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小屜「蒸」出脫貧志|開陽縣紫興社區居民姚靜

2020-12-12 天眼新聞

「您好,這是您要的包子,請慢用。」「您好,找您5塊錢,請慢走。」每天清晨,在貴陽市開陽縣紫興社區蔣家寨易地扶貧搬遷小區,我的小籠包子店都會準時開門迎客。   

別看只是一輛小推車,一個小攤位,一籠小包子,它改變著我的人生。  我是開陽縣花梨鎮高坪村人,搬遷前一家三口居住在一棟不足80平米的房子裡。由於房子年久失修,每到夏天,就是天上下大雨,家裡下小雨。家裡大大小小的盆,全部都用來接過雨水。想到這些,連臉上的笑容都是苦澀的。  那些年,我跟著丈夫四處奔波,進廠,打小工,幫館子,什麼都做過。兒子出生以後,為了照顧孩子,我們夫妻就回了老家。由於沒工作,沒有收入,我就和丈夫租用別人的土地種莊稼和蔬菜,拿去集市售賣,可是一年下來,除了全家吃的用的,沒有一分剩餘。  2017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我們趕上了國家的好政策,易地搬遷進城不僅可以免費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而且每個人還有幾千塊錢的補助。  高大的樓房,整潔的街道,家門口就是學校,出門就是菜場,面對那麼好的新生活,我卻一度迷茫了!家是有了著落,可城裡一棵蔥,一粒米都要自己掏錢呀。  得知情況後,居委會的工作人員入戶給我宣傳國家的扶貧政策時,給了我出了一個主意:蔣家寨有一所小學,一所幼兒園,附近還有一些常住的居民,進進出出的人,有很多都會在外面吃早餐,小區裡沒有一家經營小籠包子的店鋪。  「對,賣小籠包!」我心中不由得一陣雀躍。  做包子,是一門技術活。為了做好小籠包子,我特意去找了一家包子鋪學習,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工作,我的包子鋪終於開張了。  說是包子鋪,其實就是一輛小推車,我每天凌晨三點起床,擀皮,和面,蒸包子……差不多六點出門,每天賣50餘籠。熱天的時候,我還附帶經營涼粉和冰粉。  

這幾年,國家政策太好了,不但在精神上給予我們很多關懷,更是在就業創業上給我們出謀劃策。專門設立了「小吃一條街」,讓我們有了固定的攤位。  有了我在家做生意帶孩子,老公就沒有了後顧之憂,經常會去附近的工地找點活,有時候也承包一些零散的磁粉或水電的裝修。這樣下來,全家每天的收入幾乎都在800元左右。  因為為人熱情,我還被推選為樓棟長,平常不做生意的時候,配合居委會的同志一起給樓棟的居民處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發宣傳資料,入戶走訪,以及協助處理矛盾糾紛等。因為黨和政府的關懷,我們家的生活變好了,現在,我也要盡我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去幫助身邊的人。只有大家都好了,這裡才是大家真正的家。  宋志榮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狄良軍

