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之間博士生涯來到第三年。在美國的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中,第三年普遍是一個比較關鍵的一年,因為第三年要通過博士資格考,叫做qualification exam,或者general exam。資格考考察這三年來的學習情況,是否能夠進行下一個階段的研究。只有取得了這個資格,才能開始做田野研究,或者開始寫論文。可以說,這前面一兩年的努力,都是在為了確定資格考試中自己研究的幾大方向,積累材料,並且完善自己的研究計劃。
剛開始申請博士的時候,我申請了大量的人類學系的博士,少數性別研究系,因為我總是走這樣的風格:在主流中挑戰主流、打破隔閡。我比較喜歡人類學的研究方法,且不說這個學科的殖民歷史,但我覺得民族志、參與觀察等,比社會學訪談更接地氣。遺憾的是,沒有一個人類學系要我的,反而性別研究系覺得我很合適。讀博士三年,愈發覺得自己特別適合這個系。性別研究系本身成立的歷史就是為了挑戰傳統的主流學科,以跨學科的、重視少數族群經驗的、強調運動和參與。在外漂泊這麼多年,愈來愈覺得自己無論做什麼都要符合自己的內心。我覺得在這個系,能夠直接被這樣有運動關懷的老師教導,能夠直接大量閱讀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文獻,能夠問出自己關心的問題,在商業化、等級化的學術界,真的是一種奢侈。我更加幸運的是,在華盛頓大學有比較好的中國研究項目,有從歷史、政治、人類學、文學等等領域研究中國的佼佼者,所以在我前兩年的學生生涯中,可謂如沐春風。我選擇感興趣的不同學科的教授的課,學習學科的精華,啟發、擴展、深化了我自己的研究。
去年冬天從歐洲回來,馬上投入到秋季學期的學習,期間申請了一個北美社科類最大的獎學金(失敗了),結合夏天初步田野調研的經驗,寫出了一份十多頁的研究計劃,把自己的研究問題、文獻等等初具規模的寫出來了。我的導師看了我這研究計劃,跟我說了一句,「你冬天就能考試了」。去年春天的時候,導師就跟我說過,你爭取冬天就把試考了吧。我當時特別無法置信,我覺得我學的七零八落,亂七八糟,寫的東西也毫無深度。但是秋天的時候導師這樣說了,加上我實在不想再上課了,可能因為年紀到了,無法被約束:),就決定冬天考試。
確定了三大領域的約150篇文章/書的書單,除了自己已經看過的80篇文章/書,還有80篇文章/書沒看過;又確定了考試的時間:1.28號開始第一個領域,一個禮拜寫作15-20頁文章,然後休息一個禮拜繼續第二個領域,諸如此類第三個領域。幸好我在前兩年非常針對性的選擇課程,所以積累了三個不同領域的大量筆記,等我開始考試的時候,每一個領域的筆記大概是100頁。當時秋季學期結束好好休息了之後,就已經是12.27號了。
當時對我來說,壓力的確巨大。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看這些書和文章,必須要有好的規劃,還有專注力和良好的休息。碩士之後,我覺得我還是沒有學會看文獻的方法,包括第一年來到美國,也是慢得不得了,看書和上課都是。但是經過美國兩年的歷練,還有自己的思考,包括不斷地和良師益友的討論,我覺得自己的思維在慢慢打開,並且一些概念愈來愈清晰,可能是腦細胞被激活了更多。我開始發現看書越來越容易,並且找到了方法。
