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師招聘網 :提供2019福建教師考試備考資料,包括福建教招教育綜合基礎知識、學科專業知識及重點、教師招聘面試技巧、 備考指導等。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提出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艾森伯格教授對其理論提出了很大的異議。艾森伯格注意到,科爾伯格研究所用的兩難故事在內容上主要涉及法律、權威或正規的責任等問題。例如,在海因茨偷藥故事中,海因茨必須在違法和履行丈夫的責任之間作出選擇。她認為,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兒童的道德推理,使他們的推理局限於一個方面,即禁令取向的推理。
為了彌補這一不足,艾森伯格設計出不同於科爾伯格兩難情境的另一種道德兩難情境,即親社會道德兩難情境,以此來研究兒童的道德判斷發展。親社會道德兩難情境的特點是一個人必須在滿足自己的願望、需要與滿足他人的願望、需要之間作出選擇。例如,一名同學面臨這樣的情境:他必須在自己幫助學習困難的同學與犧牲自己的學習時間之間作出選擇。
經過大量研究,艾森伯格總結出兒童親社會道德判斷發展的五個階段:
階段1:享樂主義、自我關注的推理。助人與否的理由包括個人的利益得失、未來的需要,或者是否喜歡某人。
階段2:需要取向的推理。他人的需要與自己的需要發生衝突時,兒童開始對他人的需要表示出簡單的關注。
階段3:讚許和人際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兒童在分析助人與否的理由時,涉及的是好人或壞人、善行或惡行的定型印象、他人的讚揚和許可等。
階段4:移情推理。兒童分析助人與否的理由時,開始注意與行為後果相關聯的內疚或其他情緒體驗,初步涉及對社會規範的關注。
階段5:深度內化推理。兒童決定助人與否,主要依據內化的價值觀、責任、規範以及改善社會狀況的願望。
艾森伯格關於兒童親社會道德的研究提示我們,兒童面臨的情境不同,產生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都有可能存在差異。我們對兒童的道德教育,必須注意因勢利導,針對不同情境,採用不同策略。
中公講師解析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福建省教師招聘
教育綜合知識四本套(幼兒、中小學)
註:本站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轉載請保留出處及源文件地址。
(責任編輯:福建中公教育)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於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