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發展好產業 穩定好就業丨安龍縣棲鳳街道么塘村...

2020-12-13 天眼新聞

我叫吳加敏,家住安龍縣棲鳳街道么塘村,因家境困難,通過申請後2014年被評為本村貧困戶。這幾年,我一直在外讀書,直到2019年假期回家,父親才與我聊起咱家的「被幫扶」故事。

我家的幫扶責任人是韋其榮,我們稱呼他為「韋大伯」,他是一個很熱心的人,每次見到他,他總是關心我們姐弟兩的生活和學習情況,還給我說起要如何體貼老人的養育之恩,說話和和氣氣,又有哲理。

2017年12月的一天,韋大伯第一次來到我們家走訪,並做起了自我介紹,他原來是本村小水井人,現在棲鳳街道農業服務中心工作,因脫貧攻堅選派至么塘村大水井組任前沿工作組組長,說明其來意後隨即登記了我們家的相關信息,問起了家庭情況。

幫扶幹部在吳代德戶走訪

「我家有4口人,一兒一女,女兒吳加敏在湖北民族科技大學讀大二,兒子吳加雄在興義市春旺中學讀高一,我和妻子在家做農活供子女們讀書。」我父親說著。

「家裡面有沒有做什麼產業?」

「比如種植或者是養殖?」韋大伯繼續問道。

「家裡有3畝多土地,現主要靠租給村民土地種植10畝烤菸維持家庭開支,一家人生活還勉強過得去,但孩子們讀書用錢開銷很大,大伯有什麼好路子?」

韋大伯沉思了片刻,繼續問道我父親的烤菸種植技術怎麼樣?種了幾年?想不想擴大規模等問題。

一個多星期以後,韋大伯再次來到我們家,給我們帶來了擬定好的租賃合同。併到事前商議的楊家灣和本組去做群眾工作,同時籤租土地承包合同,經過幾個晚上的走訪就落實了約40畝的煙地。又領著我父親到煙辦給我家要了40畝的種煙指標。

就這樣,2018年我們家種植了40畝烤菸。在烤菸的種植和管理過程中,大伯與煙辦技術員經常親自到田間進行技術指導,烤菸長勢比往年好,雖然老天不作美,楊家灣的20多畝烤菸被大水衝掉了,但當年的純收入也有5萬多元。此外,大伯還建議我們家種植黑麥草,可以餵養牛和雞,節約飼料成本的同時,又增加了養殖收入。

幫扶幹部到田間地頭指導吳代德發展產業

因為我父親比較勤勞,經常在山林和地裡勞作,同年韋大伯在村裡給我父親申請了省級護林員的工作,到村裡搞巡邏、做宣傳,避免發生火災。為了讓父親儘快熟悉工作,韋大伯還專門組織本組村民召開森林防火會議,向群眾宣傳家庭用電安全及防火知識。每次陪同父親到管護的區域去巡邏,發現村民用火,就語重心長地勸導群眾,杜絕所轄片區山火發生。就這樣我們家又新增了一項工資收入近1萬元。

韋大伯不僅幫助我們姐弟兩及時申請到了國家的教育資助政策,還盡心盡力地指導我們家發展種養殖產業,為父親爭取到了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我們家的收入也翻了許多,生活越過越好。感謝黨的扶貧政策,感謝扶貧幹部的用心良苦!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劉朝富 整理

