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學的時代價值

2020-12-17 光明數字報

    現代人從朱子的思想可以學到什麼東西?朱子學對現代社會和現代生活有什麼價值和意義?我想至少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來初步了解朱子學的意義。

 

朱子致力傳承與創新

 

    中國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有古有今連續不斷發展的文化。應當肯定,中國傳統文化的連續傳承首先要歸功於儒家的文化自覺和歷史意識。2500年前孔子整理了三代以來的文化,確立了中國最早的經典文本,建立了中國文化的經典意識,建立起了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孔子所開創的儒家學派努力傳承六經,代代傳經釋經;唐以後的儒家特別是宋代的道學又形成了一種道統的意識,使得後來儒家以傳承發揚中國文化的經典和維護華夏文化的生命為神聖的使命。其次,漢字雖然歷經演變,但很早就成為溝通華夏文明區內各種方言的統一交流工具,這種統一的文字保證了統一的文化。再次,中國自古以來有一個注重歷史的傳統,很早以來歷史的記述不斷,而且受到珍視,歷史的記述起著承載民族歷史記憶、建構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作用。最後,很重要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士大夫在政治實踐、地方教化和文化活動中,始終自覺傳播、提倡、強調典籍中的價值觀念,強化這些價值觀念,並使得這些價值滲透在一切文化層次和文化形式之中,從而影響到全體人民大眾的文化心理。

 

    中國文化一貫重視傳承。孔子說過「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中華文明歷夏、商、周三代,一脈相承。三代的文明精華保存在《詩經》和《尚書》等「六經」之中,王官失守之後,儒家學派承擔起文化傳承的使命,從漢代起,儒學以經學為平臺,將華夏古文明不斷傳承下去;同時,儒家總結提煉了華夏古文明的價值概念,加以發展,建立了影響中國人至深的儒家價值理念。儒家思想文化的特色之一,就是具有強烈的文化傳承的自覺,在不斷傳承五經的過程中,發展新的詮釋,適應時代和文化的挑戰。可以說一部中華文化史就是不斷傳承和創新的歷史。唐宋以來「道統」傳承的觀念日益發展,其代表為韓愈,韓愈「原道」的道,其內容就是儒家提倡的仁、義、道、德,也就是中華文明的基本價值概念。北宋的道學是儒家思想發展的新形態,它不僅在經典詮釋方面開闢了新的維度,在思想文化上也開了新生面。宋代道學特別強調「傳道」的意識,這裡的「道」即是儒家學術的核心價值,這個核心價值體系,不僅是倫理的、人生的,也是政治的、社會的。可以說儒家特別注重核心價值體系的傳承。在宋明道學的文化意識中,顯示出對「學絕道喪」的特別憂患,「學絕」就是學術斷絕,「道喪」就是價值迷失,學絕道喪就是文化傳承的中斷。韓愈以傳道的譜系來論證中國文化核心價值體系的傳承,即所謂「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堅持道統論及其文化實踐的代表是朱子,朱子具有強烈的文化傳承意識,廣泛繼承了儒家的學術文化,在理學方面,有太極、通書解義,西銘解義,編訂二程遺書、上蔡語錄,作知言疑義,編近思錄、小學。在史學方面有八朝名臣言行錄、資治通鑑綱目,伊洛淵源錄,經學方面有周易本義、啟蒙,詩集傳,主編儀禮經傳通解,指導書經集傳,終生作四書集注,或問,在文獻整理方面作孝經勘誤,楚辭集注、韓文考異、參同契考異、陰符經考異等。朱子的文化實踐歸結為一句話,就是文化傳承與創新,朱子對古代文化作了全面的整理,對四書的集結和詮釋尤花費了畢生精力,是文化繼往開來、傳承創新的典範,朱子在孔子以後於文化傳承方面作出了最大貢獻,這是近一千年以來無人可以與之相比的,是我們今天從事文化傳承的榜樣。

 

