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若水
來源:禪喜(亦名若水心靈小屋)
昨天S大2021考博報名最後一天,凌晨一過,發現自己沒報上名。 小心臟的顫抖呀!不過塵埃落定,可以歇歇,剛好回頭看看。
之前,當我尋找自媒體和某種專業的結合點時,目光就投向了心理學,一則自己很感興趣,二則社會人士很有需求,並且很多問題也確實亟待解決。
於是,開始學習,粗略了解,知道心理諮詢從業需要1、國家二三級諮詢師證證;2、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本科以上學歷;3、社工證等(以下任選其一)。 原來碩士學的社會學不白學,算是心理學相關專業,可以「直接上崗」,當然,資質上是允許從業,具體到勝任還需要持續的技能培訓、前輩督導、同行切磋等等,總之,是一條磨鍊修煉,一邊學習一邊成長的過程。
於是,開始搜尋各種正規的學習機會。五花八門的流派,長程、短程,或理論,或實戰,我著實有點花了眼,系統學下來,得有堅強的「後盾」才行。
和娃爹聊天,他沒法做我的後盾。這個理工科的PHD和我一合計,覺得對我們這樣的家庭,最可行的,持續學習心理學的方式是——考博。 這是一個真的能系統學起來,能夠接觸各種心理同行,並且成本很低,唯獨需要自己付出很大苦功和心血的計劃。
我至今記不起來,是我先提的,還是他先提的。 提出來的時候,我否了。因為實在不想那麼燒腦,寫寫小文章,帶帶娃,接接不那麼嚴重的諮詢,它不香麼? 但,同樣是在某個時刻,我發現孩子一天天長大,很快要中學、大學,而我,如果再不學習,其實,真的就沒有學習的熱血和機會了。
主意打聽,娃爹也支持,略微倉促,於是開始搜尋目標院校各種信息,買好參考書,聯絡導師。應試教育的長河中,如今博士也成了其中的一個環節,競爭仍然是滿激烈的。 發現,人到中年,學習能力真的是不如從前,儘管其實我不太想要承認。
硬著頭皮背單詞學英語,看理論書,心裡還要惦記著那一本本被我擱置起來的統計書——數學+統計,其實是我的軟肋。 翻了幾天書,才發現,更重要的是準備個人陳述和研究計劃——十年後再考博,發現情況有了變化,排名靠前的高校博士也改成了審核制,類似申請國外高校那樣憑材料說話,不用初試,擇優進入複試。 看起來似乎是簡單了不少。
但和去年考上的博士交流發現,研究計劃和個人陳述相當重要。於是,硬著頭皮開始搜文獻,寫綜述。時間是不太充裕的, 並且我又把這個最重要的排到了最後,之前還真以為寫論文其實和寫新聞稿差不了太多,無非是字數更多,往裡填一些英文文獻,邏輯上更清晰一些。
但真正寫起來才發現還是滿辛苦的,我理解為啥那些經常做研究的人會頭禿會抑鬱。概念和概念之間要理出個前因後果的關係,要系統、要窮盡,要有新意,要設計實驗出來,讓數據可論證,那真的還是滿不輕鬆的,並且描述性的研究要結合定量,如果真的要做到科學,確實是滿燒腦的,這不是1+1=2那麼直接的問題。
當然,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看多一些文獻,無論中文,還是英文,大腦總是會有一些靈感出來的。 錯就在於,我其實安排得有點太急。
回到最開始的那個零點驚心動魄的時刻,為了報名準備的各種材料算是弄好了,5000字的研究計劃和10000字的研究設計也弄好了,但是,最終填表提交時,預留時間不夠,我沒有在截止時刻,報上名! 無論我算了多少個開頭,但其實算不到這個結尾。人生其實比戲還精彩。
跟娃爹聊天,說都不好意思跟導師說,人家引導了一段時間,突然就跟丟了,這還挺丟人的。 不過對於自己而言,每個失敗或者不圓滿的當下,也恰有總結和進步的可能。 略微梳理一下吧,也是提醒自己。
1、階段性回望自己的日子,如果有方向性的變化,比如說我想從新聞改到心理學,其實是個蠻大的決定,那一定要從長計議,不能草率;
2、決定好的事情要分配好時間,緊急+重要的先做,其次是重要的,再次是其他的,這裡其實是看到時間分配的四象限法,確實是這個道理;
3、不要「輕敵」,有時絆倒自己的也許反而是你覺得相對擅長的那個東西。比如我覺得寫東西不費勁,所以給研究設計留的時間很短,兩天要寫一萬字,其實是真的蠻不容易的,因為不能寫流水帳,得看文獻寫綜述;
4、安排事情一定要留出提前量,這方面我是慣犯了,因為常常總是有什麼突發情況會出來,比如這次報名什麼東西都準備好了,但到最後關頭發現發表的論文等材料要求匿名,我又忙著臨時去把名字遮攔,有的軟體不熟練,就沒那麼快;
5、反思時我想,如果當時不管是否匿名的情況,先趕在 deadline前把材料都提交掉完成報名,其實好過沒提交成,沒有報名成功,因為前者頂多是資料部分不符,不是大錯;
6、長期看書或者寫東西,一定留一些時間來休息,人畢竟不是機器,不然大腦也會短路,簡單的事情都容易辦錯了。
7、天底下沒有多少事情比得上健康和每天開心自在地活著,考博也不應該將我們和那個快樂的自己分開,全力以赴不代表完全不管別的事情。不然,一旦遭遇不順,心態很容易蹦掉。人需要很多的支持系統,無論是親朋好友,還是興趣癖好等,某個時刻,都能拯救自己。
總之,通過備考S校的這短短一個月,讓自己體驗式地學到,真的是細節決定成敗。 我想起去Z所找老師寫推薦信時,他耐心地給我改錯字和語句不通,指出我個人陳述中寫得不合適的地方,這點點滴滴都指向其實我需要更踏實、更細緻地來做事情。 言到尾聲,這個沒報上名的糗事出來後,當然,也還有其他學校可以去準備。
當我和孩子爹說,不想考了,太累了,但他仍然鼓勵我,他說:既然方向是對的,那就努力下去,強烈感覺到真的是被逼考博。 他希望我不要待在自己的舒適區裡。
好吧,諍友如此,也只能,勉力而行。 他說的也真的沒錯,路很多條,還是選難的那條路,不試試看,哪行呢? 那就加油吧~ 最後,感謝在這前前後後給過我幫助的老師、同學、計程車司機、親友~
文字作者:若水北大社會學碩士,11年報社記者編輯經歷,心理諮詢師成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