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我用勤勞雙手撐起脫貧致富夢丨安龍縣篤山鎮萬家...

2020-12-23 天眼新聞

還記得,四年前,我們一家四口擠在七十多平方米的老舊房裡居住,我的身體不好,幹不了重活,兩個小孩正在讀書,一家全靠妻子種地艱辛地維持生活,全家都在為錢發愁,不知道今後的生活該怎麼過。

我叫楊秀銀,是篤山鎮萬家店村村民。2014年,就在我家正在苦惱和無助的時候,村裡開始宣傳脫貧攻堅政策,我寫了申請,經過評選和公示後,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從那時起,篤山鎮幫扶幹部劉濤的身影便頻繁地出現在我家,他為我講解扶貧政策,幫我謀劃致富路子,了解我家的生產生活、收入、工作、子女教育等情況,並「對症下藥」為我家申請各類資助。在他耐心細緻地講解和幫助下,我知曉了健康、產業、小額貸款、就業、教育扶貧、易地扶貧搬遷等一些扶貧政策。

駐村幹部在給楊秀銀之子楊飛介紹就業崗位

通過多渠道、多角度幫扶,這幾年我家不僅每年都領得了仙鶴坪食用菌產業入股分紅金,孩子讀書也享受到了教育資助等幫扶政策。2016年,在幫扶幹部的幫助下,我家還得到了民政「安居工程」5萬元的建房補助,有了這筆錢,我家的房屋得到了修繕,生活條件大大提高。

經過幫扶幹部的開導,我清醒地認識到,靠政府的救濟只能解決一時的困難,想要過上好生活,只有藉助國家的優惠政策,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努力發展產業,才能走上了一條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撐起脫貧致富的夢想。於是,我在幫扶幹部的幫助下,申請到50000元的「特惠貸」貼息貸款和8000元的能繁母牛補助款,養起了牛、豬,種起了高粱。

楊秀銀(左二)在同駐村幹部交流

2016年,通過政策的幫扶,我不再為孩子讀書的問題憂慮,通過發展種養殖,家裡的收入也越來越穩定。生活條件好了,我的身體隨著好日子的到來也日漸康復。如今,大兒子楊飛已畢業並找到工作,我在鎮上打零工,妻子在家種地養牲口,一家人的生活也算是其樂融融。這一年,我成功摘掉了貧困帽子,不再被別人譏笑。

正是因為有了黨的好政策,有著這麼多做實事、真心為我們著想的幫扶幹部,我們家鄉才得到這樣的變化,我家的生活才有著這麼大的改變,雖然我現在不是很富有,但是只要我繼續努力、勤奮勞作,相信我的致富之路一定會越走越好!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朝富 整理

