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獨立!看美國、日本家長如何讓孩子獨立

2020-07-28 紅家長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可能在不經意間就犯了&34;的錯誤。比如很多家長,都打著&34;的名義,強行幹涉孩子的選擇,扭曲孩子的意願,讓孩子獨立不起來。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獨立,而是家長「戲」太多,紅家長研究發現,美國、日本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的獨立性培養上值得借鑑,美國、日本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是如何做的呢?美國家長注重孩子的自我服務意識的培養,鼓勵孩子參與勞動;日本的家長則把不給他人添麻煩當做聖經,讓孩子自主自立。

  • 美國:自我服務意識的培養

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是美國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點。在美國,一歲多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自己吃飯,父母將孩子 「綁」在椅子上,把食物放在小桌上讓孩子自己用小刀叉吃飯。在幼兒園,幾個月大的孩子竟然要獨自喝水喝奶,兩歲以上的孩子全部用刀叉吃飯。在大街上你基本上看不到父母抱著孩子的情形。已經會行走的孩子,總是跟在大人的身後蹣跚而行。

美國、日本家長是這樣培養孩子獨立能力的

對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美國父母開始的更早,在孩子還是嬰兒的時候就開始進行自我服務的訓練。自我服務技能的掌握,不但可以增強嬰幼兒的獨立性和成功感,還可以使嬰幼兒和家長雙方受益。美國嬰幼兒的自我服務技能包括:繫鞋帶、穿衣服、扣紐扣、拉開或拉上拉鏈、洗臉、刷牙、梳頭、吃飯、上廁所等等。父母訓練4歲孩子穿鞋、脫鞋時,他們總是會給孩子提供比實際穿的稍大一些的鞋子,讓穿、脫的工作完成起來變得容易。讓幼兒向瓶子裡倒牛奶,父母最先給孩子的總是廣口瓶,以便讓孩子可以輕鬆完成任務,在完成工作的同時獲得成就感。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孩子的自我服務培訓,不是超常訓練,而是要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目的是讓適齡孩子明白,自己能夠完成的事情就應該自己獨立完成,而不是等待別人去做。美國幼教工作者在長期觀察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18至24個月之間的嬰兒能夠學會自己用杯子喝水,能夠揀起玩具;2至3歲的嬰兒能夠學會控制大小便,會用叉和勺吃飯,能夠比較熟練地穿脫衣服、開合拉鏈;3至4歲的幼兒,其獨立性有所增強,上述技能更加熟練,幾乎不用成人的幫助,自己會扣紐扣、繫鞋帶、吃飯、洗臉、刷牙等;5至6歲的幼兒,能學會自己洗碗,能夠整齊地保管自己的東西,獨立性大大增強。美國的父母就據此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 美國:即使是孩子也要勞動

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勞動是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有效手段。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裝配摩託車,到外邊參加勞動。

美國、日本家長是這樣培養孩子獨立能力的

在家裡,父母每周都會給孩子羅列出要幹的家務活,將其中的一特定任務指定某一孩子去幹,確定完成任務的期限。美國的父母注意讓孩子嘗試不同的工作。孩子們輪流幹某些活兒,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去做最沒有興趣或最容易幹的工作;檢查孩子的完成情況。美國人認為,讓孩子幹家務不但是讓他們能夠擁有自立的意識,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懂得一個獨立的人是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

美國孩子根據不同的年齡段承擔不同的家務勞動,一般而言,5歲要幫助媽媽擺飯桌;5-7歲的孩子要學會摺疊洗淨的衣物;8-10歲的孩子應該負責擦拭家具、拖地板,每天還要給家裡的植物澆水、種花、清掃樹葉;11-13歲的孩子則要懂得如何洗淨及烘乾衣物、用吸塵器吸地、整理冰箱的食物;14歲的孩子要負責洗汽車,懂得用微波爐熱食物,學會使用爐子和烤箱和用割草機割草。

