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我家修了「小洋樓」丨安龍縣招堤街道銅鼓井村...

2020-12-23 天眼新聞

我叫韋配勇,是安龍縣招堤街道銅鼓井村村民。我家房子前面是大路,後面是綠海子水庫,坐在院壩就可以欣賞美景,很涼爽,很舒服。現在家裡也沒有什麼負擔,生活輕鬆了很多。

前些年,妻子生病,子女也還在上學,我獨自一人挑起家庭重擔,既要照顧常年生病的妻子,又要為子女們籌備一切費用,恨不得分身來掙錢。

泥水工、搬運工這些都做過,哪裡有活,我就到哪裡去。

現在和以前比起來,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面貌,都好得太多。以前,生活的重擔全部落到了我一個人身上,掙的錢全部花在看病住院和生活上都不夠。

包保責任人到韋配勇(右)家宣傳政策

如今,孩子們已順利畢業,且都找到了工作,不僅不需要我負擔,還常常往家裡寄錢,給我買吃的穿的。最值得高興的事是妻子恢復健康,家裡還修建了3層高的新平房,家具家電配備齊全,生活條件大大改善。

2014年,我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獲得了不少教育資助、退耕還林補助、醫療救助,讓我順利渡過難關。如今,我們在住房和飲水安全上都有了保障,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另外,我還在以前種的李子樹下套種了其他農作物,一塊土地實現了多份收入,平時不忙的時候,我還去當地引進的企業上班,一天能掙100元。

如今,我們家過上了小康生活。家裡種的枇杷跟李子一到季節,也能賣出好價錢,加上國家退耕還林每年補貼2000元,以及家中餵養的黃母牛每年補貼3000元,一年的收入十分可觀。

