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黎紅梅:用勤勞和智慧 為苦難的家庭撐起了一片天

2020-12-22 天眼新聞

我叫黎紅梅,居住在凱裡市大風洞鎮下寨村。我們一家四口原本過著幸福的生活。不料,2005年10月,我丈夫在礦山務工時,不幸被塌方的石塊壓成重傷,送往醫院搶救,診治結果為:腰椎骨斷裂,骨髓損傷。

在醫生奮力救治下,他雖然保住了性命,但無法痊癒,從那時起,丈夫就一直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丈夫的意外受傷,使這個家塌了,當時,女兒只有5歲,兒子剛滿5個月,家庭的重擔一下子全部壓在了我身上,對於一個本來就貧窮的家庭來說,這是雪上加霜。

常言道: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看到我家的狀況,有人勸我:「你才20多歲,以後的日子還長著呢,守著一個癱瘓的人怎麼過一輩子啊!不如一走了之。」

可我走了丈夫怎麼辦?孩子怎麼辦?人不能總為自己打算,只要一家人在一起比什麼都強!我沒有理會別人的勸誡,相信自己可以把一家人照顧好。

每天,我都要為丈夫餵飯餵水、接屎接尿,早中晚給他按摩手腳3次以上。天冷時,我用灌好的熱水袋給丈夫暖腳;晴天時,我用輪椅推著丈夫到屋外曬太陽。

為了這個家,我多年來不出遠門,即使偶爾外出辦事、走親戚,也不在外邊歇息過夜。

那些年,由於丈夫長期的醫藥費支出,又缺乏經濟來源,我家成為村裡名副其實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家四口擠在一幢矮小老舊的「牛屎屋」裡,四壁通風,下雨漏水。

雖然生活十分艱難,但我從不氣餒,我要用自己的雙手向貧困挑戰。不管日曬雨淋,我經常到山上採集金銀花等藥材,拿到市場上去交易,用換回來的錢給丈夫購買營養品;平常在家,為了多掙幾塊錢,我學習苗族刺繡,熬夜趕工,多繡幾張;村裡實施「一事一議」項目,大務小事,我總是第一個到位,主動找活做……

2007年,我省吃儉用,用430元買了兩隻山羊,在青山叢林放養,不到三年,發展到20多隻。

2008年,剛好趕上國家農村危房改造政策,獲得項目補助1萬元,湊上賣掉山羊得到的9000多元,在鄉鄰的幫助下,一幢一樓三間磚木結構的平房,拔地而起,有了新家。

2016年開始,北京愛心人士葉先生每年資助我女兒2500元讀書。

2017年,我被聘為凱裡市保潔員,每月工資1500元。

脫貧路上為了不讓一人掉隊,這些年來,政府千方百計幫扶我家,辦理低保、給予殘疾人護理補貼,送救濟糧、食油、衣服、棉被等。

鎮黨委書記、鎮長還給我丈夫送來一臺輪椅和1000元慰問金。

此外,上級還幫我發展養豬項目,實行先建後補,鄉親們義務幫我修建豬舍兩間,廁所一座,送黑毛豬仔豬13頭,實現家庭增收。

是黨和政府救了我全家,給了我溫暖,給了我希望,讓我全家享受多項扶貧政策和幫扶,並給了我們發家致富的機會。

如今,我們全家體面地生活,像正常人一樣用勤勞和智慧擺脫了貧困,甩掉了窮帽子,拔掉了窮根子,走上了致富路。我真誠感謝黨和政府,感謝村兩委,感謝我的幫扶人,感謝關心我的鄉鄰。

儘管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家婦女,但我相信,以頑強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用勤勞和智慧,就算是柔弱的肩膀,也可以為苦難的家庭撐起了一片天,趟出小康路。