除了必要的家務勞動外,美國的孩子還常常在外面尋找工作機會,夏天替人推割草機,秋天幫人掃落葉,冬天幫人鏟雪。對此,父母總是持鼓勵的態度,在他們看來孩子們能用自己的勞動獲得認可,就是孩子自立的最好證明。15歲的詹妮弗已經在一家酒吧工作了一段時間了,當問到她為什麼要出來工作呢?她告訴我們:「我已經長大了,我要用自己的勞動換取收入。」

  • 日本:不能給別人添麻煩

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要給別人添麻煩」。孩子們從小就要學會自己全力以赴的做好自己的事情,假手別人是一件可恥的事情。在日本,全家外出時,不管多小的孩子都會背著一個小背包,用來裝自己的東西。因為父母告訴他們:「你自己的東西需要你自己來背!」父母還會鼓勵孩子自己布置自己的房間,自己去商場選購玩具,自己選購衣服。父母要做的事情就是事先定出一個金額,然後讓孩子自行決定去哪裡買,買什麼,怎麼買。年長一點的日本孩子,大部分衣服他們自己能夠獨立地上街購買,而且會貨比三家,精打細算。

美國、日本家長是這樣培養孩子獨立能力的

當孩子上學以後,大多數日本的父母都會鼓勵孩子去勤工儉學,或是在飯店端盤子、洗碗,或是照顧老人,做家庭教師,以此來賺取自己的學費或是生活費。日本的父母認為,這樣的工作不但可以讓孩子懂得自己的花費要用自己的勞動獲得,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工作會讓孩子了解社會,適應社會,更早獨立。

美國、日本家長是這樣培養孩子獨立能力的

賞識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態中覺醒,自覺形成好孩子的行為模式。父母要善於尋找孩子的優點,避孩子所短,使孩子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發展。讓他敢於正視自己的弱點,發揮自己的優點,早日獨立,積極健康地對待自己、對待人生。

