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可能在不經意間就犯了&34;的錯誤。比如很多家長,都打著&34;的名義,強行幹涉孩子的選擇,扭曲孩子的意願,讓孩子獨立不起來。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獨立,而是家長「戲」太多,紅家長研究發現,美國、日本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的獨立性培養上值得借鑑,美國、日本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是如何做的呢?美國家長注重孩子的自我服務意識的培養,鼓勵孩子參與勞動;日本的家長則把不給他人添麻煩當做聖經,讓孩子自主自立。
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是美國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點。在美國,一歲多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自己吃飯,父母將孩子 「綁」在椅子上,把食物放在小桌上讓孩子自己用小刀叉吃飯。在幼兒園,幾個月大的孩子竟然要獨自喝水喝奶,兩歲以上的孩子全部用刀叉吃飯。在大街上你基本上看不到父母抱著孩子的情形。已經會行走的孩子,總是跟在大人的身後蹣跚而行。
對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美國父母開始的更早,在孩子還是嬰兒的時候就開始進行自我服務的訓練。自我服務技能的掌握,不但可以增強嬰幼兒的獨立性和成功感,還可以使嬰幼兒和家長雙方受益。美國嬰幼兒的自我服務技能包括:繫鞋帶、穿衣服、扣紐扣、拉開或拉上拉鏈、洗臉、刷牙、梳頭、吃飯、上廁所等等。父母訓練4歲孩子穿鞋、脫鞋時,他們總是會給孩子提供比實際穿的稍大一些的鞋子,讓穿、脫的工作完成起來變得容易。讓幼兒向瓶子裡倒牛奶,父母最先給孩子的總是廣口瓶,以便讓孩子可以輕鬆完成任務,在完成工作的同時獲得成就感。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孩子的自我服務培訓,不是超常訓練,而是要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目的是讓適齡孩子明白,自己能夠完成的事情就應該自己獨立完成,而不是等待別人去做。美國幼教工作者在長期觀察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18至24個月之間的嬰兒能夠學會自己用杯子喝水,能夠揀起玩具;2至3歲的嬰兒能夠學會控制大小便,會用叉和勺吃飯,能夠比較熟練地穿脫衣服、開合拉鏈;3至4歲的幼兒,其獨立性有所增強,上述技能更加熟練,幾乎不用成人的幫助,自己會扣紐扣、繫鞋帶、吃飯、洗臉、刷牙等;5至6歲的幼兒,能學會自己洗碗,能夠整齊地保管自己的東西,獨立性大大增強。美國的父母就據此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勞動是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有效手段。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裝配摩託車,到外邊參加勞動。
在家裡,父母每周都會給孩子羅列出要幹的家務活,將其中的一特定任務指定某一孩子去幹,確定完成任務的期限。美國的父母注意讓孩子嘗試不同的工作。孩子們輪流幹某些活兒,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去做最沒有興趣或最容易幹的工作;檢查孩子的完成情況。美國人認為,讓孩子幹家務不但是讓他們能夠擁有自立的意識,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懂得一個獨立的人是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
美國孩子根據不同的年齡段承擔不同的家務勞動,一般而言,5歲要幫助媽媽擺飯桌;5-7歲的孩子要學會摺疊洗淨的衣物;8-10歲的孩子應該負責擦拭家具、拖地板,每天還要給家裡的植物澆水、種花、清掃樹葉;11-13歲的孩子則要懂得如何洗淨及烘乾衣物、用吸塵器吸地、整理冰箱的食物;14歲的孩子要負責洗汽車,懂得用微波爐熱食物,學會使用爐子和烤箱和用割草機割草。
除了必要的家務勞動外,美國的孩子還常常在外面尋找工作機會,夏天替人推割草機,秋天幫人掃落葉,冬天幫人鏟雪。對此,父母總是持鼓勵的態度,在他們看來孩子們能用自己的勞動獲得認可,就是孩子自立的最好證明。15歲的詹妮弗已經在一家酒吧工作了一段時間了,當問到她為什麼要出來工作呢?她告訴我們:「我已經長大了,我要用自己的勞動換取收入。」
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要給別人添麻煩」。孩子們從小就要學會自己全力以赴的做好自己的事情,假手別人是一件可恥的事情。在日本,全家外出時,不管多小的孩子都會背著一個小背包,用來裝自己的東西。因為父母告訴他們:「你自己的東西需要你自己來背!」父母還會鼓勵孩子自己布置自己的房間,自己去商場選購玩具,自己選購衣服。父母要做的事情就是事先定出一個金額,然後讓孩子自行決定去哪裡買,買什麼,怎麼買。年長一點的日本孩子,大部分衣服他們自己能夠獨立地上街購買,而且會貨比三家,精打細算。
當孩子上學以後,大多數日本的父母都會鼓勵孩子去勤工儉學,或是在飯店端盤子、洗碗,或是照顧老人,做家庭教師,以此來賺取自己的學費或是生活費。日本的父母認為,這樣的工作不但可以讓孩子懂得自己的花費要用自己的勞動獲得,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工作會讓孩子了解社會,適應社會,更早獨立。
賞識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態中覺醒,自覺形成好孩子的行為模式。父母要善於尋找孩子的優點,避孩子所短,使孩子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發展。讓他敢於正視自己的弱點,發揮自己的優點,早日獨立,積極健康地對待自己、對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