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一搬天地寬|安龍縣五福街道村民吳成國

2020-12-20 天眼新聞

我叫吳成國,今年55歲,原來住廷必村,得到幫扶幹部安龍縣編辦陳吉超同志的幫助,2018年2月搬遷到五福街道福苑21棟3單元501號,現在我一家人有吃有穿有錢用有房住,最為高興的是我們已經是新市民了!

「我是陳吉超,是你的包保幹部,你在哪裡打工?」

「根據現在的政策,你家可以到五福街道去要一套新房子。」

「新房子真的不開錢!」

「搬遷過去你兒子也有新房子討老婆了!」

「如果你搬遷後,有困難的話我們會儘量想辦法解決。」

……

2017年10月,安龍縣委編辦周揚、陳吉超等同志8次到我家「東」我搬遷,我不幹,我推說自己也是50多歲的人了,年紀也大了,又沒有一技之長,幹了一輩子農民,擔心搬過去沒有土地,無法安心居住,同時還擔心老家的土地被政府收回,害怕失去相依為命的土地,一時難以接受。

故土難離,是啊!但是,他們很「難纏」!

搬遷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遠離在一起生活了幾十年的父老鄉親,也有些不舍,看到幫扶幹部陳吉超著急的樣子,一有空就往我家「鑽」,56歲的人了一直掛念我家的事情,我也能理解他的好心。

陳吉超反覆給我說,我們搬過去後承包的責任地、林地還是我家的,可以回來繼續耕種、也可以流轉給政府,政府按每畝一定的金額給予補助。

「連二桿撩不過大腿」!我「牯」不過我兒子,我兒子吳光益新交的女朋友也希望結婚在新房子裡面。

搬!於是我最終同意搬遷到安龍縣五福街道五福小鎮福苑21棟3單元501號(面積100平方,實際共同生活人口為4人,按每人20平方計算應享受80平方,多出的20平方我自願補差價)。

剛開始我家是兩頭住,兩個兒子在搬遷點住,我和我老婆在原居住點住,種植一些傳統農業和經濟作物。

「搬去那些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吃哪樣鬼喔,田地都不得一塊,吃棵蔥都要買,還是搬回來算嘍!」鄰居不斷的在潑冷水。

2019年10月,政府要求所有搬遷戶在2019年11月底前拆除舊房(在此期間拆除舊房的每人給予3000元補助),我又開始動搖了。

此時我真的差一點就放棄搬遷,搬回老家來住了。

一聲聲的「吳伯」,喊得我腦殼疼。

縣委編辦領導何子健主任、縣事登局陳正霖局長和陳吉超同志又到我家來走訪了,他們那麼忙都來看我,到我家做思想工作,反覆宣傳易地扶貧搬遷的各種惠民政策,不要動搖,有什麼困難就提出來。但我自私的提出想要在搬遷點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才同意將舊房拆除,要不然生活沒有著落,也方便照顧家裡。

「馬上爭取給你解決」,何子健主任在我家馬上摸出電話,向相關部門匯報了我家的實際困難,一個星期的時間,我就接到五福物流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的上班通知,從事保安工作,解決了我家的困難。

我終於知道了,編辦的幫扶幹部們是真心誠意的為我們貧困戶著想啊!拆!我家於2019年11月24日自願將舊房拆除,並馬上復墾復綠。

聽領導們說: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截止到2019年,廷必村上期都組共完成易地扶貧搬遷7戶31人。

我家一家4口人就是眾多易地扶貧搬遷戶中的一員。

我家現在搬遷到安置點已經快兩年了,我在五福物流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公益崗位幹保安工作每個月可以得1600多元呢,我老婆潘貞英也就近務零工收入也還可以;兩個兒子吳光益、吳光倫現在浙江金華和浙江溫州務工,每個月收入都在3500元以上,一家人收入還可以。

