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小「我」被大「國」惦記的溫暖丨開陽縣南江鄉龍...

2020-12-18 天眼新聞

我是開陽縣南江鄉龍廣村涼水井組吳紹貴的大女兒吳小青,現就讀於哈爾濱師範大學二年級,十分有幸有機會寫下我們家與精準扶貧的故事給大家分享。

我在很小的時候,就明白我的父母和別人的父母不一樣,他們沒有別人那麼健全健康的身體,但是他們十分勤奮,希望能為子女創造更好的環境,改變我們以後的人生。

吳小青與父母合影

我上初中的時候,我妹妹上小學,那會家裡的經濟狀況就已經只能勉強維持生活了。因為上學,我們搬過好幾次家,初二的時候父親決定在危房改造政策支助下建一個房子,這樣一下子,家裡開始欠債,直到我高中,妹妹初中,收支終於無法維持。  在我的心裡,父親一直是一個幽默的樂觀積極向上的人,他告訴我們「只要你們能往上走,別的我來想辦法,哪怕是去借錢,也不會影響你。」媽媽雖然不會說話,但是她卻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告訴我們自己多做一點,家裡情況就能好一點。   2018年的深秋,我上高三那年,天似乎也很冷,卻出現了最暖的陽光,照亮了我們全家愁容,溫暖我直到現在,甚至我的以後幾十年人生,那就是黨的好政策——精準扶貧。