我家發生的這些巨大變化,全得益於國家的好政策。在政府和扶貧幹部的幫扶下,我才在有生之年能住進這麼好的房子,住得好,吃得好,日子一天比一天過得好。現在,我們一家的生活很幸福。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龐博 劉朝富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吃水不忘挖井人 脫貧不忘感黨恩丨安龍縣招堤街道...
    逢人我都會跟朋友說。我叫王發芬,家住安龍縣招堤街道打江村。我家是2014年被評為貧困戶的,2016年起,駐村工作隊和村幹部就經常到我家,慰問我們生活怎麼樣,是不是吃得飽、穿得暖。幫扶幹部為了能讓我家過上好日子,時時刻刻都在替我們家脫貧出謀劃策。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更要引導群眾自力更生丨安龍縣招堤街道郎...
    記得剛到安龍縣招堤街道郎元村的時候,我充滿了新鮮感,慢慢的,隨著對農村、對精準扶貧的理解,當我逐漸融入到裡面的時候,才覺得不過是滄海一粟,再平凡不過了。駐村前女兒3個月,兒子上高一,家裡的事無法顧及。妻子是一名教師,同時也參加了脫貧攻堅工作,孩子沒有歸落處,實在沒有辦法,「勒著」父母親把耕牛、母豬、生蛋雞等賣了,進城幫忙帶娃。
  • 「我的脫貧故事」搬出深山住新房 脫貧致富感黨恩丨安龍縣春潭街道...
    我叫馬政澤,家住安龍縣春潭街道辦事處雙龍社區雙龍小鎮,是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從深石山區搬遷進城的農戶之一。  我家原來住在招堤街道冗華村巖山組,從這個組名你們就知道那裡是大山的深處,村裡流行一句順口溜「山旮旯裡牲口多,養頭豬兒三隻腳;起早貪黑背去賣,辛辛苦苦賺不多。」祖祖輩輩守著那一畝三分地,卻怎麼也沒能刨出金娃娃來。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的指路明燈丨安龍縣春潭街道平寨居委會...
    我叫王時炳,家住安龍縣春潭街道平寨居委會。由於缺發展資金,2014年,我們家被評為貧困戶,後於2015年脫貧。幫扶我家的幹部叫王明龍,從2018年4月起,就一直幫扶我家,經常到我家問寒問暖,關心我家的生產生活情況。
  • 「我的脫貧故事」發展好產業 穩定好就業丨安龍縣棲鳳街道么塘村...
    我叫吳加敏,家住安龍縣棲鳳街道么塘村,因家境困難,通過申請後2014年被評為本村貧困戶。這幾年,我一直在外讀書,直到2019年假期回家,父親才與我聊起咱家的「被幫扶」故事。我家的幫扶責任人是韋其榮,我們稱呼他為「韋大伯」,他是一個很熱心的人,每次見到他,他總是關心我們姐弟兩的生活和學習情況,還給我說起要如何體貼老人的養育之恩,說話和和氣氣,又有哲理。
  • 「我的脫貧故事」一搬天地寬|安龍縣五福街道村民吳成國
    我叫吳成國,今年55歲,原來住廷必村,得到幫扶幹部安龍縣編辦陳吉超同志的幫助,2018年2月搬遷到五福街道福苑21棟3單元501號,現在我一家人有吃有穿有錢用有房住,最為高興的是我們已經是新市民了!「我是陳吉超,是你的包保幹部,你在哪裡打工?」「根據現在的政策,你家可以到五福街道去要一套新房子。」「新房子真的不開錢!」「搬遷過去你兒子也有新房子討老婆了!」
  • 「我的扶貧故事」此心安處是吾鄉丨安龍縣錢相街道辦事處主任羅國海
    這是2016年國慶節,我在回遵義綏陽老家路上接到的電話,電話那頭,單位領導沒有叫我一定要回去,但我感到脫貧攻堅工作責任大,一刻也耽誤不得,二話沒說,馬上掉轉車頭往回趕。羅國海(前二)在錢相街道福菌林下經濟基地與群眾一起勞作我叫羅國海,2013年10月開始在安龍縣海子鄉工作;2016年7月,根據組織安排,我到安龍縣錢相街道辦事處,任街道黨工委委員、辦事處副主任,分管脫貧攻堅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生活要想過得好 就要想往城裡跑丨安龍縣篤山鎮坡...
    我叫駱開富,是篤山鎮坡井居委會大石板組村民。我家原來住在坡井居委會大石板組,一家4口人居住在大石板組最遠的地方,沒有通車路,就連摩託車都騎不到家。我妻子又是眼睛一級殘疾,平時走大路都看不見,不要說是走小路了。
  • ...的脫貧故事」擺脫困苦迎接新生活丨安龍縣普坪鎮納利村村民賀朝東
    我叫賀朝東,今年40歲,是安龍縣納利村納磨組的村民,家庭成員有2人,分別是我和我女兒賀蝶。  之前我也和別人一樣,擁有一個完美的家庭,是因一次意外,我左腳受傷嚴重,甚至被截肢,妻子離去。那些年我和女兒相依為命,生活真不容易。
  • 「我的脫貧故事」小鍋酒釀出好生活丨安龍縣灑雨鎮格紅村村民韋文魁
    我叫韋文魁,今年69歲,是安龍縣灑雨鎮格紅村格紅組人。2013年的時候,我兒子韋昌甲在青島黃海學院讀書,家庭困難。後來經本人申請、群眾評議、上級批准,我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得到了國家教育資助的大力扶持,減輕了經濟負擔。
  • 「我的脫貧故事」教育扶貧,插上大學的翅膀丨安龍縣五福街道納汪村...