我家日子是越來越好了,越來越充實了,現在我大兒子吳光益今年考的小轎車駕駛證已拿到手了,我家準備明年買部小轎車來享受享受。

通訊員張思文

編輯彭芝莉劉義

編審陳俎宇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搬出深山天地寬丨安龍縣棲鳳街道巖懷村幫扶幹部...
    韋記民是我的包保戶。他家共7口人,由於缺發展資金,2014年,被評為貧困戶。  我暗自琢磨,能不能也讓他家進行搬遷呢?搬遷前在老家門口合影我找出易地扶貧搬遷相關政策,先做足功課。當我胸有成竹地敲開他家的門,韋記民還笑著給我找板凳、倒水,可我剛一提到易地扶貧搬遷,他就說「我們不談這個事,我還有點事,我先走了。」說著,起身離去。  我不甘心啊!
  • 「我的脫貧故事」教育扶貧,插上大學的翅膀丨安龍縣五福街道納汪村...
    掛斷電話,一股暖流湧上心頭,我的眼角不覺地也溼潤了。我叫羅國秀,今年56歲,是五福街道納汪村的村民,多年來,都是我一個人拉扯兩個兒子,雖然辛苦,但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我從來不敢有絲毫鬆懈。如今,大兒子韋仕國大學畢業找到了穩定工作,小兒子韋仕虎也即將邁出大學校門走進社會。在脫貧攻堅政策的幫助下,我家不僅脫了貧,還供出兩個大學生,我發自內心的驕傲。
  • ...的脫貧故事」擺脫困苦迎接新生活丨安龍縣普坪鎮納利村村民賀朝東
    我叫賀朝東,今年40歲,是安龍縣納利村納磨組的村民,家庭成員有2人,分別是我和我女兒賀蝶。  之前我也和別人一樣,擁有一個完美的家庭,是因一次意外,我左腳受傷嚴重,甚至被截肢,妻子離去。那些年我和女兒相依為命,生活真不容易。
  • ...輪椅一杯熱茶背後的故事|安龍縣五福街道法統村前沿工作組組長...
    一副輪椅嫻熟滑動,一杯清茶熱氣騰騰。接著一聲:「韋哥,喝茶!」此時,是在開展扶貧工作,更似在繪製一幅溫馨的圖畫……故事還得從兩年前說起……我叫韋永毅,2017年3月從黔西南安龍縣五福街道坡雲居委會調到法統村開展駐村工作的,當安排我任法統村團法統組前沿工作組組長時,還暗自慶幸,因為這個組部分群眾與我居住的寨子許多群眾有親戚關係,開展起肯定很順利。
  • 「我的脫貧故事」發展好產業 穩定好就業丨安龍縣棲鳳街道么塘村...
    我叫吳加敏,家住安龍縣棲鳳街道么塘村,因家境困難,通過申請後2014年被評為本村貧困戶。這幾年,我一直在外讀書,直到2019年假期回家,父親才與我聊起咱家的「被幫扶」故事。2017年12月的一天,韋大伯第一次來到我們家走訪,並做起了自我介紹,他原來是本村小水井人,現在棲鳳街道農業服務中心工作,因脫貧攻堅選派至么塘村大水井組任前沿工作組組長,說明其來意後隨即登記了我們家的相關信息,問起了家庭情況。
  • 「我的脫貧故事」搬出深山住新房 脫貧致富感黨恩丨安龍縣春潭街道...
    我叫馬政澤,家住安龍縣春潭街道辦事處雙龍社區雙龍小鎮,是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從深石山區搬遷進城的農戶之一。  我家原來住在招堤街道冗華村巖山組,從這個組名你們就知道那裡是大山的深處,村裡流行一句順口溜「山旮旯裡牲口多,養頭豬兒三隻腳;起早貪黑背去賣,辛辛苦苦賺不多。」祖祖輩輩守著那一畝三分地,卻怎麼也沒能刨出金娃娃來。
  • 「我的脫貧故事」吃水不忘挖井人 脫貧不忘感黨恩丨安龍縣招堤街道...
    逢人我都會跟朋友說。我叫王發芬,家住安龍縣招堤街道打江村。我家是2014年被評為貧困戶的,2016年起,駐村工作隊和村幹部就經常到我家,慰問我們生活怎麼樣,是不是吃得飽、穿得暖。幫扶幹部為了能讓我家過上好日子,時時刻刻都在替我們家脫貧出謀劃策。
  • 「我的扶貧故事」此心安處是吾鄉丨安龍縣錢相街道辦事處主任羅國海
    羅國海(前二)在錢相街道福菌林下經濟基地與群眾一起勞作我叫羅國海,2013年10月開始在安龍縣海子鄉工作;2016年7月,根據組織安排,我到安龍縣錢相街道辦事處,任街道黨工委委員、辦事處副主任,分管脫貧攻堅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的指路明燈丨安龍縣春潭街道平寨居委會...
    我叫王時炳,家住安龍縣春潭街道平寨居委會。由於缺發展資金,2014年,我們家被評為貧困戶,後於2015年脫貧。幫扶我家的幹部叫王明龍,從2018年4月起,就一直幫扶我家,經常到我家問寒問暖,關心我家的生產生活情況。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修了「小洋樓」丨安龍縣招堤街道銅鼓井村...
    我叫韋配勇,是安龍縣招堤街道銅鼓井村村民。我家房子前面是大路,後面是綠海子水庫,坐在院壩就可以欣賞美景,很涼爽,很舒服。現在家裡也沒有什麼負擔,生活輕鬆了很多。前些年,妻子生病,子女也還在上學,我獨自一人挑起家庭重擔,既要照顧常年生病的妻子,又要為子女們籌備一切費用,恨不得分身來掙錢。泥水工、搬運工這些都做過,哪裡有活,我就到哪裡去。現在和以前比起來,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面貌,都好得太多。