吳小青家的新房子

2018年8月,貴州省脫貧攻堅查缺補漏工作正在有序地開展,我們村的支書陳勇和村主任陶大模到我家走訪了解情況,說我們家符合精準扶貧條件,希望能幫助到我們家。經村民小組會議評審上報公示無異議後,2018年11月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自從被評為精準扶貧戶以後,我們家經常收到來自大家的關心,駐村工作組黃海書記、包保幹部李順英,各級領導經常到家裡關心我們的生活,以確保我們家不愁吃不愁穿,我和妹妹能接受義務教育,有安全住房,全家都能保障基本醫療,他們還反覆告訴父親「不要擔心,你和孩子我們會全力幫助,有困難一定給你們解決。」  考慮到因為我和妹妹上學是一個很長的過程,2020年,包保幹部和駐村工作組、村支兩委結合我們家庭的實際情況,給我父親安排了護路員工作,同時,父親和母親也在大家的幫助下進了扶貧車間,開始養牛和養豬,因為勤奮努力,牛養得很好,已經盈利。而我2019年也被哈爾濱師範大學錄取,妹妹初三畢業考入開陽縣第三中學。  我想,雖然我生在了一個貧窮家庭,但確實幸運的,因為領導中國的共產黨是一個不會放棄任何貧困人家的好政黨,習近平總書記說,他最牽掛的還是貧苦的人民。以前覺得自己很渺小,祖國很大,現在覺得自己就是被惦記最深的人。這些幫助過我們的人不求回報,有的甚至沒有留下姓名。他們用他們實際行動,讓我們看到希望。  我開始大學生活以後,一直學習得很安心,我想我找到了自己最有力的肩膀,只要我能一直往前,我就可以毫無顧慮的一直往前。我一直在好好學習,嚴格要求自己,我想加入中國共產黨,我想加入這個改變我人生的黨組織。  以前的我家,雖勤奮努力,但仍差點撐不過壓力,只能看到微小希望。今天的我家,已經摘帽。現在我已經是中國共產黨預備黨員了,我要向那些幫助我的同志們學習,我要加入為人民服務的隊伍中去,發揮我的最大作用,付出我的最大努力,不負黨恩。吳永松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狄良軍 整理編輯 何濤編審 王璐瑤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脫貧故事」開陽縣稅務局工作人員梅可賢:用心用情做好...
    我叫梅可賢,是開陽縣稅務局一名工作人員。今年 3 月,我被委派到花梨鎮新山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組長,與這裡的緣分便從此時開始。新山村地處花梨鎮西北部,位於美麗的開洲湖畔。在去新山村就任的路上,一路雖風景宜人,但我心裡還是很忐忑,不知道新山村情況如何?盤算著我這個新手,該如何邁出駐村工作的第一步?經過了解,新山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共有 31 戶 96 人,雖說在 2019 年年底已全部脫貧,但幫助他們鞏固脫貧成效又成為了下一階段工作重點。
  • 「我的扶貧故事」爭做群眾好幫手,發展產業促增收|開陽縣平寨村駐...
    袁鳳剛走訪群眾,了解群眾發展需要我叫袁鳳剛,2019年2月,組織安排我到開陽縣高寨鄉平寨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平寨村是少數民族小花苗聚集村,全村1277戶,4980人。理清思路,選準產業發展方向要打好脫貧攻堅戰,群眾增收是根本,產業發展是關鍵。駐村之後,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走訪、了解全村115戶建檔立卡戶。並與村兩委、駐村工作隊一道分析致貧原因,探討致富方法。
  • 我是開陽縣南江鄉龍廣村涼水井組吳紹貴的大女兒吳小青,現在就讀於...
    我是開陽縣南江鄉龍廣村涼水井組吳紹貴的大女兒吳小青,現在就讀於哈爾濱師範大學二年級,十分有幸有機會寫下我們家與精準扶貧的故事分享給大家。2018年的深秋,我上高三,也是這樣的季節,也好像是最冷的秋天,出現了最暖的陽光,給了我的家庭最大的希望和幫助,溫暖我直到現在,甚至我的以後幾十年人生也被照亮,那就是黨的好政策——精準扶貧。  2018年8月,貴州省脫貧攻堅查缺補漏工作正在有序地開展,我們村的支書陳勇同志和村主任陶大模同志到我家走訪了解情況,聯繫到我父親,說我們家符合精準扶貧條件,希望能幫助到我們家。
  • 「我的扶貧故事」小屜「蒸」出脫貧志|開陽縣紫興社區居民姚靜
    每天清晨,在貴陽市開陽縣紫興社區蔣家寨易地扶貧搬遷小區,我的小籠包子店都會準時開門迎客。   別看只是一輛小推車,一個小攤位,一籠小包子,它改變著我的人生。  我是開陽縣花梨鎮高坪村人,搬遷前一家三口居住在一棟不足80平米的房子裡。
  • 「我的脫貧故事」一波三折的脫貧路,艱辛卻溫暖丨獨山縣下司鎮北盛...
    包保幹部很快就到我家了解情況,並幫我擬定了外出務工的脫貧計劃,我們夫妻兩人很快就找到了就業途徑,增加了家庭收入並有了一些積蓄。網格員到盧洪科(左一)家中了解情況雖然在外務工收入高,但離家遠,不能照顧老人孩子。
  • 我的扶貧故事丨王從軍:脫貧路上的平凡人生
    我的扶貧故事丨王從軍:脫貧路上的平凡人生 2020-12-11 16: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爭做群眾好幫手 發展產業促增收丨貴陽市交通集團...
    我叫袁鳳剛,是貴陽市交通集團選派的駐村幹部,2019年2月,組織安排我到開陽縣高寨鄉平寨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   平寨村是少數民族小花苗聚集村,全村1277戶,4980人,苗族佔人口總數的80%,共有建檔立卡戶115戶,346人。還沒來得及仔細品味寨子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我就一頭扎進了脫貧攻堅的工作中。
  • 「我的扶貧故事」文繼芳:「小蚊子」的脫貧攻堅記
    我叫文繼芳,95後小女生,因為眼睛小、年齡小、個子小,被脫貧攻堅的戰友們「愛稱」為「小蚊子」,今天,距我到村決戰脫貧攻堅已有16個月,雖然「兵齡」不長,但經歷的「戰事」卻很多。2019年8月,初秋,剛參加工作4個月的我很榮幸作為縣裡的第三批網格員被選派到平舟鎮苗攀村參與脫貧攻堅工作。組織有號召,我就必定響應。就這樣,我成為了一名光榮的網格員,衝鋒戰鬥在脫貧攻堅一線。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休老鎮長脫貧來幫忙丨劍河縣革東鎮退休老鎮長...