一開始的時候,我每天六點起來,然後開始看書。一天必須看兩本書,早上看一本,吃個午飯,可能可以小睡一下,然後下午再看一本。晚上我不工作,看電影或者綜藝節目,讓自己的腦袋休息。傍晚保持一定的運動。另外,秋天回來得時候,我發現我的頸椎嚴重發炎,晚上睡覺都疼醒。我就保持每個禮拜去針灸一次,還有每天都運動。頸椎痛,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特別痛苦的,尤其我們這種每天對著書和電腦,特別影響心情。一個月過去,我看了剩餘的一半書籍,其他的就只能在考試正式開始時候繼續了。到了後期的時候,眼看著實在無法完成,我就提高了進度,每天看三本!簡直到了發狂的地步。
很多人問我怎麼能看這麼快這麼多,我一般就是必須看開頭結尾,然後中間挑自己關注的一兩個章節來看。但是特別重要的書,我會全本精讀看完,一點都不放過,特別是開頭的一個月,幾乎都是整本看完,還有歷史書也沒辦法開頭結尾看,因為歷史的流暢性還有歷史學並不注重推出觀點。要是你看多了,你就會發現,一個人的研究、一本書,其實沒有太多複雜的觀點,你只需要明白這個人是通過什麼方法、理論,問了什麼問題,來得到這些結論的,就可以了。
考試的這三個月期間,基本除了周五去學校給學生上課,還有休息的那個禮拜也要去上助教課的lecture每周兩次,其餘時間我都在家裡。有好多個禮拜,我都是七天沒有出門的。周五下課後,我就會去超市買一大堆吃的、還有在唐人街飯館打包我喜歡的食物,儘量買能夠簡單食用不需要複雜烹飪的,這樣就能很好的度過一個禮拜。也許是我習慣了孤獨,我覺得這樣的獨處時間實在太難能可貴,並且非常享受與自己相處的時光。在這三個月裡,我不僅覺得自己的腦細胞再次被大量開發,大量的閱讀文獻使我更加歷史化、脈絡化、理論化我的研究問題;我還思考著新年初我和朋友們在湖邊互相傾訴自己的新年心願,反思著我為人處事的種種,沉澱自己的內心。
二月的西雅圖下了百年難遇的大雪 學校停課數天 我就在冰雪中看書
在考試期間,得到了同學和朋友們的關心和關照,讓我覺得感動。系裡同學問要不要給我準備食物、累了跟我一起散步,朋友們來我家吃火鍋慶祝新年,還有姐妹們在我每一個領域寫完一份考試之後跟我吃飯慶祝,等等。我雖然獨自一人應對考試,但是身邊充滿了支持,這也是我愈來愈有信心的原因。
在中國新年的大年初一,我收到了我的形式婚姻論文得獎的通知,實在非常驚喜。這篇文章從碩士論文開始,跟我了四五年了,現在終於能夠給我、給我的研究課題和訪談對象的故事一個好的交代,我感到非常高興。所以,要是說通過考試是我2019年給我的第一個禮物的話,那麼這篇文章就是給我的第二個很好的禮物。第三個禮物的話,可能就是我的頸椎問題徹底好了!哈哈。
當然了,在這三個月期間,也是有低落和沮喪的時刻,還有那種特別焦慮、希望快點寫完的心情。其他的系都是三天考完三個領域,或者四天,我們系給每一個領域一個星期的寫作時間,也要求更長。這種持久戰雖然看上去非常人性化,但是實際上也是非常磨練一個人的堅毅和耐心的。
寫下這篇文章,就好像我的導師要求我寫完考試之後要記錄考試後的思考,在口試的時候可以使用--是對我這一段經歷的一個回顧:這樣全心全意、全情投入的看書,沒有外界的打擾,任由自己在思維的海洋中遨遊的日子,怕是以後再也沒有了。
讀博士只是一個歷程,更重要的是自己想要做什麼,想要探索什麼問題,如果這段旅程能夠給自己心中的疑惑一點點的解疑,那麼都是讓人感恩和有價值的。
眼下考完試,我特別興奮。因為我考試期間有大量的想法和想做的事情,終於在考試後可以做啦!比如中文寫作、開始另一個研究計劃,等等。
有人說我怎麼那麼急呀。雖然我的確屬於笨鳥先飛、按部就班型,但我也是急性子,畢竟,人生有那麼多事情可以做呀。
第三個領域考試前還去了趟舊金山開了個會 調整一下心情 但也就我總這麼折騰:)
考完試當晚就飛去了紐約 真的極度折騰
緊接著從紐約飛去丹佛開會 到壯闊的落基山一遊
丹佛之旅一言難盡 也是人生難得體驗:)
(話說我這黃色風衣上鏡率實在太高了!我的網友居然在人來人往的大廳準確地認出了我!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