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guizhou.hteacher.net 2019-04-04 10:18 貴州教師招聘 [您的教師考試網]
早期遷移理論在教招考試中主要以客觀題的形式備考,出題有兩個維度:一是「理論名稱—人物—觀點—實驗名稱」的對應;第二個維度是出情境性的例子,讓我們判斷屬於那種遷移理論。所以對於這個知識點我們要把這幾個方面對應起來理解性地去進行記憶。
(一)形式訓練說
代表人物:18世紀德國心理學家沃爾夫。
觀點:形式訓練說是對學習遷移現象作出最早的系統解釋的理論。形式訓練說主張遷移要經歷一個「形式訓練」過程才能產生。形式訓練說的心理學基礎乃是官能心理學。官能心理學認為,人的心是由「意志」、「記憶」、「思維」和「推理」等官能組成的。
從形式訓練的觀點來看,遷移是通過對組成心的各種官能的訓練,以提高各種能力,如注意力、記憶力、推理力、想像力等而實現的。而且,遷移的產生將是自動的。
形式訓練說把訓練和改進心智的各種官能,作為教學的最重要目標。它認為學習的內容不甚重要,重要的是所學習的東西的難度和訓練價值。它重視形式的訓練,不重視內容的學習,因為形式訓練是永久的。它還認為,學習要收到最大的遷移效果,就應該經歷一個「痛苦的」過程。於是,難記的古典語言、數學和自然科學中的難題,被視為訓練心的最好材料。
(二)共同要素說
代表人物:桑代克、伍德沃斯。
觀點:桑代克在1901年的「形狀知覺」實驗中證實了共同要素說。在實驗研究基礎上,他提出只有當兩種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時才能產生遷移。其後伍德沃斯把共同要素說修改為共同成分說,即兩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時可以產生遷移。
桑代克認為的「共同要素」是指兩次學習在刺激-反應聯結上的相同要素,指學習內容中元素間的一一對應關係,所以,遷移是非常具體的,有限的。而伍德沃斯認為是兩種學習情境中存在共同的成分。
(三)概括說
代表人物:賈德
觀點:賈德 在1908年所做「水下擊靶」實驗,是概括說理論的經典實驗。賈德認為,在先期學習A中所獲得的東西,之所以能遷移到後期的學習B,是因為在學習A時獲得了一般原理,這種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運用於A、B之中。根據這一理論,兩個學習活動之間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產生遷移的必要前提,而產生遷移的關鍵是,學習者在兩種活動中概括出它們之間的共同原理。所以賈德的遷移理論稱為「概括說」或「類化說」。
賈德認為概括就等於遷移,概括是學與教的結果,所以教法在遷移中作用很大。賈德的泛化理論揭示了原理、法則等概括化的理論知識在遷移中的作用,開始涉及高級的認知領域的遷移問題,為學習遷移的研究作出了貢獻。
(四)關係轉化說
代表人物:苛勒
觀點:關係轉換理論是格式塔心理學家於1929年提出的學習遷移理論。苛勒用「小雞啄米實驗」證明了關係轉換的學習遷移理論。這個理論實際上是從事物關係的角度,對經驗類化理論進行了重新解釋。他們不否認經驗類化的作用,但他們強調「頓悟」是遷移的一個決定因素。遷移不是由於兩個學習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或規則而自動產生的,而是由於學習者突然發現兩個學習經驗之間存在關係的結果。人所遷移的是頓悟——兩個情境突然被聯繫起來的意識。
根據這一遷移現象,關係轉換理論強調個體的作用,認為學習的主體對事物之間的關係認識的越清楚,並能加以概括化,則越容易產生遷移,遷移的作用也就越加普遍。轉換現象受原先學習課題的掌握程度、誘因大小和練習量的影響。原先學習的課題掌握得好、誘因大和練習量增加,轉換現象較易產生。
經典題目:
1、賈德的「水下擊靶」實驗說明了( )
A.掌握知識是次要的,訓練官能才是最重要的
B.兩種情況相同要素越多,遷移的程度越高
C.概括化原理掌握的越好,遷移的效果越好
D.遷移取決於對各要素間關係的理解
2、某老師認為學生對三角形定義的學習和總結,有助於正方形定義的學習,那麼這位老師更多受到以下哪種理論的影響?
A.相同要素說 B.形式訓練說 C.元認知理論 D.情境性理論
參考答案:
1.C.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學習遷移理論的觀點。A是形式訓練說的觀點,B是共同要素說的觀點,D是關係轉化說的觀點。
2.A.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具體的情境性的例子支持的是哪個學習遷移的理論。相同要素說認為只有在原先的學習情境與新的學習情境有相同要素時,原先的學習才有可能遷移到新的學習中去。三角形與四邊形都屬於由直線構成的封閉圖形,具有相同的要素。因此本題選A。
責任編輯:宗美琦
<上一頁1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