    那麼,文化傳承創新在今天有什麼重要現實意義呢?中華文明是連續發展幾千年的文明,但近代以來,在西方帝國主義的侵逼壓迫之下,民族生命處於被壓抑的狀態。西方近代文化的輸入,一方面促進了中國走向近代和現代化,並和本土文化不斷結合,使得中國現代文化不斷推陳出新。另一方面,不可否認的是,在西方文化的壓力之下,中國文化的自然傳承遭遇阻斷,我們自己在認識上的失誤也一度造成了對傳統文化的破壞。改革開放以來的現代中國,經濟迅猛發展,政治地位大大提升,綜合國力大大提高,這使我們愈來愈意識到,今天我們身處的時代過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過程,也同時是中華文化偉大復興過程,這是全國上下業已形成的共識和自覺。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正是指向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文化遭遇不正常的斷裂、壓抑,指向中華文化生命的正常傳承,求得文化生命的無礙暢通。沒有當代中國的現代化的成功發展,就不可能提出文化傳承的問題。

 

    今天的中華民族是歷史上的中華民族發展而來的,中華民族今天的成就是以幾千年發展的中國文化為基礎的,也是以中華民族在歷史上養育起來的文化能力為基礎的。而文化傳承最核心的是價值觀。中華文化在幾千年的發展中,以儒家倡導的仁孝誠信、禮義廉恥、忠恕中和為中心,形成了一套相當完整的價值體系,這一套中華文化的價值體系,支配和影響了中國政治、法律、經濟制度建設和政策施行,支撐了中國社會的倫理關係,主導了人們的行為和價值觀念,促進了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支配和影響了中國歷代與外部世界的關係。這一套體系是中華民族剛健不息、厚德載物精神的價值基礎和根源,亦即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價值內涵。朱子與宋明理學對中華民族價值觀的形成、鞏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不息奮鬥的發展和這一套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密切相關,這些價值也構成了中國人之為中國人的基本屬性,中華民族之為中華民族、中華民族特有的生命力無不來自這些價值及其實踐。鴉片戰爭以來近代中國志士仁人的奮鬥都是這些價值的充分體現。

 

    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證明,對中華文化的自覺傳承不僅是我們對於中華民族所應負擔的文化使命,也同時是面對現代中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實際需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轉型,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使得社會的價值迷失十分嚴重。在這種情況下,以中華文化價值體系為核心的文化傳承,不僅具有民族文化延續的意義,更具有滿足當今社會價值重建的需要的意義。現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法律制度已與古代社會根本有別,尤其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要求,既與古代社會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這就需要我們在進行思想文化傳承的時候注意創新,以適合時代的變化和要求。社會秩序和倫理價值的建立不能割斷歷史,也離不開傳統道德文化。在穩定人心方面,傳統文化所提供的生活規範、德行價值以及文化歸屬感,起著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幾千年以人為本的傳統文化,在心靈穩定、精神向上、社會和諧方面發揮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但是,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傳統的價值有些可以直接應用,有些則必須加以改造,並因應時代問題和需要,重新加以整理、概括,使之成為新的時代的核心價值。

 

欲望應受道德原則制約

 

    朱子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格物致知」的理論。《大學》本是古代儒家的一篇文獻,其中提出了「三綱領、八條目」,即「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朱熹最重視其中的「格物」。他用「即物窮理」來解釋格物,提出格物就是要窮理,也就是去了解事物的道理;而窮理必須在事物上窮,不能脫離事物。即物窮理的主要途徑就是多讀書、觀察事物、思考其道理。所以,朱熹一生中任官的時間雖然很短,但他所到任之處,必興學校。如白鹿洞書院初建於南唐,但南宋初已經廢壞,朱熹在五十歲時出任江西南康軍的郡守,他在廬山上訪求白鹿洞書院的廢址,重建了白鹿洞書院。他親自立訂了《白鹿洞書院學規》,一方面提倡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另一方面強調修身、處事、踐行的原則。這是中國書院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學規不僅對後來的中國教育影響很大,至今在東亞的一些國家仍可以看到其影響。朱熹在六十五歲出知潭州時,還曾主持修復嶽麓書院,以《白鹿洞書院學規》為學規,以四書集注為教材,親自到學院講學。白鹿洞書院和嶽麓書院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中的兩個,它們都和朱熹的講學與教育實踐有關。

 

    朱子在《白鹿洞書院學規》中把「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作為修身之要,把「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作為處事之要,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作為接物之要。「言忠信,行篤敬」出自《論語·衛靈公第十五》。「懲忿窒欲」出於周易損卦,「遷善改過」出於周易益卦,北宋周敦頤在通書中最早把這兩句連在一起。「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出於漢儒董仲舒。「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顏淵第十二》,「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出自《孟子·離婁章句上》,這可以說是朱子強調的基本道德、價值觀和倫理原理,指導我們「如何要求自己」「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做事處世」。