  • 「我的脫貧故事」小鍋酒釀出好生活丨安龍縣灑雨鎮格紅村村民韋文魁
    我叫韋文魁,今年69歲,是安龍縣灑雨鎮格紅村格紅組人。2013年的時候,我兒子韋昌甲在青島黃海學院讀書,家庭困難。後來經本人申請、群眾評議、上級批准,我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得到了國家教育資助的大力扶持,減輕了經濟負擔。
  • 「我的脫貧故事」生活要想過得好 就要想往城裡跑丨安龍縣篤山鎮坡...
    我叫駱開富,是篤山鎮坡井居委會大石板組村民。我家原來住在坡井居委會大石板組,一家4口人居住在大石板組最遠的地方,沒有通車路,就連摩託車都騎不到家。我妻子又是眼睛一級殘疾,平時走大路都看不見,不要說是走小路了。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更要引導群眾自力更生丨安龍縣招堤街道郎...
    記得剛到安龍縣招堤街道郎元村的時候,我充滿了新鮮感,慢慢的,隨著對農村、對精準扶貧的理解,當我逐漸融入到裡面的時候,才覺得不過是滄海一粟,再平凡不過了。駐村前女兒3個月,兒子上高一,家裡的事無法顧及。妻子是一名教師,同時也參加了脫貧攻堅工作,孩子沒有歸落處,實在沒有辦法,「勒著」父母親把耕牛、母豬、生蛋雞等賣了,進城幫忙帶娃。
  • 「我的脫貧故事」胡旭東:山海情長傾力推進安龍縣人民醫院信息化改革
    ,她跨越山海,不遠千裡從慈谿到安龍,一待便是兩年,兩年間,她有過因為生活上的差異而不習慣,也有過工作上遇到困難的苦惱,但她始終保持著一顆不變的初心,那就是幫助安龍縣人民醫院建立起信息化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讓數據多跑腿、讓百姓少走路」。
  • 「我的扶貧故事」天橋村變了樣丨安龍縣灑雨鎮天橋村第一書記王吉
    我叫王吉,2017年11月27日,我從安龍縣交通局來到灑雨鎮天橋村任第一書記,剛來的時候,這個村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條件比較艱苦,交通不便,路很難走,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房屋也有些簡陋,看著一張張純樸的面孔,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滋味。
  • 「我的脫貧故事」「搬」出幸福新生活丨貞豐縣雙峰街道和鳴社區...
    我叫饒光書,是從貞豐縣小屯鎮米衝村陰陽田組搬遷到雙峰街道和鳴社區的新市民。我是2018年脫貧的,我的幫扶人叫潘華利,他是貞豐縣信訪局的一名幹部,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他第一次來我們家走訪時候的場景。「你是誰呀,來找哪個?」
  • 「我的脫貧故事」田維香:我要用我的所學所能回報家鄉幫助他人
    這個正在五福街道四點半學校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業餘老師」叫田維香,她是五福街道黨政辦的一名「西部計劃志願者」,也是一名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更是孩子們心目中的「田老師」。2019年8月,田維香如願以償的成為了一名「西部計劃志願者」,被分配到五福街道黨政辦開展志願服務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王照金:只要努力日子會越來越好
    近年來,安龍縣棲鳳街道安馬村建檔立卡戶王照金在國家扶貧政策的幫助下,發展肉牛養殖,通過自己的努力,家庭經濟收入逐年上升,日子越過越紅火。日前,迎著冬日的暖陽,安龍縣棲鳳街道安馬村扶貧工作隊隊員左繼偉又一次來到了貧困戶王照金家中
  • 「我的脫貧故事」挪窮窩搬新居 社區裡做起小生意丨貴定縣福來家園...
    我叫湯承勇,原是貴定縣寶山街道龍港村皂角樹二組的村民。2018年,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我家搬到了貴定縣移民搬遷安置點福來家園居住。現在,我還在搬遷點經營起蔬菜攤位,收入也從原先的不足3000元,到如今的4萬元,一家人的生活也變得更好了。
  • 「我的扶貧故事」和村民親如一家人|貴定縣金南街道鼓坪村駐村隊員...
    我叫龍林,是貴定縣政協工作人員。2018年5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被派駐到貴定縣金南街道鼓坪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在兩年多的駐村幫扶工作中,所見所聞、種種經歷給予了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財富,也為我留下了人生難忘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