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這是您要的包子,請慢用。」「您好,找您5塊錢,請慢走。」每天清晨,在貴陽市開陽縣紫興社區蔣家寨易地扶貧搬遷小區,我的小籠包子店都會準時開門迎客。
別看只是一輛小推車,一個小攤位,一籠小包子,它改變著我的人生。 我是開陽縣花梨鎮高坪村人,搬遷前一家三口居住在一棟不足80平米的房子裡。由於房子年久失修,每到夏天,就是天上下大雨,家裡下小雨。家裡大大小小的盆,全部都用來接過雨水。想到這些,連臉上的笑容都是苦澀的。 那些年,我跟著丈夫四處奔波,進廠,打小工,幫館子,什麼都做過。兒子出生以後,為了照顧孩子,我們夫妻就回了老家。由於沒工作,沒有收入,我就和丈夫租用別人的土地種莊稼和蔬菜,拿去集市售賣,可是一年下來,除了全家吃的用的,沒有一分剩餘。 2017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我們趕上了國家的好政策,易地搬遷進城不僅可以免費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而且每個人還有幾千塊錢的補助。 高大的樓房,整潔的街道,家門口就是學校,出門就是菜場,面對那麼好的新生活,我卻一度迷茫了!家是有了著落,可城裡一棵蔥,一粒米都要自己掏錢呀。 得知情況後,居委會的工作人員入戶給我宣傳國家的扶貧政策時,給了我出了一個主意:蔣家寨有一所小學,一所幼兒園,附近還有一些常住的居民,進進出出的人,有很多都會在外面吃早餐,小區裡沒有一家經營小籠包子的店鋪。 「對,賣小籠包!」我心中不由得一陣雀躍。 做包子,是一門技術活。為了做好小籠包子,我特意去找了一家包子鋪學習,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工作,我的包子鋪終於開張了。 說是包子鋪,其實就是一輛小推車,我每天凌晨三點起床,擀皮,和面,蒸包子……差不多六點出門,每天賣50餘籠。熱天的時候,我還附帶經營涼粉和冰粉。
這幾年,國家政策太好了,不但在精神上給予我們很多關懷,更是在就業創業上給我們出謀劃策。專門設立了「小吃一條街」,讓我們有了固定的攤位。 有了我在家做生意帶孩子,老公就沒有了後顧之憂,經常會去附近的工地找點活,有時候也承包一些零散的磁粉或水電的裝修。這樣下來,全家每天的收入幾乎都在800元左右。 因為為人熱情,我還被推選為樓棟長,平常不做生意的時候,配合居委會的同志一起給樓棟的居民處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發宣傳資料,入戶走訪,以及協助處理矛盾糾紛等。因為黨和政府的關懷,我們家的生活變好了,現在,我也要盡我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去幫助身邊的人。只有大家都好了,這裡才是大家真正的家。 宋志榮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狄良軍
編輯 張婷
編審 周文君 韋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