 

    朱熹論道德的思想中有許多在今天仍有借鑑意義,如朱熹關於理性與欲望、道德原則與個人私慾關係的看法。朱熹闡發了古代「道心唯微,人心唯危」的思想,認為「人心」是指個體的感性慾望,與生俱來,不可能不產生,也不可能消除;但如果「無所主宰,流而忘返」,社會就會「危」。要使人心不致危害社會,就應該用「道心」主宰「人心」,道心是指人的道德意識與理性。朱熹認為道心的特點是公,即反映了社會公共的道德法則。朱熹在那個時代,還沒有從加強法制以約束人的行為來考慮,所以朱熹的方法是完全訴諸道德,這是理學的局限性,但突出道德意識的重要性還是正確的。朱熹和理學還提出理和欲亦即天理和人慾的問題。與道心相對的人心是指人的自然欲望,而與天理相對待的人慾是指人心中那些違背公共原則的私慾。天理則含有普遍原則的意義。朱熹認為欲望應當受道德原則的制約。所謂存天理、去人慾,就是指要用反映社會共同要求的道德原則來克服那些違背公共道德的私慾。當然,每個時代的社會公共準則有所不同,朱熹所處的是封建時代,所以他有時所說的具體準則是當時社會的規範準則,這是我們應當注意的。朱熹提出,「天理人慾,不容並立,是的便是天理,非的便是人慾」,「人只有個天理人慾,此勝則彼退,彼勝則此退」,「而今須要天理人慾、公私利慾,分別得明白。」當然,在理性和欲望的關係方面,朱熹有些問題並未處完滿,他比較忽視欲望和生命力的滿足,未能重視理性和欲望也有統一的一面。但總的說,朱熹的思想對封建時代的精神文明和民族精神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朱子把道德理性作為人的本質屬性,以道德理性主宰、支配人的感性慾望,以實現人的本性,促進社會的有序和諧。所謂「存天理、去人慾」,突出理與欲的對立,就是在道德理性和自然欲望的衝突中高揚道德理性的意義,展現人性的莊嚴,堅持道德不能建立在欲望的基礎上,而必須建立在理性主宰、責任意識、美德培養之上,以理統情,以理制欲、以理節情。朱子非常重視道德規範之理,要求人們用大學的功夫認識道德規範之理,並通過不斷的道德修養,把外在的道德規範化為仁體的內在自覺。這在今天的社會仍然有重要的意義。

 

主敬窮理的工作倫理

 

    朱子學的學問宗旨,還常常被概括為「主敬窮理」,所謂「主敬以立其本,窮理以進其知」。前面談的是有關窮理格物的一面,我們再來看主敬的一面。什麼是主敬?主敬是一種內心的狀態,也是一種行為的狀態,朱子說敬是「教人隨事專一謹畏,不放逸耳」。其實專一、謹畏。不放逸,不僅是隨事而行,也應當是隨處而行,不管做事時與不做事時,都要主敬。分別來說,不做事時是主敬體現的是一種精神態度,即內心總是處於一種警覺、警省、敬畏的狀態;做事時的主敬則表現了一種做事的態度和倫理,一種專一、敬業的態度,它的反面是「怠惰放肆」。從從業做事的角度來說,朱子學的現代意義之一,是可以為東亞社會的現代化提供一種「工作倫理」,朱子學的主敬精神為傳統到現代的工作倫理提供了一種現成的資源、現成的倫理概念。近代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特別重視工作倫理對現代資本主義大生產產生的作用,認為近代資本主義的產生藉助了新教倫理作為精神動力,他曾指出「資本主義無法利用那些信奉無紀律的自由自在的信條的人的勞動」,主敬所代表的正是有自我約束、嚴肅認真、勤勉專一的工作態度,保持東亞社會積極的工作倫理,朱子學仍能提供重要的資源。

 

    從廣義的內心生活態度來說,敬畏感是一種帶有宗教性的內心態度和感受,其根本必歸結到對康德所說的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頭上的星空代表宇宙法則,宇宙法則加上心中的道德,這就是朱子講的天理。主敬包含的敬畏感,是一種值得肯定的心靈境界和道德境界。

 

學習是人生的基本態度

 

