及8大類食品及製品
    今後在食品包裝上有可能標註「過敏原」,消費者在商場隨處可以看到「食品過敏」類的標籤。在昨天的「食品安全與過敏原專家研討」上相關專家作出上述表示。   一項針對3974名15歲至24歲健康人群的調查結果顯示:約有6%的人曾患有食物過敏。
  • 過敏可引發致命危險 食企別忽視過敏原檢測和標註
    食物過敏是食物過敏原刺激免疫系統免疫球蛋白(IgE)而導致的。目前,由於食品過敏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手段。因此,在食品生產過程中對過敏原進行管控及標籤標註就至關重要。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CIFST)主辦的2019年第十屆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特醫食品與健康食品產業專題論壇上,與會專家及代表圍繞如何對食品和特殊醫學用途食品生產過程中過敏原進行監控進行了深入探討。我國嚴重的過敏反應70%左右都是由食物過敏引起的,與會專家認為,對於食品過敏原檢測是必要的,應在食品預包裝上標註過敏原。
  • 包裝食品留意「過敏源」信息
    「剛接診了一名因吃了校門口包裝食品而出現蕁麻疹的小學生,蕁麻疹是身體免疫反應的表現。」醫院的醫生對記者說,消費者購買包裝食品不看成分和部分食品包裝標籤信息不全,都是釀成過敏病患頻發的重要因素。薯片,果凍,瓜子……這些看似不起眼兒的包裝食品一旦食用後過敏,輕則引起皮膚、胃腸道過敏症狀,重者可致過敏性休克,甚至喪命。
  • 國外食品過敏原標註多為強制 我國生產企業執行良莠不齊
    食品過敏是一種常見病與多發病,發生食品過敏,輕者會引起蕁麻疹、溼疹等皮膚疾病,嚴重者會引發休克,危及生命。而且,由於現代食品的原料複雜,很多消費者甚至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就攝入了過敏原,對健康造成危害。
  • 過敏原信息要在食品包裝袋上標明
    長江商報消息 三成品牌食品「忽略」或「含糊其辭」本報訊(記者 劉迅 通訊員 郭林)市民上超市挑選袋裝食品,大多只看價格、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極少有人留意過敏原信息。
  • 世界各國食品過敏原種類解讀
    2016年 1月,加拿大也先後召回未標註雞蛋過敏原的冷凍海鮮食品、「爽口牌」海鮮產品及冷凍魚餅等。      為什麼未標註過敏原產品被屢屢召回,企業對各個國家過敏原成分和法規了解不夠。食品夥伴網將為大家進行了詳細解讀。
  • 超市部分食品過敏原標註混亂,你知道嗎?
    文/本報記者  侯利珍  王文博2012年4月20日,衛生部正式發布《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其中第55條對關於致敏物質的標示作了明確規定,建議食品企業明示食品所含過敏原。
  • 內蒙古食品安全管控_GGU認證
    綜上所述,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運行,核心是食品安全管控的有效性,作為認證活動的重要一環現場審核,審核的有效性尤為重要。近年來,由於過敏原標識不明確引起的食品召回情況多有發生,其已成為影響食品與企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因此食品過敏原的管控在食品安全控制領域有著重要的研究意義,而過敏原成分的檢測已成為設置食品國際貿易技術壁壘的新手段。未來,我國需進一步完善過敏原標識的相關法規,制定並實施嚴格的過敏原管控方案,研發更加簡便、快速、自動化的檢測方法。報告的威脅人類健康的各種因素中,食品過敏排在第4位。
  • 麥當勞承認薯條含過敏原
    據新華社報導,麥當勞公司前天宣布,所售薯條含有小麥和乳製品等潛在過敏原成分,可能導致某些消費者出現過敏或其他身體反應,並從本月起在網站上針對薯條添加了「內含小麥與牛奶成分」的文字說明。而在以往,麥當勞一直稱薯條中沒有麩質、牛奶和小麥等潛在過敏原,對乳製品過敏的消費者可以安心食用。  麥當勞公司表示,此舉是為了遵守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新規定。
  • 專家透露明年八類食品將標註過敏提示
    東方網9月27日消息:近日,聯合利華的濃湯寶在「新」包裝上配料表中標註「可能含有」字樣引發質疑,有些地方超市甚至對該產品進行下架,該事件由此引發是否要標明可能含有引起過敏的物質的爭議。
  •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關於修改《食品標識管理規定》的決定
    《食品標識管理規定》根據該決定作相應的修訂,重新公布。廣大食品生產者和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認真學習和掌握新修改的《食品標識管理規定》,規範食品標識標註,加強管理和監督檢查,嚴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
  • 你不知道的食物過敏原,90%過敏由這八類食物引起
    有人認為食物過敏就是「皮膚起紅疹,癢的想撞牆」,實際上,食物過敏的表現因人而異,皮膚紅疹只是其表現形式之一,還常表現為胃腸不適、口腔潰瘍、哮喘等,嚴重的可能發生過敏性休克。    哪些食物會引起過敏?    上述食物引起的過敏能佔到90%左右,除此之外,水果類,如柑桔、獼猴桃、草莓、香蕉等;肉類,如牛肉、羊肉、雞肉、豬肉等;其他,如芹菜、芥末、芝麻等食物都可能引起過敏。    食物過敏怎麼破?    很遺憾,現如今我們還沒有徹底治癒食物過敏的手段,只能靠不吃引起過敏食物的方法。
  • 進一步加強食品標籤標識規範管理
    為進一步加強食品標籤標識規範管理,打擊違法違規行為,保護廣大消費者合法權益。區市場監管局加強與第三方機構合作,紮實有效開展食品標籤標識管理專項整治工作。全面清理排查,掌握基礎情況督促轄區各生產主體全面梳理在產預包裝食品標籤,匯總後統一交該局備案審查。
  • 如何檢查皮膚過敏,過敏原檢測報告怎麼看?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經常看到有些人臉上身上時不時的長滿了紅疹子,有可能還會瘙癢,其實這都是皮膚過敏的症狀。其中有不少人的過敏現象會在短暫的停歇之後又會捲土重來,經常這樣反反覆覆,讓人難以忍受,嚴重時還會影響人們的生活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