    我是劍河縣革東鎮人民政府的一名退休幹部。1982年從軍營退伍回鄉後,相繼在劍河縣6個基層鄉鎮工作過。2013年從劍河縣革東鎮副鎮長的崗位上退下來以後,一心惦記著家鄉的發展,便自告奮勇回到家鄉皆翁村,利用多年積累的工作經驗,帶領家鄉人民謀發展。
  • 「我的脫貧故事」馬場鎮四村村村民蒲庭輔:脫貧不能「等靠要」
    期間,幫扶幹部和村支兩委成員經常到我家走訪,宣傳講解各項扶貧政策,鼓勵我通過自己的努力脫貧致富。2015年,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我獲得危房改造補貼,加之部分土地被徵佔獲得補償,我修建了新房。同時,我用村裡免費發放的豬苗和雞苗,進行養殖。這一年,我不僅搬進了新家,還娶了老婆,生活發生大變化。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對此,我堅信不疑。
  • 「我的脫貧故事」感恩脫貧路上的好心人丨劍河縣久仰鎮畢下村村民...
    父親治病的費用大部分可以報銷,我和弟弟妹妹們上學的費用也減少了很多。在人生低谷的時候,我深切的感受到了黨和國家的溫暖和關懷。幫扶幹部來我家走訪2017年的一天,家裡面給我打電話說縣裡面有位領導來我們家了解情況,說是縣裡面檢察院的檢察長。後來我知道了她的名字,叫潘竹屏,她是負責我們家的幫扶幹部。
  • 巾幗脫貧故事匯丨田習姣:辦好家庭農場 助力脫貧攻堅
    巾幗脫貧故事匯丨田習姣:辦好家庭農場 助力脫貧攻堅 2020-12-22 19: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不孤單 我成為了自己期盼的模樣丨劍河縣...
    我叫曾昕悅,是貴州省劍河縣觀麼鎮巫包村人,年幼時,因家庭變故,我只能跟爺爺奶奶生活。在我看來成長的過程格外漫長,我都還來不及長大,而他們就已經老去了。  踟躕中,駐村幹部和村幹主動跟我宣傳教育扶貧政策,再一次給了我希望——我最操心的學費、生活費都有了著落。加上「雨露計劃」、「春暉行動」、國家助學金等的扶持和親戚的幫助,讓我安心地走向了最嚮往的「殿堂」。
  • 「我的脫貧故事」「誠信磚廠」讓我們一家脫貧了丨沿河自治縣西部...
    我叫楊球,是一名大學生西部計劃志願者,現服務於沿河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沙沱社區,每每與同事們討論扶貧工作時,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隨著我和兩個妹妹逐步升入初高中,開銷越來越大,家中光景日漸慘澹,在巨大的經濟壓力下,敢於拼搏、善於思考的父親依靠雙手勤勞工作,帶領我們家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路。  在我們的成長軌跡中,父親常說:「人窮,志不能短」。在經歷過長期外出打工後,父親總結了「打工不是長久之計」,下定決心回家找「事」做。
  • 「我的扶貧故事」能加入這場脫貧攻堅戰,我很榮幸丨長順縣田哨村...
    這是縣裡派駐脫貧攻堅一線動員大會的結束語,出發之時,這些錚錚誓言依然在我腦海裡久久迴旋不能散去。我叫楊松,是長順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一名普通的工作員。2018年初,我有幸成為這上千脫貧攻堅一線駐村大隊中的一員。
  • 「我的脫貧故事」發展產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丨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
    小湳村周圍大山都種植了杉木,根據國家政策目前可以根據指標辦理砍伐證,我通過申請辦理了砍伐證,並與劍河園方木業公司籤訂購銷協議。  就這樣通過帶領群眾買山賣木材,我收入人生的第一桶金,看著跟自己一起幹的群眾都高興的拿到錢,我很欣慰。經過兩年的奮鬥,我家終於在2016年實現了脫貧。
  • 「我的脫貧故事」「新家」讓我離夢想更近了一步丨石阡縣龍井仡佬...
    一家五口擠在低矮破舊的木房子裡,飯桌是我學習的地方,晚上,客廳又變成了我和爺爺、姐姐的臥室。稍大些,家成了移動的「客棧」。我和姐姐隨父母一起四處打工,搬了7次家。再到後來,家成了擁擠的大雜院。2014年,我從廣州回到老家縣城上學,周末住在親戚家,7口人住在兩室一廳的出租屋裡。
  • 扶貧故事丨家鄉脫貧是我最大的心願
    冷緒中在他的調研日記中寫道:「我是一個貴州人,看到自己的老鄉們還沒有脫貧,心裡很難受、很著急,睡不著覺。2019年9月,新景鎮石界完小教學樓正式交付使用,學生們質樸的言語流露著真情:「這個教學樓真的好,又大又寬敞,教室特別乾淨,我們好喜歡,原來的教學樓破破爛爛,髒兮兮的,不喜歡。」看到孩子們充滿笑意的稚嫩臉龐,冷緒中感到特別欣慰,孩子們終於有了寬敞明亮的學習環境。
  • 我準備了一千個信封,放在增城五大高校和你路過的地方丨鹿見故事郵局
    二零一七,故事郵局 」的想法我們想在新年伊始之際讓陌生人予你一次不一樣的溫暖於2017年的第一天收到來自陌生人的一封信裡面藏有一個故事讓你在打開信封的那一刻彼此感受並且一同分享對方的二零一六或許有時候的溫暖恰恰是來源於素未謀面的陌生人
  • 「我的脫貧故事」養豬讓我成為村裡的脫貧「樣本」丨清鎮市暗流鎮...
    我叫楊榮,今年49歲,是貴陽市清鎮市暗流鎮鼓鍾村上慶組的村民。在精準扶貧中,我被村裡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想想以前的日子,一家6口人,就靠那幾塊田地維持生活,有時候飯都吃不飽。我從1996年到2008年就一直在外面打工,也只能讓家裡人不餓肚子,「致富」這兩個字,從來沒往我自己身上想過。後來,我因為身體不好,也就一直歇在家務農。2018年,我們村的駐村幹部一趟趟往我家跑,給我做思想工作,說買4頭小豬仔來飼養,政府一頭豬還可以補貼1500元到2000元。在駐村幹部的幫助下,我解決了豬飼料和生活上的困難。就這樣,我開始了養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