相關焦點

  • 日本孩子的「獨立教育」,和「中式教育」對比,真不是崇洋媚外
    簡單來說,西方國家的孩子,在他們18歲之前父母會教給他們很多獨立的技能,等到18歲之後,父母幾乎都會讓孩子自己出去獨立生活。不論是找工作還是上學,父母僅僅會負擔很少的一部分,甚至,有的父母還不會負擔什麼,將孩子撫養到18歲之後就讓他們自己出去生活,老了之後也不需要讓孩子撫養。
  • 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美國家長是這樣做的
    對於孩子獨立人格的培養,美國家長的做法往往能帶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啟發。比如,同一個問題,中西兩方的家長可能有截然不同的回答。當孩子問及「爸爸,我們家有錢嗎?」之類的問題時,一位美國的爸爸是這樣回答的:「我有錢,但是你沒有。因為我付出了勞動,我通過自己的奮鬥積累了財富」。
  • 美國家庭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獨立?
    於是,我們提前到商場買禮物,買包裝紙,買卡片,買送禮物的口袋,很慎重,很盡心,同時,我也買了一份,儘管我並不認識這個孩子。   一個小孩子的生日竟然那麼重要? 牽動了很多人,甚至我這種與他們不相干的客人,絲毫不亞於我們舉行隆重的聚會。在美國,對於孩子的生日,家長們是非常尊重的,還要早早準備,開Party的形式,也要尊重孩子的意見,他們完全沒有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而是獨立的人。
  • 孩子太小不敢放手,日本的孩子咋就這麼獨立?
    寫在前面推薦一部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僅8分鐘),該片通過對比澳大利亞和日本兩個家庭孩子上學情況,探討了孩子自立性的差異,相信你看過後一定會很有啟發!如果你家娃幼升小了,從學校到家要走上一段路,你會讓娃一個人自己上下學嗎?我想大部分家長的回答都是不願意。
  • 教孩子獨立不等於逼孩子獨立,想要孩子可以獨立家長要明白這三點
    現在有很多家長都想要自己的孩子可以獨立自主,所以從小就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總是強調,甚至逼迫孩子獨立,這樣不僅會事與願違,還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想要孩子獨立自主,家長要明白這三點。01 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家長應該知道,不管是多大的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誰的附屬品,父母在平時生活中要懂得換位思考,學著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
  • 日本孩子獨立上下學 中國家長「羨慕嫉妒恨」
    中國的孩子上下學一般是由家長或者是家中的老人接送,而日本的孩子上下學不需要大人的接送,自己一個人就去了。這引起了非常多的育兒專家的關注。中國孩童佳佳已經6歲了,正在上一年級。佳佳的學校雖然離家不遠,是佳佳的父母還是堅持每天都接送,風雨無阻。佳佳的父母上班本來就很忙,還要接送孩子就更累了。於是佳佳的鄰居勸阻佳佳的媽媽,讓他們不要再接送孩子,讓孩子自己回家。
  • 家長接送孩子,是太溺愛影響孩子獨立嗎?看看現實情況如何
    一大學教授說到:日本的中小學不存在家長接送孩子的現象,孩子都是自己坐大巴或者步行上學。中國孩子都要接送,學校門口車水馬龍。新生入學,居然有6個家長送孩子。太溺愛影響孩子獨立,未來沒有希望!看到幾個旅居日本的媽媽拍的視頻,都表示孩子獨立上學,不用送,不管是幼兒園還是小學中學,都是如此。孩子們上學時自動排成一排,很安靜、很有秩序。
  •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意識,增強孩子獨立能力?
    ,其實現在中有些做法都在無意阻礙孩子成長,比如替孩子背書包,很多時候是因為媽媽覺得重,奶奶覺得重,孩子其實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在剝的時候不忘記把雞蛋皮整理到一塊放在桌子上,因為忍不住雞蛋香味的誘惑,剝了一會以後,竟然還吃了一小口,然後接著剝。等孩子把雞蛋吃完後,她又開始清理桌上的垃圾,把雞蛋殼都丟進了房間裡的垃圾桶中。看來不是第一次獨自吃雞蛋了。
  • 教授怒批家長接送孩子是溺愛,獨立很重要,但不能陷入「偽獨立」