    朱子學最為強調的是格物窮理,大學的「格物」朱子解釋為即物窮理,格物窮理之方法是多種的,朱子特別突出的是讀書講學,其中特別突出學習的精神。我們知道,孔子在《論語》中開篇即提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是孔子強調的人生基本態度,也是孔子強調的修身方法。從孔子的角度來看,學習不是一個人在小學、中學甚至大學,在人生的一個階段就完成的事情,學習是一種根本的人生態度,應當貫穿於人生的始終,樹立這種人生態度並加以實踐,就會獲得快樂和滿足。朱子的思想很重視中庸所說的「尊德性而道問學」,但朱子格物窮理的思想重點在強調「道問學」,朱子自己也承認,在道問學和尊德性二者之間,他講道問學更多一些。因此,就哲學的精神來看,朱子學可以說是孔子學習思想的最大繼承、發展、推動者。朱子學的格物論可以說是對儒家自古以來的「學習」思想的一種哲學的論證和展開。

 

    就中國而言,朱子學的對象主要是「士人」,即明清時代所謂「讀書人」,朱子學的宗旨即為士人提供一套道德學問思想體系,因此朱子學強調「學習」「讀書」的性格是與其宗旨相一致的。今天的現代社會在教育程度上已與古代不同,以古代朱子學的標準來看,現代人的受教育程度都超過小學而屬於「大學」,所以重視《大學》的朱子學適用於今天現代社會的幾乎所有人。現代社會越來越是一個「學習型社會」。一方面知識,包括科學知識和人文社會知識,以及各種藝文知識,增長的速度超過以往任何時代,一個人一生中經歷的知識的變化要求人民必須不斷地學習,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現代人的壽命普遍延長,退休後也仍然需要繼續學習以發展各種人生的目標。因此,現代人的學習已經是「終身學習」「終身教育」。在這方面,朱子學的「學習精神」應當說給我們提供了最好的指導。

 

    1175年,朱熹46歲時,曾和另一個有名的學者陸九淵,在江西鵝湖寺舉行學術辯論,這是南宋思想史上一次有名的事件。爭論的焦點是,朱熹強調要教人廣泛讀書,考察事物之理,而陸九淵則主張反求內心,不重視讀書。朱熹的主張顯然是一種重視知識和學習的理性主義的方法。

 

「格物致知」與「通識教育」相同

 

    除了學習精神,朱子學的教育理念也有其現代意義。從現代大學的通識教育的角度來看朱子的格致論,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首先,在朱子哲學之中,讀書是格物的最主要的工夫,《朱子語類》的「讀書法」,記載了朱子教人如何讀書,特別是如何讀聖賢書的方法。雖然朱子自己的著作中似乎並沒有把讀書明確作為一個哲學主題來討論,但有關讀書必要性的問題意識處處滲透在朱子的哲學議論之中。鵝湖之會的最後,朱陸的爭辯集中在要不要肯定讀書作為學聖人的工夫,也反映出這一點。朱子所重視的格物工夫,其中主要的用力之方即是讀書,對讀書作為工夫的肯定以及以讀書為背景的哲學建構,是朱子對孔子「學」的思想的重要發展,在這一意義上,可以說孔子之後,對「學」或由讀書以學的思想貢獻最大的人就是朱子。可以說,朱子的思想即是為近古的士人(讀書人)提供的一套學為聖人的目標和方法。現代人教育水平普遍提高,朱子思想應較適宜於現代教育中學習者的需要。

 

    朱子一生學問致力於對儒家經典的重新詮釋,而對大學的幾個重要觀念的詮釋在他的整個經典系統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朱子少年時即從父受教讀《大學》,臨終前仍在修改《大學章句》,他以超人的學識和智力,把終生的心力貢獻給這一篇短小的文獻的整理和解釋。這表明朱子對經典權威的尊重,和通過汲取古典的智慧並加以創新來發展人文價值的信念。朱子所強調的格物和問學,很大程度上都是為了肯定經典講論在儒學中的正當地位。朱子對經典學習非常重視,朱子所推動的讀書主要也是讀聖賢之書,讀經典之書。雖然朱子作為哲學家畢生從事經典的詮釋,但由於朱子特別重視讀書人的經典學習,所以,他的經典詮釋,是表述形式上,特別注意適合一般士人對經典學習的需要。宋明學者並非都是如此,如王船山的《讀四書大全說》,是船山自己的思想著作,而不是用來教授學生的。朱子則不同,從《論語訓蒙口義》到《四書章句集注》,多數朱子的經典解釋著作都著眼於學生的經典學習,以幫助一般讀書人學習儒家經典著作為其著作目的之一。這使得朱子的著作在今天通識教育的經典學習中仍有參考的意義。