編輯 徐濤

編審 尹長東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搬出深山天地寬丨安龍縣棲鳳街道巖懷村幫扶幹部...
    韋記民是我的包保戶。他家共7口人,由於缺發展資金,2014年,被評為貧困戶。  我暗自琢磨,能不能也讓他家進行搬遷呢?搬遷前在老家門口合影我找出易地扶貧搬遷相關政策,先做足功課。當我胸有成竹地敲開他家的門,韋記民還笑著給我找板凳、倒水,可我剛一提到易地扶貧搬遷,他就說「我們不談這個事,我還有點事,我先走了。」說著,起身離去。  我不甘心啊!
  • 「我的扶貧故事」此心安處是吾鄉丨安龍縣錢相街道辦事處主任羅國海
    羅國海(前二)在錢相街道福菌林下經濟基地與群眾一起勞作我叫羅國海,2013年10月開始在安龍縣海子鄉工作;2016年7月,根據組織安排,我到安龍縣錢相街道辦事處,任街道黨工委委員、辦事處副主任,分管脫貧攻堅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王照金:只要努力日子會越來越好
    棲鳳街道安馬村建檔立卡戶王照金在國家扶貧政策的幫助下,發展肉牛養殖,通過自己的努力,家庭經濟收入逐年上升,日子越過越紅火。日前,迎著冬日的暖陽,安龍縣棲鳳街道安馬村扶貧工作隊隊員左繼偉又一次來到了貧困戶王照金家中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的指路明燈丨安龍縣春潭街道平寨居委會...
    我叫王時炳,家住安龍縣春潭街道平寨居委會。由於缺發展資金,2014年,我們家被評為貧困戶,後於2015年脫貧。幫扶我家的幹部叫王明龍,從2018年4月起,就一直幫扶我家,經常到我家問寒問暖,關心我家的生產生活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更要引導群眾自力更生丨安龍縣招堤街道郎...
    記得剛到安龍縣招堤街道郎元村的時候,我充滿了新鮮感,慢慢的,隨著對農村、對精準扶貧的理解,當我逐漸融入到裡面的時候,才覺得不過是滄海一粟,再平凡不過了。駐村前女兒3個月,兒子上高一,家裡的事無法顧及。妻子是一名教師,同時也參加了脫貧攻堅工作,孩子沒有歸落處,實在沒有辦法,「勒著」父母親把耕牛、母豬、生蛋雞等賣了,進城幫忙帶娃。
  • 「我的脫貧故事」搬出深山住新房 脫貧致富感黨恩丨安龍縣春潭街道...
    我叫馬政澤,家住安龍縣春潭街道辦事處雙龍社區雙龍小鎮,是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從深石山區搬遷進城的農戶之一。  我家原來住在招堤街道冗華村巖山組,從這個組名你們就知道那裡是大山的深處,村裡流行一句順口溜「山旮旯裡牲口多,養頭豬兒三隻腳;起早貪黑背去賣,辛辛苦苦賺不多。」祖祖輩輩守著那一畝三分地,卻怎麼也沒能刨出金娃娃來。
  • 「我的脫貧故事」小鍋酒釀出好生活丨安龍縣灑雨鎮格紅村村民韋文魁
    我叫韋文魁,今年69歲,是安龍縣灑雨鎮格紅村格紅組人。2013年的時候,我兒子韋昌甲在青島黃海學院讀書,家庭困難。後來經本人申請、群眾評議、上級批准,我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得到了國家教育資助的大力扶持,減輕了經濟負擔。
  • 「我的脫貧故事」吃水不忘挖井人 脫貧不忘感黨恩丨安龍縣招堤街道...
    逢人我都會跟朋友說。我叫王發芬,家住安龍縣招堤街道打江村。我家是2014年被評為貧困戶的,2016年起,駐村工作隊和村幹部就經常到我家,慰問我們生活怎麼樣,是不是吃得飽、穿得暖。幫扶幹部為了能讓我家過上好日子,時時刻刻都在替我們家脫貧出謀劃策。
  • 小菌菇支撐大經濟——郵儲銀行安龍縣支行支持食用菌產業發展紀實
    近幾年來,安龍縣建立了「一園一鎮九區」的空間布局,把食用菌種植作為脫貧攻堅「一縣一業」的主導產業。郵儲銀行安龍縣支行依託地方發展實際,圍繞地方優勢,精準發力,全力支持鄉村振興,支持產業扶貧,支持地方經濟發展。
  • 端起「綠飯碗」 奔向好「錢」程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陳俎宇 劉義 劉朝富 唐波 走進興義市灑金街道食用菌基地,人聲鼎沸。卸車、裝簍背運、拉線插棒、碼放菌棒……300多人的務工隊伍甚是壯觀。 安龍縣棲鳳街道者貴村養生石斛谷,花香瀰漫。工人上樹採花、林下施藥,產業勢頭向好。
  • 「我的脫貧故事」一搬天地寬|安龍縣五福街道村民吳成國
    我叫吳成國,今年55歲,原來住廷必村,得到幫扶幹部安龍縣編辦陳吉超同志的幫助,2018年2月搬遷到五福街道福苑21棟3單元501號,現在我一家人有吃有穿有錢用有房住,最為高興的是我們已經是新市民了!「我是陳吉超,是你的包保幹部,你在哪裡打工?」「根據現在的政策,你家可以到五福街道去要一套新房子。」「新房子真的不開錢!」「搬遷過去你兒子也有新房子討老婆了!」