    這位教授的話一說出來,就遭到了很多家長網友的反感,他們直呼:這位專家可能沒有孩子。 而家長們的反感不是沒有道理的。 因為家長們最擔心的是孩子自己上下學的安全問題,孩子的安全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 家長喜歡包辦?娃獨立思考能力欠缺?如何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呢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思考是一種樂趣,也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關鍵。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很多小孩子真的是將「不懂就問」發揮得淋漓盡致。很少會思考這道題該怎麼做,這件事情該怎麼解決,甚至有時候不管會不會都去問。要知道思考是智慧的源泉,一個不懂得獨立思考的人走在社會上更多的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 家長喜歡包辦?娃獨立思考能力欠缺?如何培養孩子獨立思考?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相信大家對明星張杰都應該熟悉,張杰也是一位秀娃狂魔,特別是擁有兩個乖巧可愛的女兒之後,更是每天都在記錄孩子的點點滴滴,一天張杰發出了女兒的生活視頻,迅速在網上傳播開來。有種「獨立」叫張杰女兒,從張杰發的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乖巧的女兒才19個月大,就自己坐在桌子旁,嫻熟地剝開雞蛋吃,從視頻中不難看出,這不是第一次自己動手剝雞蛋吃了。
  • 獨立報到的新生值得鼓掌,但爹媽「送學」的孩子未必不獨立
    別說上大學,比方說在日本,連小學也鼓勵學生獨自上學。若是哪家的家長在學校門口接送孩子,當事的孩子會有莫名的壓力——因為其他的孩子、父母都不會如此。再加上日本的小學一般有比較周詳的上學安排,學生的上學路線是否安全,易發生交通事故的路口如何通過,學生家長、交警如何配合,都能事先有所考慮。因此,鼓勵孩子獨自上學,不僅有精神上和教育上的意義,也有相應的安全保障作為基礎。
  • 一套讓孩子學會獨立的秘笈
    「但我不說,孩子豈不是什麼也不做」「上學遲到,還要被老師罵」,於是第二天還是嘮叨不停。它是一本手把手教育孩子獨立的工具書,從最能支撐起孩子獨立思考的三個方面出發,給大人和孩子提供溝通技巧和訓練方法。利用這本書幫助孩子建立獨立思考模式時,大人也能學會怎麼與孩子溝通。
  • 紀錄片《世界的孩子:我在美國讀高中》:如何培養孩子獨立人格?
    伴隨著低齡留學逐年升溫,學生家長們在擇校時也遇到了一個「老大難」問題——出國留學到底讀混校,還是讀單一性別學校。因為在英、美等國存在著很多男校、女校。對於習慣國內男女混校的學生家長而言,一時不知如何取捨。
  •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吃飯的能力?
    4歲的軒軒媽媽很苦惱,孩子已經4歲了,可是每天吃飯都必須要餵飯才行,讓她自己吃飯,不是不吃,就是弄得亂七八糟,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在4歲時都能獨立進餐,甚至開始用筷子了,軒軒媽媽很著急。餐桌禮儀不雅的人,首先反映的不是他的惡習,而是他父母的教育、他所在家庭的整體素質。說到「餐桌禮儀」,有些家長會抱怨:「能哄著、餵著讓小祖宗把一頓飯吃完就不錯了,哪還管什麼禮儀不禮儀的。」那麼,家長們有沒有反思過為什麼別人家孩子用餐時聽話乖巧,自家娃兒一到吃飯時就「雞飛狗跳」呢?
  • 日本教育如何培養孩子獨立?靠的是近乎苛刻的「無情」
    日本家長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結伴一起上學,這在中國式家庭中好像不常見,都說日本的孩子自己獨立性很強,這是有原因的...在日本,孩子的獨立能力更像是一種習慣,如果從小不培養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種意識,到長大了再培養,會很難...
  • 怎樣教會孩子獨立?家長要避免錯誤方式,恰當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很多人在生了孩子之後都有一個最大的改變,那就是不愛出門,因為出門之前要解決一個非常大的難題,就是看到孩子哇哇大哭,孩子小的時候喜歡粘人,是一種正常現象。,什麼事情都不會做,孩子不僅在生活方面表現的很差,就連思想也不夠獨立,因為在遇到事情的時候,總有父母幫助他們解決,孩子自然習慣性的不去思考。
  • 奇葩獎項獨立新生獎,不獨立的父母養不出獨立的孩子
    為此,學校特別為他頒發了「獨立新生獎」,即凡是學生一個人無家長陪同報到的,可獲得一個獎狀和學校發的文化衫。這段獨特的求學之旅,不僅教會了他如何在陌生環境獨自與人溝通,還促使他學會了妥善安排事情。「獨立新生獎」不僅是獎勵,還是一種諷刺。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了,有能力獨自到學校報到。
  •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
    孩子的媽媽聽見後,走到女兒面前,拿起題看了一下,然後告訴女兒應該如何答題。孩子按照媽媽所說的寫完了作業,高興地與夥伴玩耍去了。 這樣的事情幾乎天天發生,孩子遇到不會的問題就找媽媽幫助也成了習慣。後來孩子的媽媽發現昨天才給女兒講的類似的題目,今天她又問應該如何解答。
  • 蒙臺梭利教育下的孩子,是如何走向獨立的?
    蒙臺梭利教育下的孩子,普遍具有獨立性、秩序性、專注精神,極具動手能力和創造力。那麼,蒙臺梭利教育法,究竟是如何幫助孩子走向獨立的呢?下面一段小視頻,我們一起看一下蒙臺梭利教育下一個2歲的孩子的獨立性。埃迪森是一個20個月的男孩,他是美國一所蒙臺梭利幼兒園的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