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吳加敏,家住安龍縣棲鳳街道么塘村,因家境困難,通過申請後2014年被評為本村貧困戶。這幾年,我一直在外讀書,直到2019年假期回家,父親才與我聊起咱家的「被幫扶」故事。
我家的幫扶責任人是韋其榮,我們稱呼他為「韋大伯」,他是一個很熱心的人,每次見到他,他總是關心我們姐弟兩的生活和學習情況,還給我說起要如何體貼老人的養育之恩,說話和和氣氣,又有哲理。
2017年12月的一天,韋大伯第一次來到我們家走訪,並做起了自我介紹,他原來是本村小水井人,現在棲鳳街道農業服務中心工作,因脫貧攻堅選派至么塘村大水井組任前沿工作組組長,說明其來意後隨即登記了我們家的相關信息,問起了家庭情況。
幫扶幹部在吳代德戶走訪
「我家有4口人,一兒一女,女兒吳加敏在湖北民族科技大學讀大二,兒子吳加雄在興義市春旺中學讀高一,我和妻子在家做農活供子女們讀書。」我父親說著。
「家裡面有沒有做什麼產業?」
「比如種植或者是養殖?」韋大伯繼續問道。
「家裡有3畝多土地,現主要靠租給村民土地種植10畝烤菸維持家庭開支,一家人生活還勉強過得去,但孩子們讀書用錢開銷很大,大伯有什麼好路子?」
韋大伯沉思了片刻,繼續問道我父親的烤菸種植技術怎麼樣?種了幾年?想不想擴大規模等問題。
一個多星期以後,韋大伯再次來到我們家,給我們帶來了擬定好的租賃合同。併到事前商議的楊家灣和本組去做群眾工作,同時籤租土地承包合同,經過幾個晚上的走訪就落實了約40畝的煙地。又領著我父親到煙辦給我家要了40畝的種煙指標。
就這樣,2018年我們家種植了40畝烤菸。在烤菸的種植和管理過程中,大伯與煙辦技術員經常親自到田間進行技術指導,烤菸長勢比往年好,雖然老天不作美,楊家灣的20多畝烤菸被大水衝掉了,但當年的純收入也有5萬多元。此外,大伯還建議我們家種植黑麥草,可以餵養牛和雞,節約飼料成本的同時,又增加了養殖收入。
幫扶幹部到田間地頭指導吳代德發展產業
因為我父親比較勤勞,經常在山林和地裡勞作,同年韋大伯在村裡給我父親申請了省級護林員的工作,到村裡搞巡邏、做宣傳,避免發生火災。為了讓父親儘快熟悉工作,韋大伯還專門組織本組村民召開森林防火會議,向群眾宣傳家庭用電安全及防火知識。每次陪同父親到管護的區域去巡邏,發現村民用火,就語重心長地勸導群眾,杜絕所轄片區山火發生。就這樣我們家又新增了一項工資收入近1萬元。
韋大伯不僅幫助我們姐弟兩及時申請到了國家的教育資助政策,還盡心盡力地指導我們家發展種養殖產業,為父親爭取到了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我們家的收入也翻了許多,生活越過越好。感謝黨的扶貧政策,感謝扶貧幹部的用心良苦!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劉朝富 整理
編輯 徐濤
編審 尹長東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