編輯 趙雨思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生活要想過得好 就要想往城裡跑丨安龍縣篤山鎮坡...
    我叫駱開富,是篤山鎮坡井居委會大石板組村民。我家原來住在坡井居委會大石板組,一家4口人居住在大石板組最遠的地方,沒有通車路,就連摩託車都騎不到家。我妻子又是眼睛一級殘疾,平時走大路都看不見,不要說是走小路了。
  • 藍福聖:用勤勞雙手撐起脫貧致富夢
    每到星期天,孩子要去上學前,我就去撿一些臍橙落地果賣些錢,給孩子一周上學當生活費。」藍福聖回憶說。  藍福聖的臍橙銷售一空。  那時,藍福聖種了幾畝臍橙,可因為規模小又沒有好價錢,收入並不高。政府為藍福聖代繳的果樹農業保險起了作用,補助了他4760元,減少了他家的損失。  「他沒有等著我們去扶,而是在政策的幫扶下,有一種我要脫貧的動力,通過他自己的不懈努力,去改變貧困的面貌,在村裡可以說是很好的脫貧典型。」會昌縣筠門嶺鎮龍頭村第一書記吳海濱介紹說。
  • 「我的脫貧故事」黎紅梅:用勤勞和智慧 為苦難的家庭撐起了一片天
    我叫黎紅梅,居住在凱裡市大風洞鎮下寨村。我們一家四口原本過著幸福的生活。不料,2005年10月,我丈夫在礦山務工時,不幸被塌方的石塊壓成重傷,送往醫院搶救,診治結果為:腰椎骨斷裂,骨髓損傷。在醫生奮力救治下,他雖然保住了性命,但無法痊癒,從那時起,丈夫就一直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
  • 「我的脫貧故事」一雙手撐起一個家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大稿午村...
    我叫邰二土,今年50歲,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大稿午村村民。我家共5口人,父母早亡,我與哥哥相依為命,20歲嫁到大稿午,2007年我丈夫吳成因病治療無效去世,留下我和四個兒女,當時大女兒吳面紅不滿12歲,小兒子吳劍忠不滿5歲。
  • 「我的脫貧故事」發展好產業 穩定好就業丨安龍縣棲鳳街道么塘村...
    我叫吳加敏,家住安龍縣棲鳳街道么塘村,因家境困難,通過申請後2014年被評為本村貧困戶。這幾年,我一直在外讀書,直到2019年假期回家,父親才與我聊起咱家的「被幫扶」故事。2017年12月的一天,韋大伯第一次來到我們家走訪,並做起了自我介紹,他原來是本村小水井人,現在棲鳳街道農業服務中心工作,因脫貧攻堅選派至么塘村大水井組任前沿工作組組長,說明其來意後隨即登記了我們家的相關信息,問起了家庭情況。
  • 「我的脫貧故事」我靠勤勞的雙手「魔」出了幸福日子丨百裡杜鵑...
    2013年以前,我還沒有發現種植魔芋這條致富路,那時家裡條件十分困難,四個孩子相繼上學,妻子要照顧孩子讀書,根本騰不出手來掙錢養家。為了撐起整個家庭,我不得不到處打零工補貼家用。自從在2014年被村裡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孩子們上學都有了教育補助,壓在我肩上的經濟重擔得以大大減輕。
  • 「我的脫貧故事」用勤勞的雙手換取幸福丨金海湖新區竹園鄉尖山村...
    我叫王信妹,是金海湖新區竹園鄉尖山村熊寨二組村民。在鄰居眼裡,我肯吃苦,也能吃苦;在村幹部眼裡,我積極上進懂得感恩。大家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之前我家日子雖苦,但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們靠著勤勞雙手,成功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2006年,我與丈夫馬祥明結了婚。
  • 寧化濟村鄉脫貧故事:一塊塊豆腐,撐起了脫貧致富夢
    不僅因為做的豆腐新鮮,而且身殘志堅,在鄉村幹部的幫扶下,靠著一塊塊豆腐,撐起了脫貧致富夢。「多虧了村黨支部書記黃尚昆和幫扶幹部廖福盛的幫忙,不僅解決了我家的住房問題,還幫我找了一門生計。」黃沾華感激地說,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感覺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圓了安居夢今年57歲的黃沾華是濟村鄉三村村坑裡組建檔立卡貧困戶,全家7口人。
  • 「我的脫貧故事」身殘志未殘 勤勞改人生丨龍裡縣醒獅鎮平寨村陳長發
    各種消極的想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伴隨著我,直到我在縣城看到一位失去雙腿的大姐在街上幫人擦皮鞋掙錢時,那一幕情景觸動了我,使我下決心振作起來直視生活,用自己的方式擺脫陰影。  我知道唯有努力才對得起黨和政府的關心,於是我每天都起早貪黑,上山種地,割草餵牛、餵豬、打掃圈舍,因為只有一隻手,因此我必須比別人付出更多的體力和時間,妻子就在家中幹些家務,我們用勤勞的雙手和汗水,讓人均年收入從不足3000元提升到2017年的人均年收入9300餘元,實現脫貧。
  • 「我的脫貧故事」胡旭東:山海情長傾力推進安龍縣人民醫院信息化改革
    ,她跨越山海,不遠千裡從慈谿到安龍,一待便是兩年,兩年間,她有過因為生活上的差異而不習慣,也有過工作上遇到困難的苦惱,但她始終保持著一顆不變的初心,那就是幫助安龍縣人民醫院建立起信息化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讓數據多跑腿、讓百姓少走路」。