  • 「我的扶貧故事」天橋村變了樣丨安龍縣灑雨鎮天橋村第一書記王吉
    我叫王吉,2017年11月27日,我從安龍縣交通局來到灑雨鎮天橋村任第一書記,剛來的時候,這個村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條件比較艱苦,交通不便,路很難走,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房屋也有些簡陋,看著一張張純樸的面孔,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滋味。
  • 東西部教育幫扶:棲鳳一小學生有了天文教材
    人民網-貴州頻道日前,隨著「愛心圖書 傳遞希望」——東西部教育幫扶天文教材捐贈儀式的舉行,安龍縣棲鳳一小學生終於有了專門的天文教材,再加上配套的天文教室和天文器材,為同學們學習天文知識,探索宇宙奧秘搭建了一個有效的載體和平臺。
  • 「我的脫貧故事」生活要想過得好 就要想往城裡跑丨安龍縣篤山鎮坡...
    我叫駱開富,是篤山鎮坡井居委會大石板組村民。我家原來住在坡井居委會大石板組,一家4口人居住在大石板組最遠的地方,沒有通車路,就連摩託車都騎不到家。我妻子又是眼睛一級殘疾,平時走大路都看不見,不要說是走小路了。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修了「小洋樓」丨安龍縣招堤街道銅鼓井村...
    我叫韋配勇,是安龍縣招堤街道銅鼓井村村民。我家房子前面是大路,後面是綠海子水庫,坐在院壩就可以欣賞美景,很涼爽,很舒服。現在家裡也沒有什麼負擔,生活輕鬆了很多。前些年,妻子生病,子女也還在上學,我獨自一人挑起家庭重擔,既要照顧常年生病的妻子,又要為子女們籌備一切費用,恨不得分身來掙錢。泥水工、搬運工這些都做過,哪裡有活,我就到哪裡去。現在和以前比起來,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面貌,都好得太多。
  • 安龍縣表彰一批教育先進
    內容摘要:9月10日,安龍縣在縣人民會場舉行第36個教師節慶祝表彰大會。中國黔西南訊 (特約記者 張思文) 9月10日,安龍縣在縣人民會場舉行第36個教師節慶祝表彰大會。為熱烈慶祝第36個教師節,激發廣大教師愛教樂教、教書育人的熱情,營造全社會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凝聚抓黨建推進脫貧攻堅、教育立縣的磅礴力量,縣委、縣政府召開安龍縣慶祝第36個教師節暨教育立州表彰大會。
  • 「我的脫貧故事」我用勤勞雙手撐起脫貧致富夢丨安龍縣篤山鎮萬家...
    2014年,就在我家正在苦惱和無助的時候,村裡開始宣傳脫貧攻堅政策,我寫了申請,經過評選和公示後,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從那時起,篤山鎮幫扶幹部劉濤的身影便頻繁地出現在我家,他為我講解扶貧政策,幫我謀劃致富路子,了解我家的生產生活、收入、工作、子女教育等情況,並「對症下藥」為我家申請各類資助。
  • 「我的扶貧故事」聚焦產業促脫貧丨黃平縣平溪鎮黨委書記李拓
    李拓聽取茭白種植基地負責人介紹茭白苗培植情況 聚焦產業發展,決戰脫貧攻堅  「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我覺得只有產業發展壯大了,才能給百姓增加就業渠道和收入,才能使經濟持續健康向好發展。因此,我帶領平溪鎮黨政領導班子,圍繞全鎮規劃制定的「五個一千畝」工程,結合平溪鎮實際,採取「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方式,以發展壩區產業和山地產業為抓手,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把產業做大做強。
  • 棲鳳第一幼兒園:從娃娃抓起讓足球伴隨幼兒健康成長
    近年來,安龍縣棲鳳第一幼兒園把足球作為孩子們的一個重要課程日前,在棲鳳第一幼兒園2019年以來,棲鳳第一幼兒園加大足球進校園力度,結合幼兒的身心特點,將足球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學中,突出活動的多樣性、豐富性和趣味性,營造了濃厚的校園足球文化。
  • 廣元棲鳳峽森林公園:昭化保存尚好的工業遺蹟(圖)
    「沒想到昭化城區還保留有這麼好的工業遺蹟。如果保留好,這能讓年輕人了解廣元工業歷史,感受老一輩工業人的光榮與夢想。」11月27日,從外地來旅遊的劉慶,在昭化區棲鳳峽森林公園工業遺址轄區內遊玩後感嘆。  棲鳳峽森林公園內,改制後的國有企業揀銀巖煤礦成為揀銀巖街道。多年來,褪去了「工業」的外衣,與景區綠色遙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