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歷年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考點,而遷移理論又是教育心理學的,知識比較抽象,難度較大,通常也是大家失分比較多的地方,但又是教師招聘的,考查形式比較靈活,單選、多選、判斷甚至案例分析都是有可能的,為了幫助大家順利掌握知識,下面把遷移理論的相關內容進行了整理。
早期的遷移理論包括下面這幾類:
一、形式訓練說
代表人物:沃爾夫
地位:是關於遷移的最早理論
觀點:以官能心理學為基礎,它主張遷移要經歷一個形式訓練過程才能產生。它把訓練和改進"心智"的各種官能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認為學習的內容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學材料對官能訓練的價值。
舉例:奧數訓練(重在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考點提示:重視能力培養輕視學習內容;能力提高遷移就會自動產生;屬於一般遷移
二、共同要素說
代表人物:桑代克、伍德沃斯
實驗:"形狀知覺"實驗
觀點:共同要素說認為,只有當學習情境和遷移測驗情境存在共同成分,一種學習才能影響另一種學習,即才會產生學習的遷移。兩個完全不相似的刺激反應聯結之間,不可能產生遷移,這會使人們對遷移產生悲觀態度。
舉例:學會中文之後,學習日文變得簡單(因為二者間存在著共同成分)
考點提示:當題目中出現"共同成分""共同要素""相同要素"等字眼,或者類似的含義時一般可以選擇共同要素說。
三、經驗類化說(概括說)
代表人物:賈德
觀點:對已有經驗進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從一個情境對另一個情境的遷移。
實驗:水下擊靶實驗
舉例:掌握了水下折射的原理,在水下射擊中能夠應用於不同深度的射擊。
考點提示:遷移產生的關鍵是,學習者在兩種活動中概括出它們之間的共同原理。
四、關係轉化說
代表人物:苛勒
觀點:習得經驗能否遷移取決於對情境中各種關係的理解或頓悟。
實驗:小雞啄米實驗
舉例:實驗中,在黑色和灰色紙下只有灰色紙有米可啄,經過數十次實驗,講黑色的紙變成更淺灰色,大部分小雞會在更淺灰色紙下啄米。
考點提示:對關係的理解和頓悟是做題的關鍵詞。
以上是我對遷移理論的整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視頻示範」查看各學科視頻示範!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