編輯 雷子德

編審 王志凱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我用勤勞雙手撐起脫貧致富夢丨安龍縣篤山鎮萬家...
    2014年,就在我家正在苦惱和無助的時候,村裡開始宣傳脫貧攻堅政策,我寫了申請,經過評選和公示後,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從那時起,篤山鎮幫扶幹部劉濤的身影便頻繁地出現在我家,他為我講解扶貧政策,幫我謀劃致富路子,了解我家的生產生活、收入、工作、子女教育等情況,並「對症下藥」為我家申請各類資助。
  • 【陽朔人 陽朔事】馬榮丹:摘下「貧困帽」,撐起家中一片天
    馬榮丹是興坪鎮古皮寨村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原本過著相夫教子的平凡生活,家庭雖不富裕但很溫馨。然而丈夫七年前突發疾病,喪失了勞動能力,整個家庭瞬間陷入困境,但是她並沒有放棄對生活的希望,在政府精準扶貧政策的扶持下,她重拾生活信心,發展種植業,靠著堅韌的毅力、勤勞的雙手,撐起全家的脫貧夢。
  • 「鐵人」母親夏順娣:用愛撐起癱瘓女兒的一片天
    可就是這樣虛弱甚至還需要人照顧的她,承擔起了照顧截癱女兒的重任。2007年春節,一場意外給這個家庭蒙上了一層陰霾,當時25歲的女兒因車禍導致高位截癱,從此生活不能自理。想起女兒遭受的變故,夏順娣到現在還能感受到撕心裂肺的痛:「最開始的時候最難熬,看著原本好好的孩子躺在床上動不了,我的心都在滴血。」
  • 2020我的脫貧故事.阿壩.旦真措:脫貧路上的單親媽媽
    我是若爾蓋縣達扎寺鎮多瑪村人,我曾經有過幸福的家庭,但在幾年前一場家庭矛盾打破了我們家原本幸福的生活。從此我就成了一名單親母親。離婚給我和兩個孩子帶來了巨大的打擊,我在那之後消沉了一段時間。當看著兩個女兒傷心難過的表情,我下定決心要振作起來,一定要為了她們撐起這個家。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帶著兩個女兒重新立了戶,開始了新的生活。2014年,經過村民代表大會研究同意,我被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藏區新居項目以及教育扶貧基金、醫療保險、生態管護崗位等扶貧政策。2017年實施到戶到人項目,購買6頭母犛牛。貧不足羞,可羞的是貧而無志。
  • 柔弱雙肩撐起一片天
    諸城市桃園區冶家店子社區居民遲光玲,外表瘦小、黝黑,毫不起眼,和丈夫徐恩龍十年如一日,悉心照料肢體殘疾的父親、有先天精神疾病的姐姐和患有先天性腦癱的外甥。夫妻二人一同用孝心、愛心和耐心撐起這個殘破的家庭,成為全市孝老愛親的典範,獲得群眾的一致認可,贏得人們的交口稱讚。
  • 藍福聖:用勤勞雙手撐起脫貧致富夢
    儘管藍福聖每天沒日沒夜幹活掙錢,可還是難以維持家庭的開銷,造成了家庭貧困的局面,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當時家裡住的是破舊房子,一個人賺錢,七個人吃飯。每到星期天,孩子要去上學前,我就去撿一些臍橙落地果賣些錢,給孩子一周上學當生活費。」藍福聖回憶說。  藍福聖的臍橙銷售一空。  那時,藍福聖種了幾畝臍橙,可因為規模小又沒有好價錢,收入並不高。
  • 臺裔還原家鄉味臺式料理 在美撐起一片天
    在美國,臺灣美食過去經常被歸類在「中式料理」的廣闊領域下,然而,臺灣移民第2代何瑞運等一群廚師和餐廳正致力扭轉這樣的局面,要讓臺灣美食撐起自己的一片天。「紐約時報」(NYT)報導,何瑞運(Richard Ho)去年在曼哈頓區東村(East Village)開了家名為「何家麵館」(Ho Foods)的小店,目標是端出最棒的家鄉味:牛肉麵。何瑞運說:「每個臺灣媽媽都告訴我不同的熬湯『獨門秘訣』,例如加入蘋果、香菜莖和八角等。」
  • 「我的脫貧故事」身殘志未殘 勤勞改人生丨龍裡縣醒獅鎮平寨村陳長發
    2014年,我們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政府安排了幹部對我們進行幫扶,一開始我認為這些都是「假把式」「走過場」,但經過他們多次上門做工作,我的思想發生轉變,因為我看到家門口修好了水泥路,路旁也安上了路燈,自來水也接到了家裡,自此我開始深深地感謝黨和政府。