    掛斷電話,一股暖流湧上心頭,我的眼角不覺地也溼潤了。我叫羅國秀,今年56歲,是五福街道納汪村的村民,多年來,都是我一個人拉扯兩個兒子,雖然辛苦,但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我從來不敢有絲毫鬆懈。如今,大兒子韋仕國大學畢業找到了穩定工作,小兒子韋仕虎也即將邁出大學校門走進社會。在脫貧攻堅政策的幫助下,我家不僅脫了貧,還供出兩個大學生,我發自內心的驕傲。
  • 「我的脫貧故事」胡旭東:山海情長傾力推進安龍縣人民醫院信息化改革
    胡旭東:下一步我覺得我們跟護理部討論一下,怎麼把這些有效數據能夠體現出來,包括我們程序的改進也好,醫囑的改善也好。胡旭東當時我來這裡,來講信息化這塊事情,曾經也有人跟我說過一句話,他說信息化是做什麼東西的,因為它是看不見摸不著,而且是一個大的投入的東西。
  • 「我的脫貧故事」活到80歲,我沒想到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丨安龍縣招...
    我現在80歲了,在黨的好政策及村幹部的幫扶下,日子過得那是一天比一天好。我叫李擴倫,家在安龍縣招提街道冗講村冗講組,現在一家人吃、穿、住房、飲水安全都不愁,廚房也改好了。包保責任人到李擴倫戶開展遍訪就當我一籌莫展時,幫扶幹部來了,他們多次到我家了解生產、生活的情況,和施工隊、村組幹部,幫扶單位等好多人一起到我家,我心裡想他們還不是來照照相,露個面走了,沒什麼用的。可日子一長,他們開始給村裡修路,拉自來水,給我家打地基,蓋房子,改廁所,光修房子就花了好幾萬。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家脫貧丨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李世能
    那年,我的家庭情況很糟糕,我上了高中二年級,妹妹初中三年級,母親沒有文化,在家種田、餵豬,年內可得收入4000元。父親初中文化,外出打點臨工,年內可得收入20000元,表面上來看,整個家庭生活超過了溫飽線。但是由於我和妹妹上學費用的開支,又把家庭拉向了貧困的泥潭,每到學校開學之際,我父母就發愁,我和妹妹非常懂事,就靠「忍飢挨餓」節省開支。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來了個「貼心小秘書」丨劍河縣久仰鎮東階仰...
    當年便獲得了免息三年的5萬元貸款,同時也申請到了低保金,保障了我一家基本生活開支,通過兩年的努力奮鬥,終於在2018年我實現了脫貧,擺脫了貧困的「帽子」。李興明家雖然脫貧了,但是國家幫扶政策依然向我們開放,保障我們穩脫貧,大大減輕了我的負擔,比如在教育方面依然減免了我三個孩子的學費。
  • 「我的扶貧故事」搬出深山天地寬丨安龍縣棲鳳街道巖懷村幫扶幹部...
    韋記民是我的包保戶。他家共7口人,由於缺發展資金,2014年,被評為貧困戶。  我暗自琢磨,能不能也讓他家進行搬遷呢?搬遷前在老家門口合影我找出易地扶貧搬遷相關政策,先做足功課。當我胸有成竹地敲開他家的門,韋記民還笑著給我找板凳、倒水,可我剛一提到易地扶貧搬遷,他就說「我們不談這個事,我還有點事,我先走了。」說著,起身離去。  我不甘心啊!
  • 「我的扶貧故事」天橋村變了樣丨安龍縣灑雨鎮天橋村第一書記王吉
    我叫王吉,2017年11月27日,我從安龍縣交通局來到灑雨鎮天橋村任第一書記,剛來的時候,這個村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條件比較艱苦,交通不便,路很難走,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房屋也有些簡陋,看著一張張純樸的面孔,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滋味。
  • 「我的脫貧故事」開旅館摘「窮帽」|鐘山區月照街道辦事處金鐘村...
    三層小洋樓,客廳裡沙發、茶几、電視一應俱全,六間臥室的床鋪收拾得平平展展;廚房裡,抽油煙機掛在灶臺上,鍋碗瓢盆擺放得整整齊齊,洗刷得乾乾淨淨。我叫胡成松,是鐘山區月照街道辦事處金鐘村金鐘組的一名村民,我深深明白,這一切的成果既有我自己的辛勤汗水,也包含了各級政府部門特別是我的幫扶聯繫人對我的幫扶和鼓勵,我知道要在致富的路上走得更遠,還得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奮鬥。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變身人民教師丨正安縣鳳儀街道田生社區...
    我叫餘蘭霞,是一名年輕的鄉鎮教師,家在正安縣鳳儀街道田生社區。我家脫貧雖然只是短短一年的時間,但是這個期間我也有深深的感觸。我家有四口人,父親是一位建築工人,從我讀書到畢業前,家中一直都是靠父親一個人賺錢養家。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一同前行丨安龍縣灑雨鎮海星村幫扶幹部...
    海星村位於安龍縣灑雨鎮政府駐地西面,距鎮中心4公裡,是全縣扶貧攻堅特困片區。我叫陳清祿,根據組織安排,我於2018年9月到安龍縣灑雨鎮海星村進行扶貧幫扶工作。陳清祿(右二)與幹部們交流進村後我第一時間來到村委會,詳細了解我的包保戶的基本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