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在廣州舉辦的「2019全省急需緊缺留學人才專場洽談會」上,還在美國密蘇裡大學就讀大四的林瑜,排在一家零售企業的面談隊伍末端,她前面還有8位求職者。「今年對我們本科畢業生來說太難了。」林瑜說。
今年1月3日, 美國移民局和國土安全局共同推出的《2019年美國移民改革重點規劃》,完成了為期一個月的公眾意見徵集。其中,有關改變H1B工作籤證抽籤規則的內容,讓所有計劃留美的應屆中國畢業生都陷入了焦慮。
據了解,美國H-1B籤證計劃最初是臨時工作籤證,因是發給在各自領域的傑出人才,而被稱為「天才籤證」,如今已成為新移民赴美生活與工作,以及申請綠卡的最主要途徑之一。
而此次推出的H1B工作籤證的新規將提高外國人獲得籤證的門檻,這也是美國總統川普「把工作機會還給美國人」的執政方針中的一步。按照新規,每年工作籤證的申請人都將首先共同參與抽取65000個H1B籤證名額。沒有中籤的碩士及以上學位的申請人,還能進入下一輪抽籤,爭奪20000個名額的籤證機會。
根據美國移民局的測算,通過這樣將原有的抽籤順序對調的方式,將使碩士及以上學歷的申請人中籤率提高16%。按照上一年度19.9萬的總申請人數計算,碩士獲得籤證的人數將增加約5340人,而本科生的中籤機會則將下降4%,變為38.2%。
然而截至目前,這個看似利好高學歷求職者的籤證改革,何時正式實施卻還沒有定論。眼看每年4月1日抽籤申請的啟動日期漸漸逼近,不明朗的政策讓所有留美的應屆中國畢業生都愈發不安。
「不論改不改革,留給本科生的機會都太小了。」林瑜在去年12月參加完期末考後,就匆匆回國尋覓工作,本場招聘會是她在國內參加的第一場招聘會。
海歸低姿態難敵就業市場萎縮
美國聯邦公民及移民服務局(USCIS)1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的H-1B籤證計劃2018會計年度有419637人申請,其中中國佔11%,即該年約有46160名中國人申請H-1B籤證。
即將成為2019屆市場營銷專業畢業生的林瑜就是其中之一。她英文流利,兩段在世界500強企業的實習經驗,然而,降低對起薪的期望值還是成為了她的求職策略之一。「(月薪)4、5千(元)還是7、8千(元)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這個工作能給我帶來什麼經驗,以及未來有沒有上升的空間。」她說。
同樣是今年6月畢業的MBA(工商管理碩士)學生唐隆立,已經提前結束了他在校的全部課程,只剩下最後一學期的實踐課。本科時便隨親屬移民到美國的他不需經歷「抽籤」的煩惱,但文化語言的差異還是讓他下定決心,回中國發展。雖然回國有了主場語言文化的優勢,但他對求職卻沒有絲毫放鬆,在唐隆立看來,一樣都是應屆生,一樣都缺經驗,成敗都在細節裡。
「一個月之內,我光簡歷就改了至少20版。 先讓人力資源專業的同學改,然後導師改,最後還拿去給獵頭團隊改,改完之後簡歷質量至少提升了30%。」他說,MBA學歷是為了匹配管理崗位,但由於缺乏國內工作經驗,因此他並不介意從基層崗位做起。「今天來跑招聘會,光簡歷就準備了100份,轉了一個早上卻只遞出去了3份,即使是5000元月薪(的工作)也做好了思想準備。」
海歸在起薪和崗位上的低姿態讓今年的求職競爭顯得愈發激烈。去年底從英國留學回來的金融學碩士詹同學表示,陸陸續續投遞了好幾家公司,但暫時還沒有找到滿意的工作。回國前,她僅知道目前經濟形勢不太理想,但真正開始找工作了才發現今年的競爭如此慘烈。「英國的碩士項目只有一年,出國之前我關注的好幾家金融公司都有很多工作機會,但現在發現那些金融分析的崗位都沒有了。好幾家證券和金融大公司直接就不招新。」
與此同時,國內應屆畢業生的劇增也讓本就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顯得尤為緊張。根據教育部在去年11月公布的數據,國內2019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達834萬人,比起畢業人數創下近十年峰值的2018年度還高出了約14萬人。
僧多粥少的情況,讓有著6年紐西蘭工作經驗的海歸淑儀在求職時也格外謹慎。材料工程專業本科畢業的她說,如今回國工作,離中層管理崗或科研主管的崗位還有距離,所積累的經驗也不能全數平移,「我已經作好從基礎崗位重新起步的心理準備。」
科技人才依舊緊俏
招聘會上,與快消、零售行業的企業攤位前求職者排起的長隊相比,招聘硬體工程師或軟體程序開發的企業攤位則顯得格外冷清,一個上午只收到了寥寥7、8份求職簡歷。在移動通信設備研製商京信通信公司人才發展主任薛樹釗看來,通信技術崗位專業門檻高,招聘困難。「我們招聘應屆本科學歷工程師,年薪可達15萬元,有兩至三年工作經驗的工程師,年薪在20-30萬元,但還是比較難招到合適的人才。」
薛樹釗向時代財經表示,去年秋招的時候受到通信行業政策影響,招聘需求量有所下降,但行業人才缺口依舊存在並將會擴大。「未來隨著5G的發展,在通信領域基礎建設研發方面會出現大量的人才需求。」此外,他還指出,地域吸引力欠缺也成為了招聘人才的短板之一,「科技類的人才更多的傾向前往北京、杭州或深圳求職,因為那邊的科技行業聚合程度高一些,對於求職者的選擇也多一些。」
2018年上半年,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分列應屆海歸人才最青睞的城市前四位,而廣州則以4.78%的海歸青睞度位居《中國海歸人才就業選擇報告》發布的榜單第五名。對此,廣東省人才局局長何啟謀回應時代財經稱,目前廣東省的著力點在於人才生態的建設,而不是在於重金禮聘個別人才,「我們下功夫在人才機制體制的改革方面,在為人才提供一個更適合創業的大平臺上下了功夫。這需要一個過程才能看到改革的效果。」他希望,未來能夠通過大數據預測人才需求缺口的方式,向高校提出人才定向培養的要求,從源頭解決招聘難的問題。
經驗豐富的技術型人才不論經濟形勢高走或是低落,始終是市場中的 「硬通貨」。而初出茅廬、培養成本較高的應屆生是否在經濟低迷的情況下,成為人才市場上的「燙手山芋」?
獵聘北美總經理俞國梁向時代財經解讀道,高端人才難搶眾所周知,但市場對應屆畢業生的需求則是剛需,「應屆生,乃至有兩到三年工作經驗的職場新人是基數最大的勞動人口,針對這個群體的崗位數量也是最多的。政策的不穩定性和家庭因素的考慮,將導致未來更多的留學生選擇歸國就業。我們趕在春節前舉辦2019年首場留學人才洽談會,也足以體現我們對吸引中端人才的重視。」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