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毛鴨毛甲魚殼,橘子皮牙膏皮破布頭——換糖吃囉——」每當聽到這吆喝聲,小孩子們便蠢蠢欲動,立馬拿著家裡的空瓶子、牙膏皮,向「挑貨郎」奔去,待到挑貨郎檢查好貨物,便笑眯眯地從擔子裡掏出一些糖果,拿到糖果,孩子們開心得不行。
除了糖果,挑貨郎的擔子裡,還有各種生活用品,啥襪子、手帕、髮夾、肥皂、花露水、針線,可謂琳琅滿目,應有盡有,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挑貨郎是最受人們歡迎的職業之一,他們主要遊走在各大鄉村地區,為老百姓帶來許多便利。
那時候的挑貨郎,可和現在的商販們不同,他們並不局限於金錢交易,反而更喜歡「以物換物」,只要有賺頭,啥都能換,當年他們最喜歡的東西,莫過於「牙膏皮」,若是哪個娃娃帶牙膏皮來,挑貨郎會多給他一些糖果。那麼問題來了,如今被我們隨意丟棄的牙膏皮,當年為啥那麼受歡迎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當年我國的社會背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建設時期,許多物資都還比較缺乏,工業原料需求很大,而當時的牙膏皮,基本都是由鋁、錫、鉛等金屬材料製成,雖說一支牙膏皮裡沒多少分量,但積少成多,匯集起來也是非常可觀的。根據資料顯示,九十年代初期,每公斤鋁的價格在10元左右,和糖果比起來,自然是值錢得多。挑貨郎們以低價收購牙膏皮,再賣給需要的廠家,從而賺取差價。
除了能用於工業中,廢舊牙膏皮還能用來修補搪瓷盆、搪瓷缸啥的,用過搪瓷製品的朋友都知道,它們特別容易磕壞,時間一長,表層的搪瓷就會脫落,到最後破了洞。而廢舊牙膏皮上的錫紙,不但可以補上破洞,並且還自帶防鏽效果。一些手巧的人,還能將牙膏皮弄成燒開水壺的壺嘴套子、魚鉤啥的。
就這樣,原本只能當垃圾扔掉的牙膏皮瞬間變廢為寶,同時還做到了保護環境,實在是一舉多得。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咱中國的經濟是越來越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如今我們再也不需要用牙膏皮去換幾個糖果吃,大多數人用完牙膏後隨手就將它扔掉了;其次,隨著我國生產力的提升,金屬的價格也是越來越低,自然不需要用牙膏皮來提鍊金屬,加上如今的牙膏包裝大多變成了塑料,自然失去了回收價值;最後,便是挑貨郎的消失,如今他們不再走街串巷,而是去專門的地點回收廢品,換了一種工作模式,那讓人激動的吆喝聲,就這樣消失在歲月的洪流中。
各位讀者朋友們還記得挑貨郎嗎?你們有沒有和他換過東西?歡迎在評論區分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