 

    最後,朱子對經典學習,是持「德性」―「問學」相統一的立場,因此強調讀書與經典學習。一方面,朱子始終以道問學的態度,主張人的為學向一切人文知識開放,注重精神發展的豐富性;但朱子並不是引導人走入專門性知識,是朝向超越專門知識,追求達到一種對全體世界的理解。這種態度最接近於通識教育的思想,即朱子真正強調的格物,不是追求一草一木的具體知識,而是達到對萬事萬物的「通識」理解;讀書的最終目的不是指向具體領域的物理,而是指向整個世界的普遍天理。另一方面,朱子也以尊德性的要求,引導讀書者把經典書中的道理與個人的涵養結合在一起,注重道德意識和價值情感的培養,涵養德性和品質,追求德性與知性的平衡發展,這也是與通識教育的宗旨相符合的。

 

    近代東亞教育、科學的發展,曾借用朱子學的格物致知觀念接引西方近代科學,是朱子學觀念在中國學術近代化發生積極作用的一個例子。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朱子學的格物論有益於近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外,還應看到朱子學的格物致知思想更近於晚期受到大家重視的大學「通識教育」理念。因為朱子的格物說的確不是朝向某些專業的科學研究,而是重在培養學習者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習者的人文精神、道德理解、多元眼界和寬闊胸懷。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則是關於經典文本學習的課程,經典的意義在於經典是人類文明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在歷史篩選過程中經歷選擇而積累下來的精華,對經典的不斷學習與發展是文明的傳承的重要途徑,這正是朱子所始終重視的一點。由此可見,對於當代的通識教育來說,朱子的思想是孔子之外最重要的思想資源。

 

朱子學對社會風俗的改善

 

    在朱子的四書著作中,對大學的研究和闡發,最具有代表性,也最集中地表達了朱子的儒學思想,大學固然著眼於成年讀書人的修身,但也關注社會風俗的改善。如其《大學章句序》的最後一句:「然於國家化民成俗之意、學者修己治人之方,則未必無小補雲。」在此序文中朱子明白表達出,不僅學校教育著眼於全民,所謂「當世之人無不學」;而且即使是大學,也並非只與君子精英有關,強調大學之教不僅與「學者修己治人」有關,也與「國家化民成俗」有關;不僅與「治隆於上」有關,也與「俗美於下」有關。因為就教育和學習的內容而言,儒家的學校教育與佛教不同,對士大夫來說是「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餘」,對普通民眾而言,「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倫之外」。所以,其教育的結果,「其學焉者,無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而各俛焉以盡其力。」學習者經過學習,不會脫離人倫日用,而能夠更加理解自己的性分和職分,在其本職位置上盡其分盡其倫盡其職、盡其力盡其心盡其性。每個人都在其社會職位上盡其力,國家自然就得化民成俗之效了。「性分」指個人命定的社會地位和活動限度,「職分」是指對所處社會地位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性分的概念本出自玄學,朱子則由此闡明儒家教育具有積極的社會功能,即使人安其性分,盡其職分,移風易俗,指出化民成俗的重要性。朱子一生的小學蒙學著作也很多,是對傳統蒙學教育貢獻最大的人,他的著作如童蒙須知、小學、增損呂氏鄉約等,流行甚廣,對儒學價值的大眾化、通俗化,對培養少年兒童,養成德性,起了積極的作用。今天應當重視朱子這方面的貢獻,可使朱子的這些著作與目前流行的《弟子規》一起,古為今用,在道德教育中起其應有的作用。朱子的家禮、家訓也不僅對朱子一家或朱姓人家有意義,南宋以來對社會風俗、化正人心都起了重要作用。今天我們要把朱子學的這些內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踐行、培育結合起來,使中華文化、朱子文化成為涵養社會價值和個人美德的源泉與基礎。

 

    該文整理自陳來教授在「武夷書院講壇」上的演講。「武夷書院講壇」由朱子學會、中華朱子學會、清華大學國學院、廈門大學國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福建省社科聯、福建日報社主辦,南平市委宣傳部、中共武夷山市委、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武夷學院、閩北朱子後裔聯誼會承辦。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相關焦點

