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教授每日答疑#
什麼叫無排卵月經?來月經了不就是排卵嗎?
【龐教授分析】:
我們先提一個問題:不排卵,會來月經嗎?
答案是確定的——會!
在醫學上將不排卵,但仍然來月經的情況稱之為「無排卵性月經」——哇哇哇哇,是不是覺得好夢幻?是的!千萬別以為人體是簡單的,它的複雜程度遠超過你想像!
那沒排卵,為什麼還會有內膜脫落和月經產生呢?沒天理啊!騙人的「假月經」,龐奶奶教你怎麼揪出來!
我們知道:子宮內膜脫落後,流出形成「經血」,月經出血結束後,卵巢中的卵細胞就會開始發育、長大,並在長大的過程中釋放雌激素,這個雌激素會刺激子宮內膜生長、變厚。當卵泡長到最大極限的時候,如果腦垂體因為「系統混亂」沒有及時釋放扳機激素——黃體生成素(LH),那麼,卵子就無法排出。
所以LH 激素,又被稱之為排卵小助手!是由大腦垂體控制釋放的神奇內分泌激素。
如果,卵泡沒辦法排出,自然也不可能青春永葆,慢慢的卵泡細胞就會逐漸衰竭,隨之,雌激素也就越來越少。
最後,子宮內膜失去雌激素的作用,就會脫落排出體外,形成「假月經來潮」現象。
【龐教授建議】:
查查看你是不是可能踩中了雷區,特別是那些月經長年失調的朋友,以下是發生無排卵性月經的常見人群:
1.12-19歲的青春期女性,由於身體尚未完全發育成熟,而且可能課業繁重,是無排卵性月經的高發人群。
2.42-55歲的更年期女性,更年期女性體內卵泡儲存不足,甚至已稀發排卵,是崩漏的高發人群。
3.多囊卵巢綜合症患者,卵泡無法發育成熟,像蜂窩一樣,有多達幾十個小卵泡,卻無排卵。
【貼心一句】
要想知道自己有沒有排卵,有3個方法,一個貴一些,到醫院堅持連續做B超,觀察有沒有卵泡發育和排卵;一個犧牲大一些,到醫院堅持連續抽血查孕激素、LH、雌激素,推測有沒有排卵;最後一種最不花錢且方便,查基礎體溫BBT,即每天早晨起床沒有任何活動情況時測量體溫,有排卵的話,體溫會先低後高,然後維持10-14天。
不同情況的無排卵性月經需要分別處理,醫學,就是這麼複雜!
寫文不易,幫我點讚留言轉發哦!
龐醫生真心謝謝你!
處方需要面診,以上建議僅供參考!
感謝志願者張小姐義務收集整理答疑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