編輯 張婷

編審 周文君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脫貧故事」開陽縣稅務局工作人員梅可賢:用心用情做好...
    我叫梅可賢,是開陽縣稅務局一名工作人員。今年 3 月,我被委派到花梨鎮新山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組長,與這裡的緣分便從此時開始。新山村地處花梨鎮西北部,位於美麗的開洲湖畔。在去新山村就任的路上,一路雖風景宜人,但我心裡還是很忐忑,不知道新山村情況如何?盤算著我這個新手,該如何邁出駐村工作的第一步?經過了解,新山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共有 31 戶 96 人,雖說在 2019 年年底已全部脫貧,但幫助他們鞏固脫貧成效又成為了下一階段工作重點。
  • 「我的脫貧故事」小「我」被大「國」惦記的溫暖丨開陽縣南江鄉龍...
    我是開陽縣南江鄉龍廣村涼水井組吳紹貴的大女兒吳小青,現就讀於哈爾濱師範大學二年級,十分有幸有機會寫下我們家與精準扶貧的故事給大家分享。   2018年的深秋,我上高三那年,天似乎也很冷,卻出現了最暖的陽光,照亮了我們全家愁容,溫暖我直到現在,甚至我的以後幾十年人生,那就是黨的好政策——精準扶貧。
  • 「我的扶貧故事」爭做群眾好幫手,發展產業促增收|開陽縣平寨村駐...
    袁鳳剛走訪群眾,了解群眾發展需要我叫袁鳳剛,2019年2月,組織安排我到開陽縣高寨鄉平寨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平寨村是少數民族小花苗聚集村,全村1277戶,4980人。理清思路,選準產業發展方向要打好脫貧攻堅戰,群眾增收是根本,產業發展是關鍵。駐村之後,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走訪、了解全村115戶建檔立卡戶。並與村兩委、駐村工作隊一道分析致貧原因,探討致富方法。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我叫陳昌榮,是四寨村會副主任,也是一名四寨村攻堅隊隊員。幾年過去了,現在作為一名攻堅隊隊員,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脫貧攻堅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農村工作,更與村民們結下了濃厚的情誼,今天我把我在脫貧工作中的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 「脫貧攻堅在一線」扶貧路上「姐妹花」
    「仰望天空,腳踏實地」是金城辦城古社區第一書記胡文婷和工作隊員任偉妮寫在工作紀實本扉頁的一句話,扶貧路上,這對「姐妹花」用行動詮釋著這句話的內涵。餘人進行免費體檢;與金雀家政培訓學校對接,在村文化站培訓家政技能,激發貧困婦女內生動力;佳節前夕,為幸福院老人及精準扶貧戶送粽子、月餅等……讓文化鑄造雄心「扶貧扶志又扶智,激發脫貧內生動力是關鍵。
  • 「我的脫貧故事」我成了社區產業基地務工隊的小組長|丹寨縣揚武鎮...
    我叫羅小惠,是貴州黔東南州丹寨縣揚武鎮金湖社區居民。我們家原是揚武鎮爭光村黃泥坡寨的人,一直以來,我們家由於我兩個孩子還小,家裡老人又年紀大了,身體也不怎麼好,所以就沒有外出務工,家裡的經濟條件一直不怎麼好。   在老家,家裡的生活來源只靠幾畝田地勉強維持。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白雲區派駐水城縣結對幫扶工作組...
    我叫鄧明禮,是白雲區農業農村局農業綜合執法大隊工作人員。2018年4月,白雲區委組織部選派我到六盤水市水城縣開展結對幫扶工作。水城縣轄30個鄉鎮188個村(居),總面積3607.82平方公裡,總人口96.6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4.58萬人,少數民族人口42.25萬人。
  • 「我的扶貧故事」「電」亮山鄉脫貧路丨鳳岡縣蜂巖鎮龍井社區駐村...
    羅文武(左)為民奔走為民忙初到蜂巖上任之初,我對村裡的情況不了解,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走村串戶,逐家逐戶的調查摸底,利用村裡開會、制定脫貧攻堅方案和向村支兩委幹部諮詢等方式逐步掌握、熟悉。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兩個多月夜以繼日、跋山涉水,我徹底弄清了全村基本村情。
  • 「我的扶貧故事」帶領自樂村群眾「志」「漁」「智」「樂」|鐘山區...
    「今時今日的自樂風土人情和村容村貌,是我工作的最大動力」,就這樣,自樂村在我的帶領下,悄然變化著。 轉變觀念,立自力更生之「志」懷著激動而忐忑的心情,搭上了開往南開鄉的鄉村大巴;出生平原地區的我,無暇顧及窗外秀麗的山川,滿腦子在構思著新崗位的工作,也在想勾勒著自樂村的村容村貌。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變身人民教師丨正安縣鳳儀街道田生社區...
    我叫餘蘭霞,是一名年輕的鄉鎮教師,家在正安縣鳳儀街道田生社區。我家脫貧雖然只是短短一年的時間,但是這個期間我也有深深的感觸。我家有四口人,父親是一位建築工人,從我讀書到畢業前,家中一直都是靠父親一個人賺錢養家。