  • 陳來:朱子學的時代價值
    現代人從朱子的思想可以學到什麼東西?朱子學對現代社會和現代生活有什麼價值和意義?我想至少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來初步了解朱子學的意義。三代的文明精華保存在《詩經》和《尚書》等「六經」之中,王官失守之後,儒家學派承擔起文化傳承的使命,從漢代起,儒學以經學為平臺,將華夏古文明不斷傳承下去;同時,儒家總結提煉了華夏古文明的價值概念,加以發展,建立了影響中國人至深的儒家價值理念。儒家思想文化的特色之一,就是具有強烈的文化傳承的自覺,在不斷傳承五經的過程中,發展新的詮釋,適應時代和文化的挑戰。可以說一部中華文化史就是不斷傳承和創新的歷史。
  • 朱子學的海外傳播及其意義
    朱子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人自身的認識成果的總結,是中華民族的珍貴文化遺產,也是東方文化的傑出代表。作為文化遺產,朱子學是超越時代、超越區域的。朱子學與東亞文明中國、韓國、日本三國為近鄰,或山水相依,或隔海相望。這種地理環境和頻繁的學術交流,形成了近古東亞朱子學。
  • 朱子學在高麗時代的傳播與發展
    朱子學在高麗時代的傳播與發展李甦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北京 100732
  • 世紀之交的朱子學
    1987年廈門大學首次舉辦朱子學國際學術會,掀開了國內朱子學研究的序幕,此後十多年,朱子學逐漸成為顯學,受到國際和國內學術、思想界特別的關注,北京、上海、廣州,福建、江西、安徽等省市相繼組建學術團體與研究機構,學術會議每年召開,論文論著層出不窮。  由中國社科院歷史所與江西上饒師院聯合創辦的《朱子學刊》就是在這樣的時代條件下應運而生。
  • 「朱子學」在東亞的尊崇與論爭
    德川幕府於1603年在江戶建立,因此,這一年也標誌著日本江戶時代的開始。一直到1868年,江戶時代即幕府時代正式結束。在這一時期,國家政事由將軍把持。藤原惺窩去見德川家康時,既沒有穿傳統的日本服裝,也沒有穿佛教的袈裟,而是特意依中國儒家士人的禮制,穿戴儒冠前往。這樣一個舉動,在日本近代的思想史上,是非常引人注目的。這意味著藤原惺窩對儒學的一種尊重和認同。
  • 「朱子學」概念的誤解
    這些學者的理由是,日本有一位學者叫井上哲次郎,他寫了一本書叫《日本朱子學派之哲學》,以這本書的出版為標誌,朱子學作為一個學科或作為一個學術用語,被單獨切割出來,然後被固定下來,後來,中國的一些留學生到了日本之後,通過接觸了解日本的朱子學,才把朱子學的名稱反向輸入回中國。
  • 福建朱子學的研究與傳承
    福建是朱子學的故鄉,也是福建主要的學術傳統。南宋朱子高舉繼承、包容、創新的理論旗幟,融匯自孔子以來學術文化成果,也消化吸收福建地域文化精華,創立閩學。儘管朱子學一度被誣為「偽學」,朱子等一大批學者受到嚴重迫害,學術骨幹蔡元定等甚至以死殉道。但朱子學以其強大學術文化魅力,很快風靡朝野。宋元明清,朱子學一直是主流意識形態。改革開放以來,福建最早恢復開展朱子學研究。
  • 朱子學東傳的文本線索及其解釋學意義
    作者:金香花(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理心和會——韓國大儒李退溪的道德世界」負責人、遼寧大學副教授)  在東亞,朱子學作為儒學的核心精神,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產生過深遠的文化影響。朱子學自13世紀初開始東傳朝鮮,在15世紀趨於鼎盛,日本則以朝鮮為中介接受朱子學,在17世紀初呈現繁榮態勢。
  • 【國故新知】錢穆:研究朱子學之方法
    本文錢穆先生就朱子學諸多問題做了簡析。關於朱子學精神問題可以說是錢穆先生探討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問題,這也是朱子之學指導性學術思想。總概之,錢穆先生認為「朱子精神氣魄宏大,故能立大規模而兼斯兩者。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到中庸,四通六闢,成此一家」。簡言之,「惟朱子,一面固最能創新義,一面又最能守傳統」,而為集儒學之大成者。
