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師招聘網 :提供2020福建教師考試備考資料,包括福建教招教育綜合基礎知識、學科專業知識及重點、教師招聘面試技巧、 備考指導等。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教育理論基礎部分裡的學習遷移是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在遷移理論中,會有相應的人物、理論名稱、觀點對應的考點;以及涉及到理解的題型,下面就對遷移理論部分進行說明,幫助大家更好的掌握此部分內容。
1.形式訓練說
代表人物:沃爾夫。
地位:是對學習遷移現象作出最早的系統解釋的理論。
主張:主張遷移要經歷一個「形式訓練」過程才能產生,遷移是心理官能得到訓練的結果,如訓練注意力、記憶力等。形式訓練說以官能心理學作為心理學基礎,官能指的是注意、意志、記憶、思維、想像等。形式訓練說把訓練和改進心智的各種官能,作為教學的最重要目標。重視形式的訓練,不重視內容的學習,也就是重視智力的訓練,此理論和教育學中教育任務的形式教育如出一轍,所以大家在備考過程中,可以把這兩個知識點聯繫記憶。
2.共同要素說(相同要素說)
代表人物:桑代克、伍德沃斯。
主張:只有當學習情境和遷移測驗情境存在共同成分,一種學習才能影響另一種學習,即才會產生學習的遷移。就像數學中的交集一般,交集越多,遷移的可能性越大;但也有阻礙的情況,學習中經常會受到兩種幹擾,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前攝抑制指學了前面的內容會對後來的學習起幹擾作用;倒攝抑制,也叫後攝抑制,指的是後面學習的材料對先前學習的幹擾作用。兩種材料相似成分越多,則幹擾的影響越強。
3.概括說(經驗類化說)
代表人物:賈德
實驗:水下擊靶實驗。把小學高年級學生分成兩組進行水中打靶練習。第一組被試先教以光在水中的折射原理而後進行練習,第二組則只進行練習、不教折射原理。當他們達到相同的訓練成績以後,增加水中目標的深度,繼續打靶,結果發現學過原理的一組的練習成績明顯優於未學過原理的一組。據此實驗,賈德認為這是因為學過原理的一組已經把折射原理概括化,從而對不同深度的靶子都能很快作出調整和適應,把原理運用到不同深度的特殊情境中去。
注意:考試中,一般會出現理論名稱和實驗的匹配題。
主張:在前期學習中所獲得的東西,之所以能遷移到後期的學習,是因為在學習先前內容時獲得了一般原理,即產生遷移的關鍵是,學習者在兩種活動中概括出它們之間的共同原理。所以賈德的遷移理論稱為「概括說」或「類化說」。
4.關係轉化說
代表人物:苛勒
實驗:小雞啄米實驗。通過該實驗證明了關係轉換的學習遷移理論。其實驗如下:先讓小雞在深灰色和淺灰色紙之間學會對深灰色的條件反射,後來把淺灰色的換成黑灰色,結果發現在黑灰和深灰之間,小雞對黑灰色產生更大的反應。從而證明遷移的產生受到事物之間相互關係的影響。
主張:遷移是由於學習者突然發現兩個學習經驗之間存在關係的結果。該理論強調個體的作用,學習者對事物之間的關係的突然領悟。
5.認知結構遷移理論
代表人物:奧蘇貝爾
主張:奧蘇貝爾認為一切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產生的,先前學習所獲得的新經驗,通過影響原有認知結構的有關特徵影響新學習。認知結構是影響遷移的一個重要因素,也可以說是產生遷移的中介。
以上就是關於遷移的相關理論,希望能夠對大家的備考有所幫助。
中公講師解析
相關閱讀
2020福建教師招聘備考:心理學知識之遷移的分類
2020福建教師招聘備考:規範學習的影響因素
註:本站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轉載請保留出處及源文件地址。
(責任編輯:福建中公教育)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於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