  • 「我的脫貧故事」吃水不忘挖井人 脫貧不忘感黨恩丨安龍縣招堤街道...
    逢人我都會跟朋友說。我叫王發芬,家住安龍縣招堤街道打江村。我家是2014年被評為貧困戶的,2016年起,駐村工作隊和村幹部就經常到我家,慰問我們生活怎麼樣,是不是吃得飽、穿得暖。幫扶幹部為了能讓我家過上好日子,時時刻刻都在替我們家脫貧出謀劃策。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的指路明燈丨安龍縣春潭街道平寨居委會...
    我叫王時炳,家住安龍縣春潭街道平寨居委會。由於缺發展資金,2014年,我們家被評為貧困戶,後於2015年脫貧。幫扶我家的幹部叫王明龍,從2018年4月起,就一直幫扶我家,經常到我家問寒問暖,關心我家的生產生活情況。
  • 「我的脫貧故事」王照金:只要努力日子會越來越好
    近年來,安龍縣日前,迎著冬日的暖陽,安龍縣棲鳳街道安馬村扶貧工作隊隊員左繼偉又一次來到了貧困戶王照金家中,比較勤勞,娃娃些現在也外出打工了,通過這些幫扶,現在他家日子逐步逐步也比以前好過多了,通過他本人也講的,通過勤勞致富,這幾年我也看出了,他家還是比較勤勞的。
  • 「我的扶貧故事」天橋村變了樣丨安龍縣灑雨鎮天橋村第一書記王吉
    我叫王吉,2017年11月27日,我從安龍縣交通局來到灑雨鎮天橋村任第一書記,剛來的時候,這個村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條件比較艱苦,交通不便,路很難走,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房屋也有些簡陋,看著一張張純樸的面孔,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滋味。
  • 「我的脫貧故事」搬出深山住新房 脫貧致富感黨恩丨安龍縣春潭街道...
    我叫馬政澤,家住安龍縣春潭街道辦事處雙龍社區雙龍小鎮,是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從深石山區搬遷進城的農戶之一。  2018年初,我們家的幫扶幹部吳軍檢察長來到家裡,問我們想不想搬進城裡去住,當時我以為他在說笑話,搬進城我們住哪裡?城裡的房子好幾千塊錢一個平方,我們哪裡買得起呢?
  • 安龍縣表彰一批教育先進
    內容摘要:9月10日,安龍縣在縣人民會場舉行第36個教師節慶祝表彰大會。中國黔西南訊 (特約記者 張思文) 9月10日,安龍縣在縣人民會場舉行第36個教師節慶祝表彰大會。為熱烈慶祝第36個教師節,激發廣大教師愛教樂教、教書育人的熱情,營造全社會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凝聚抓黨建推進脫貧攻堅、教育立縣的磅礴力量,縣委、縣政府召開安龍縣慶祝第36個教師節暨教育立州表彰大會。
  • 「我的脫貧故事」小「我」被大「國」惦記的溫暖丨開陽縣南江鄉龍...
    我是開陽縣南江鄉龍廣村涼水井組吳紹貴的大女兒吳小青,現就讀於哈爾濱師範大學二年級,十分有幸有機會寫下我們家與精準扶貧的故事給大家分享。媽媽雖然不會說話,但是她卻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告訴我們自己多做一點,家裡情況就能好一點。   2018年的深秋,我上高三那年,天似乎也很冷,卻出現了最暖的陽光,照亮了我們全家愁容,溫暖我直到現在,甚至我的以後幾十年人生,那就是黨的好政策——精準扶貧。
  • 「我的扶貧故事」此心安處是吾鄉丨安龍縣錢相街道辦事處主任羅國海
    這是2016年國慶節,我在回遵義綏陽老家路上接到的電話,電話那頭,單位領導沒有叫我一定要回去,但我感到脫貧攻堅工作責任大,一刻也耽誤不得,二話沒說,馬上掉轉車頭往回趕。羅國海(前二)在錢相街道福菌林下經濟基地與群眾一起勞作我叫羅國海,2013年10月開始在安龍縣海子鄉工作;2016年7月,根據組織安排,我到安龍縣錢相街道辦事處,任街道黨工委委員、辦事處副主任,分管脫貧攻堅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小鍋酒釀出好生活丨安龍縣灑雨鎮格紅村村民韋文魁
    我叫韋文魁,今年69歲,是安龍縣灑雨鎮格紅村格紅組人。2013年的時候,我兒子韋昌甲在青島黃海學院讀書,家庭困難。後來經本人申請、群眾評議、上級批准,我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得到了國家教育資助的大力扶持,減輕了經濟負擔。
  • 「我的脫貧故事」一搬天地寬|安龍縣五福街道村民吳成國
    我叫吳成國,今年55歲,原來住廷必村,得到幫扶幹部安龍縣編辦陳吉超同志的幫助,2018年2月搬遷到五福街道福苑21棟3單元501號,現在我一家人有吃有穿有錢用有房住,最為高興的是我們已經是新市民了!……2017年10月,安龍縣委編辦周揚、陳吉超等同志8次到我家「東」我搬遷,我不幹,我推說自己也是50多歲的人了,年紀也大了,又沒有一技之長,幹了一輩子農民,擔心搬過去沒有土地,無法安心居住,同時還擔心老家的土地被政府收回,害怕失去相依為命的土地,一時難以接受。故土難離,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