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習遷移理論,主要分為早期的遷移理論和現代遷移理論。但是根據往年的試題來看,早期的遷移理論考到的機率會更大。所以我們幾天來看看這一部分的理論
對於這一部分的內容來說,首先我們來要知道,它主要是以單選題和簡答題這兩類題型出現。但是也不能排除突然出現其他題型,所以大家的心裏面要有一定的心理準備
一、形式訓練說
代表人物:沃爾夫
形式訓練說是關於遷移最早的一個學習理論(它的地位一定要記住)。它的理論基礎是官能心理學。我們人的心智是由許多不同的官能組成的,不同的官能活動相互配合就構成各種各樣的心理活動。各種官能可以像訓練肌肉一樣通過練習增加能力。通過訓練學會某種能力以後,對其他的知識就會做了,就能夠發生遷移。
形式訓練說的觀點它認為傳遞知識沒有訓練官能來的重要。知識的價值在於作為訓練官能的材料。(一般選擇訓練的知識材料的難度就比較大)
二、共同要素
代表人物:桑代克和伍德沃斯
共同要素說又稱相同要素說,相同要素說認為,一種學習之所以有助於另一種學習是因為兩種學習具有相同因素。若兩種情境含有共同因素以及具有共同的成分,這樣遷移就發生。
1903年,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對於沃爾夫的形式訓練說不太認同,所以他就做了一個試驗。他以大學生為被試對象,首先訓練大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進行估計,然後對他們進行兩種測驗。結果表明,被試對矩形面積的判斷成績提高了,但對三角形、圓形和不規則圖形的判斷成績並沒有提高。據此,他認為,學習中訓練某一官能未必能使它的所有方面都得到改善,從而發生遷移。他認為兩種學習之間只具有相同因素時,才會發生遷移,例如,在活動A12345和活動B45678之間,因為兩種活動有共同的成分4和5,所以這兩種活動之間才會有遷移。
三、經驗類化說(概括化學說)
代表人物是賈德
這個理論認為,只要一個人對他的經驗進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從一個情境到另一個情境的遷移。遷移之所以能夠發生是因為兩個情景之間有共同要素。
賈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打靶」實驗,是經驗類化理論的經典實驗。他以五年級和六年級的小學生作被試,分成兩組,要他們練習用標槍投中水下的靶子。在實驗前,對一組講授了光學折射原理,另一組不講授,只能從嘗試中獲得一些經驗。在開始投擲練習時,靶子置於水下1.2英寸處。結果,講授過和未講授過折射原理的學生,其成績相同。這是由於在開始測驗中,所有學生都必須學會運用標槍,理論的說明不能代替練習。當把水下1.2英寸處的靶子移到水下4英寸時,兩組的差異就明顯地表現出來。未講授折射原理一組的學生不能運用水下1.2英寸的投擲經驗以改進靶子位於水下4英寸處的投擲練習,錯誤持續發生。而學過折射原理的學生,則能迅速適應水下4英寸的學習情境,學得快,投得準。
賈德以實驗研究了原則和概括性的遷移後認為:兩個學習活動之間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產生遷移的必要前提,而產生遷移的關鍵是學習者在兩種活動中概括出它們之間的共同原理,即在於主體所獲得經驗的類化。所以賈德的學習遷移理論又稱概括化理論。
四、關係轉換
代表人物是苛勒
該理論是格式塔心理學家從理解事物關係的角度對經驗類化的遷移理論進行了重新解釋。苛勒做了一個「小雞啄米實驗」證明了關係轉換的學習遷移理論。他讓小雞在深、淺不同的兩種灰色的紙下面尋找食物。通過條件反射學習,小雞學會了只有從深灰色紙下才能獲得食物獎賞。然後,變換實驗情境,保留原來的深灰色紙,用黑色紙取代淺灰色紙。問題是:如果小雞仍然到深灰色紙下面尋找食物,那就證明遷移是由於相同要素的作用; 如果小雞是到兩張紙中顏色更深的那張(即黑色紙)下面尋找食物,那就證明遷移是對關係作出的反應。實驗表明:小雞對新刺激(黑色紙)的反應為70%,對原來的陽性刺激(深灰色紙)的反應是30%。他認為這結果證明是情景中的關係對遷移起了作用,而不是其中的相同要素。苛勒通過實驗證明遷移產生的實質是個體對事物間的關係的理解和頓悟。
以上這些內容就是學習遷移理論,自己一定要去理解記憶,以後在做題的時候得心應手。
更多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考點,可查看中公教師網-教育心理學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