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90後,2016年4月剛參加工作,2017年5月就被選派到井城街道三橋社區和井橋社區任第一書記。我的工作能力在脫貧攻堅戰場上得到了錘鍊提升,我的青春在貧困群眾穩定脫貧的笑容中實現了價值最大化。
幫助老人辦理高齡補貼。
剛駐村時,我是個「三無」扶貧幹部:一是參加工作時間短,沒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作為基礎;二是對扶貧工作了解得不多,接觸得不多,沒有任何扶貧工作經驗;三是由於參加工作時間短,自己能夠調動的扶貧資源相對匱乏。而我的扶貧任務相當重,已經脫貧的要做好鞏固提升,尚未脫貧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因為距離縣城近,貧困農民群眾具有發展產業、就近就業和創業的優勢條件,很多貧困群眾在我駐村幫扶之前就已經脫貧,未脫貧的大多數都是老弱病殘的困難群眾,如何幫助這些困難群眾實現穩定脫貧是個難啃的硬骨頭。在領導和同事的幫助下,我啃下了這個硬骨頭,讓困難群眾實現了穩定脫貧。
到田間地頭了解劉朝芬老人的生產生活情況。
劉朝芬老人年近古稀,丈夫已經去世,獨自一人生活比較困難。2019年7月,老人房屋屋面下墜存在住房安全隱患,經過多方協調申請到將近4萬元資金,2個月後為老人修建了一棟60平方米的混凝土小平房。我們還為她「量身打造」了生豬養殖這一勞動力需求少、見效快的產業,3頭母豬成了她脫貧的路子。老人經常感慨地說:「小羅書記和她的扶貧隊伍給我帶來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有一戶貧困農民,丈夫身患癌症,妻子是保潔員,兒子在讀中學。由於丈夫是主要勞動力,卻因病不能創造收入,而且要花錢治病,給家庭帶來沉重負擔。我們幫他輸了「三重醫療保障」體系,治病費用報銷90%以上,大大減輕了醫療負擔,另外,孩子在中學讀書也得到了資助。加上每月960元的低保金,以及妻子的工資,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我們扶貧工作隊還對他妻子進行廚師培訓,掌握基本技能後,晚上夫妻倆在縣城擺燒烤攤,增加了家庭收入。這戶農民雖然被疾病困擾,但在政策扶貧體系和扶貧幹部的幫助下,醫療、教育有了堅實保障,「夜經濟」又讓穩定脫貧之路變得更加平坦。
給困難老人送去節日禮物。
我雖然是一名剛參加工作的新兵,但擁有黨的扶貧政策這個最大的扶貧「資源」,擁有獨山縣委縣政府這個最大的幫扶「人脈」,擁有知重負重、埋頭苦幹的扶貧戰友,讓我成功攻克了一個又一個貧困堡壘,社區裡所有貧困農民都戰勝了貧困、圓夢了小康。無論遭遇多大困難的貧困群眾,在奔赴小康的路上我們沒有讓一個家庭、一個人口掉隊。困難群眾不僅實現了穩定脫貧,而且還能夠眺望更加美好的未來。作為一名黨員、第一書記,我用實際行動兌現了對貧困群眾那份莊嚴而無悔的誓言,深感青春無悔、辛苦值得!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伍少安 整理
編輯 何濤編審 田旻佳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