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關於站樁的文章有同學留言,想知道正確的頸部姿勢是什麼樣子,我找了一個例子。
下圖這位同學,在9天健康營的學習中基本掌握了站樁的要領,尤其是頸部的動作很標準,做到了「收頜正頂」,可以看到她的頸背部是一條直線。
但有的同學無論脖子如何用力,都無法做到上面這樣,或者努力擺好了姿勢,站幾分鐘之後,頭就又往前伸了。
這就引出了今天要說的第一個話題——含胸拔背。
「拔背」從字面上理解,背要挺拔,那就一定不是駝背。一旦駝背,脖子就無法向後靠了,
這個時候解決問題的關鍵就不在頸椎,而在胸椎了。只要把背挺起來,脖子自然也就舒服了。
上面這位同學在糾正了駝背問題以後,不僅頭往後靠了不少,與旁邊的樹枝對比起來看,還長高了2公分呢。
每一期健康營都會有同學疑惑:那拔背不就挺胸了嗎?那含胸說的又是什麼呢?
其實這是兩個不同方向的動作。《一代宗師》裡梁朝偉飾演的葉問說:「功夫,兩個字,一橫一豎。」這句話用在這裡再恰當不過了。「拔背」是豎向的,目的是拉直脊柱,「含胸」是橫向的,關鍵在肩胛骨。
肩胛骨雖然長在後背這個位置,但是它與後背的肋骨、脊椎等骨頭都沒有直接的連接,只與前面的鎖骨連著一點。因此它是我們後背上一塊非常自由的骨頭,可以往外往前伸,也可以向中間向後縮,在我們抬手臂的時候還能旋轉。
由於沒有骨與骨之間的直接連接,所以在我們不做動作的時候,肩胛骨的位置是由它周圍各方向的肌肉拉力決定的,正常的肩胛骨下角位置應該平對第七胸椎的棘突。更重要的是,肩胛骨應該平貼在後背上。
現代審美都追求骨感美,紅毯上的女明星們覺得肩胛骨翹翹的很性感,美其名曰蝴蝶骨、天使之翼,專門練擴胸運動,把肩胛骨往後縮,大冬天還要穿露背裝,殊不知風寒都從翹起的肩胛骨中間吹進去了。
而中國傳統的審美恰恰相反,肩胛骨要往外往前貼在後背上,就像擁抱別人的感覺,整個後背渾然一體,摸不出肩胛骨內側的稜角,這才是含胸,具體可以參考戲曲、佛像、仕女圖中的造型。
這樣做的好處,一是肩胛骨與後背之間的縫隙沒有了,肩胛骨周圍的風門、秉風等容易受風的穴位就保護住了。二是肩胛骨緊貼後背,相對來說上肢就會比較穩定,在做一些需要上肢支撐的動作的時候,就變得省力,比如揉面。
在初學站樁的時候,很多同學會過於在意這個含胸的動作,肩膀使勁往前抱,手肘使勁往前送,一會兒肩就累得不行,這時候就不要咬牙堅持啦,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的用力方式不對。
這位同學就是典型的一含胸就聳肩的代表。不要忘了,還有一句話叫「沉肩墜肘」。怎麼樣才能把肩沉下來呢?
這就說回剛才肩胛骨的話題,它在後背是自由的,有各個方向的肌肉在牽拉著它,哪邊拉力大,肩胛骨就往哪邊移。含胸這個動作,主要是讓肩胛骨向前移動,有兩塊肌肉負責這件事情,分別是胸小肌和前鋸肌。但由於在肩胛骨上的附著點不同,它們拉動肩胛骨向前的軌跡也不相同。
胸小肌位於胸前,它從肩胛骨上方拉動其向前,會造成肩胛骨上移,並且下角翹起,看上去聳肩駝背,整個人氣質都不好了。健身教練們反對的所謂「含胸、駝背、圓肩」等動作中,其實都有胸小肌的參與。如果你摸到自己的雲門穴附近有硬條索,那就說明你的胸小肌處於緊張狀態,你平時的肩膀酸痛與之密不可分。
一旦形成了習慣,只要抬手臂,就會聳肩,無論你在打字、開車、做飯、彈琴或者打拳。
而前鋸肌附著於整個肩胛骨內側緣,能夠使肩胛骨在平貼後背的前提下向前移動,進而推動手肘向前。這完全符合站樁時「肩平而順,背平而正」的要求,可以同時做到「含胸」和「沉肩」。
因此,在站樁時,正確的感受是腋下的前鋸肌稍有緊張,拉動肩胛骨,手肘自動被推向前方,但因為肩膀是放鬆的,所以肘部還是下墜的感覺。而不是手肘先向前頂,帶動肩向前,這很容易造成動作變形,變成聳肩駝背。
當然了,放鬆是一個長期工程,下面這位同學經過幾天練習,放鬆了右側的肩膀,但革命尚未成功,左側還需繼續努力。
致力於恢復中醫傳統,開啟人的自愛、自脩、自覺、自治的系列中醫課程。以厚樸精華課程為核心,內容涉及修身課,實操課,中醫理論課。課程注重中醫思維的培養與實用技法的訓練,用9天時間幫助大家「業餘學,身家用」,
讓中醫融入大家的生活。
「以人為貴、厚生抱樸」。在快節奏的今天,我們將以傳統中醫的手段,抽絲剝繭,層層深入,破解身體密碼,以觸及身心,為您和您家人的健康保駕護航,助您更加了解自己,恢復本來的身心健康與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