  • 朱子學公開課課程安排
    陽明致良知的精義就是以道德為統領,以心靈的其他涵蘊為輔翼,在朱子學的基礎上轉進一步,成就實踐中的活智慧。  第十二講 朱子學在東亞與海外的傳播及其影響(2018年11月24日)  主講人:吳震(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內容簡介:12世紀中國朱子學在東亞地域得以迅速傳播,形成了「東亞朱子學」的思想現象;朝鮮大儒李退溪以及江戶大儒山崎暗齋開創了朝鮮和日本的朱子學
  • 賴文斌、溫湘頻:19世紀朱子學在英語世界的譯介考略
    朱熹是儒家孔孟之後的大思想家、哲學家,其學說被稱作朱子學,從明清時起就受到東亞及西方的關注。雖然有不少學者對朱子學在國外的傳播和影響進行論述和探討,然而,其在英語世界的譯介受到的關注和討論相對比較滯後。即使有也主要存在哲學界或者國學、文化學界,如陳榮捷、彭國翔、蔡慧清等,他們主要從朱子學思想的傳播進行考察。相反,鮮有翻譯界或語言學界對譯介進行系統分析。
  • 中華文化公開課|朱子學公開課課程安排
    【中華文化公開課】朱子學公開課課程安排主辦單位: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省文化廳承辦單位:山東省尼山書院(山東省圖書館)教學單位: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授課地點:山東省圖書館大明湖分館第一講 朱子其人其學(已講)
  • 渡邊浩 ·著/ 區建英·譯:關於儒學史異同的一種解釋——「朱子學」以後的中國和日本
    比如在中國,朱子學曾一度佔據不可動搖的支配地位,人們試圖與在這種地位上的朱子學相對抗,而在日本,自德川時代前半開始學習朱子學的時候起,就不斷產生出性質極為不同的新儒學思想,並由此來推動儒學整體的普及。而且與朱子學並行,還持續地產生出各種各樣的「學派」。另外,在中國,陽明學曾在一段是近期具有強烈的影響力,而在日本,其影響大體上是微弱的。
  • 書序丨吾妻重二:關於朱子學研究——序《朱熹思想詮釋的多重可能性及其展開》
    陳曉傑博士的《朱熹思想詮釋的多重可能性及其展開》是一部試圖從廣闊的視野出發,對南宋朱熹以及真德秀的思想進行論述,從而接近「朱子學」之本質的意欲之作。「朱子學」指的當然是朱熹(1130-1200)的學問與思想,眾所周知,朱熹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此,我想借著作者此書,闡述一下我本人對於朱子學之研究的若干觀點,以供諸位先進參考。
  • 想要理解王陽明的「心即理」,不妨先了解他所在的生活時代
    我們常說,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所以說,想要徹底理解王陽明的「心即理」,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他生活的那個時代。在這樣的家庭長大,是王陽明後來敢於質疑和挑戰朱子學,開創陽明心學的一個原因。這更讓王陽明覺得朱子學有很多弊端:推崇朱子學,國家都淪落到這個樣子了,不能再死抱著朱子學了,應該有新的更好的學說來取代。我們認為,陽明心學是實踐的哲學,這個學說的創立和王陽明的經歷密不可分。首先是他思想轉變的經歷,三十一歲之後,王陽明意識到佛教和道教有不足之處,所以他轉變思想篤信儒學。其次是三十五歲那年,因為替戴銑求情入獄,後來被貶謫到貴州龍場。
  • 日本江戶時代識字率超50%,同期英國20-25%
    日本的教育熱潮興起於江戶時代。有學者將十九世紀中後期日本與西方文明的順利接軌比喻成雜樹生花,江戶時代的教育則是這棵現代文明樹的砧木。1598年在京都伏見城藤原惺窩見到了朝鮮國向日本派遣的通信使姜沆一行,從交談中得知朱子學在朝鮮蓬勃發展,大開眼界。受明朝的影響,朝鮮王朝推崇朱子學,並將其作為國家意識形態,湧現了諸多足以和儒學本家分庭抗禮的朱子學名家(如李退溪)將漢學研究推向全新局面。而在日本,儒學只是依附佛學的一個分支。
  • 孟子思想的時代價值 陳來
    今天討論的一個主題,就是孟子思想的時代價值。要講孟子思想的時代價值,先要肯定孟子思想有時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