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師招聘網 :提供2020福建教師考試備考資料,包括福建教招教育綜合基礎知識、學科專業知識及重點、教師招聘面試技巧、 備考指導等。本欄目為各位考生提供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備考資料。
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經常涉及。除了大家熟知的皮亞傑和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論之外,艾森伯格的親社會道德理論也是越來越頻繁出現。
一、背景介紹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艾森伯格在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基礎上,創立了親社會道德理論。柯爾伯格研究所用的兩難故事在內容上幾乎都涉及法律、權威或正規的責任等問題。這些法律、責任等問題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兒童對故事衝突所作的推理。因此,柯爾伯格運用其兩難故事只是研究了兒童道德判斷推理的一個方面——禁令取向的推理。艾森伯格則區分並設計了不同於柯爾伯格兩難情境的另一種道德兩難情境——親社會道德兩難情境來研究兒童的親社會道德判斷。親社會兩難情境的特點是,一個人必須在滿足自己的願望、需要和(或)價值與滿足他人的願望、需要和(或)價值之問做出選擇,助人者的個人利益和接受幫助者的利益之間存在著不可測和的矛盾。
艾森伯格則採用另一種道德兩難情境——親社會道德兩難故事法,如一個城鎮的居民必須在是否與另一個城鎮遭受洪水災害的災民分享食物之間做出選擇,一個人必須在幫助一個遭搶劫的婦女和保護自己之間做出選擇等,對兒童親社會道德判斷的發展進行研究,提出了兒童親社會道德判斷發展的5個階段。
二、親社會道德發展五階段
1.親社會道德兩難故事
有一天,女孩瑪莉去參加朋友的生日舞會。在途中瑪莉看到一個女孩不小心跌倒,而且跌斷了腿。受傷的女孩請求瑪莉到她家去通知她的父母,這樣她的父母才能來帶她去醫院治療。如果瑪莉真的跑去通知她的父母,就會來不及參加生日舞會,而且會錯過吃冰淇淋、蛋糕及所有遊戲的時間了,瑪莉該怎麼做呢?為什麼?
2.親社會道德發展五階段
階段1:享樂主義的、自我關注的推理。助人或不助人的理由包括個人的直接得益、將來的互惠,或者是由自己需要或喜歡某人才對之表示關心。
階段2:需要取向的推理。他人的需要與自己的需要發生衝突時,兒童對他人身體的、物質的和心理的需要表示關注。兒童僅僅對他人的需要表示簡單的關注,並沒有表現出白我投射性的角色採擇、同情的言語表述等。
階段3:讚許和人際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兒童在證明其助人或不助人的行為時所提出的理由是好人或壞人、善行或惡行的定型形象,他人的讚揚和許可等。
階段4:移情推理。分為兩個亞階段。第一個是自我投射性的移情推理。兒童的判斷中出現了自我投射性的同情反應或角色採擇,他們關注他人的人權,注意到與一個人的行為後果相連的內疚或情感。第二個是過渡階段。兒童選擇助人或不助人的理由涉及內化了的價值觀、規範、責任和義務,對社會狀況的關心,或者提到保護他人權利和尊嚴的必要性等。但是,兒童並沒有清晰而強烈地表述出這些思想來。
階段5:深度內化推理。兒童決定是否助人的主要依據是他們內化了的價值觀、規範或責任,盡個人和社會契約性的義務、改善社會狀況的願望等。此外,兒童還提到與實踐自己價值觀相聯繫的否定或肯定情感。
3. 對應年齡及表現
親社會道德兩難情境的推理在兒童期至青年期之間的發展將經過5個層次。由表中可知學前兒童的判斷常是享樂主義的:這些幼兒常覺得瑪莉應該去參加舞會,這樣才不會錯失吃東西的機會。但是當兒童成熟時,他們對別人的需求及期望的反應會增加,所以有些高中生覺得,如果自己為了追求個人的興趣而忽略了別人明顯的需求,他們將會看不起自己的。
相關閱讀:
2020福建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備考:關於錯覺與幻覺的區分
2020福建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備考:關於記憶-圖爾文有話說
註:本站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轉載請保留出處及源文件地址。
(責任編輯:福建中公教育)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於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