  • 「我的扶貧故事」能加入這場脫貧攻堅戰,我很榮幸丨長順縣田哨村...
    收拾行囊,告別家人,我隨著脫貧攻堅的步伐,奔赴到「戰鬥」的第一線,到貧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修路、建房、搬遷、引水、謀產業發展……  2018年3月初,我是在鼓揚鎮交麻村脫貧攻堅隊。自報導之日起,便開始轉變和適應新的工作角色和環境,並全身心的投入到扶貧工作中去,積極主動的完成攻堅隊交由的各項工作任務。
  • 「我的扶貧故事」參與這場偉大的脫貧攻堅戰,是我的榮幸|省級掛牌...
    我叫李娟,是省級掛牌督戰威寧自治縣脫貧攻堅工作督戰隊隊員。2020年3月4日,是我一生難忘的日子,從貴州省人民醫院背上行囊,揣上在貴州大地上徹底消滅貧困的美好憧憬,跟隨省督戰隊出發來到威寧自治縣。  勠力同心堅毅前行,掛牌督戰光輝歲月  通過第一輪督戰,我對威寧的貧困現狀和中國脫貧攻堅偉大實踐有了深刻的認識和全心投入的決心。
  • 「我的扶貧故事」理清思路 打有把握的仗丨劍河縣久仰鎮久仰社區...
    我從事農村工作幾十年,因此再次接觸農村基層的工作對我來說不是很難。況且我喜歡和農民打交道,又熟知縣裡的農村經濟構成和基本情況。  要想做到精準扶貧首先就得了解每戶致貧原因,要想摸清貧困戶真實底數,做到心中有數,必須真入戶、真走訪、真了解、真識別。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讚揚,是對我扶貧工作的認可丨劍河縣久仰鎮...
    當聽到這些讚揚時,我心裡感到無比欣慰。我叫楊通躍,是劍河縣久仰鎮久仰社區脫貧攻堅隊隊長。久仰社區轄3個村,14個村民組共461戶1979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27戶524人。為詳細了解村裡產業發展狀況和貧困戶生產生活情況,我走訪村裡各小組,進入每一家實地調查,與貧困戶交流談心。
  • 「我的扶貧故事」爭做群眾好幫手 發展產業促增收丨貴陽市交通集團...
    我叫袁鳳剛,是貴陽市交通集團選派的駐村幹部,2019年2月,組織安排我到開陽縣高寨鄉平寨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還沒來得及仔細品味寨子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我就一頭扎進了脫貧攻堅的工作中。理清思路,選準產業發展方向   要打好脫貧攻堅戰,群眾增收是根本,產業發展是關鍵。
  • 「我的脫貧故事」「誠信磚廠」讓我們一家脫貧了丨沿河自治縣西部...
    我叫楊球,是一名大學生西部計劃志願者,現服務於沿河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沙沱社區,每每與同事們討論扶貧工作時,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楊球在登記臺帳我家有七口人,我是家裡的老大,家中還有妹妹、弟弟、爺爺、奶奶,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靠著微薄的收入,支撐著我們這個家。2008年,受住房後山山體滑坡威脅,爸爸到親戚家中東拼西湊勉強修建了安全住房。  2014年,國家實施「精準扶貧」政策,我家因家中負債、上學負擔重,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變扶貧幹部 我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
    我叫羅娜,曾是毛尖鎮富溪村的村民,現在是毛尖鎮人民政府一名工作人員,脫貧攻堅一線的駐村隊員。從脫貧到扶貧,自身的經歷讓我更加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通過扶貧的好政策,2017年9月,我參加了「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公開招考,考入了毛尖鎮人民政府工作,有了穩定的工作。考上工作後第一件事,我就動員母親主動向村委會提出脫貧申請。脫貧不脫政策,在國家、和黨委政府以及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弟弟妹妹們也都分別考上了大學,接受到了更高更好的教育。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他們」相識於脫貧攻堅丨上海市第三批援黔...
    一年多的時間,我一直深入基層調研,走遍了遵義8個貧困縣市,走完了遵義15個區縣市,我深深熱愛遵義這片紅色土地。2020年,我很榮幸獲得了貴州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2020年3月3日,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宣布脫貧出列,標誌著遵義革命老區率先全部脫貧。在這場脫貧攻堅偉大戰役中,我認識了許多人,有了許多故事。
  • ...扶貧故事」幫助困難群眾穩定脫貧丨獨山縣井城街道三橋社區和井...
    我是一名90後,2016年4月剛參加工作,2017年5月就被選派到井城街道三橋社區和井橋社區任第一書記。我的工作能力在脫貧攻堅戰場上得到了錘鍊提升,我的青春在貧困群眾穩定脫貧的笑容中實現了價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