  • 柔肩撐起一片天——記郎君鎮鴨棚村村民張蓉
    柔肩撐起一片天——記郎君鎮鴨棚村村民張蓉 2020-10-16 16: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她用柔肩撐起脫貧攻堅「半邊天」
    該村長堰組建卡貧困戶唐幫潤用勤勞的雙手種植烤菸、黃連和前胡,撐起了家庭的「半邊天」,一邊要照顧體弱多病的父母,一邊要發展產業脫貧致富,譜寫出了一首脫貧攻堅和孝老愛親的讚歌,受到村民的交口稱讚。重擔肩上扛幹勁賽男兒現年48歲的唐幫潤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成家後,一直勤儉持家,與鄰為善。她既要在地裡勞作,又要操持家務,日子儘管過得平淡卻感到很幸福。
  • 黃旺:用行動為貧困戶撐起愛的藍天
    走進天城鎮陳家社區,脫貧戶朱澤全逢人就這樣說。老朱的家,近幾年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苦難的日子已經遠去,傷痛也在慢慢撫平,好日子正悄悄靠近。眼前的老朱,人十分瘦弱,但閃亮的雙眼藏不住對生活的熱愛。走進他家,房間打掃得乾淨又整潔,雖然年齡大了做不了重活,但閒不住的他還是圈了一塊院壩,養了30隻雞和7桶蜂,供自家食用外,還拿到市場販賣,為家裡添了一筆收入。
  • 「我的脫貧故事」一雙手撐起一個家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大稿午村...
    我叫邰二土,今年50歲,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大稿午村村民。我家共5口人,父母早亡,我與哥哥相依為命,20歲嫁到大稿午,2007年我丈夫吳成因病治療無效去世,留下我和四個兒女,當時大女兒吳面紅不滿12歲,小兒子吳劍忠不滿5歲。
  • 「我的脫貧故事」同麗麗:撐起一片天 過上好日子
    同麗麗是吳起縣白豹鎮佛店窪村建檔立卡戶,也是一位4個孩子的單親媽媽,2014年丈夫癌症晚期,她四處求醫為丈夫治病,可惜最終丈夫撒手人寰,高額的醫藥費讓她債臺高築。2015年,同麗麗一家被納入建檔立卡戶。幾年來,在各項好政策的幫扶下,同麗麗用女人柔弱的肩膀為這個不幸的家庭撐起了一片天,開啟了充滿希望的新生活。
  • 「我的脫貧故事」小「我」被大「國」惦記的溫暖丨開陽縣南江鄉龍...
    我是開陽縣南江鄉龍廣村涼水井組吳紹貴的大女兒吳小青,現就讀於哈爾濱師範大學二年級,十分有幸有機會寫下我們家與精準扶貧的故事給大家分享。我在很小的時候,就明白我的父母和別人的父母不一樣,他們沒有別人那麼健全健康的身體,但是他們十分勤奮,希望能為子女創造更好的環境,改變我們以後的人生。吳小青與父母合影我上初中的時候,我妹妹上小學,那會家裡的經濟狀況就已經只能勉強維持生活了。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我叫陳昌榮,是四寨村會副主任,也是一名四寨村攻堅隊隊員。幾年過去了,現在作為一名攻堅隊隊員,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脫貧攻堅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農村工作,更與村民們結下了濃厚的情誼,今天我把我在脫貧工作中的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 「我的脫貧故事」我靠勤勞的雙手「魔」出了幸福日子丨百裡杜鵑...
    2013年以前,我還沒有發現種植魔芋這條致富路,那時家裡條件十分困難,四個孩子相繼上學,妻子要照顧孩子讀書,根本騰不出手來掙錢養家。為了撐起整個家庭,我不得不到處打零工補貼家用。自從在2014年被村裡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孩子們上學都有了教育補助,壓在我肩上的經濟重擔得以大大減輕。
  • 「展扶貧成效」柿莊鎮:扶貧「小車間」 撐起脫貧「大夢想」
    扶貧車間作為就業扶貧的重要載體,在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發揮著積極作用。為了方便貧困群眾就近就業,沁水縣柿莊鎮把扶貧車間建在了貧困群眾家門口,走出了一條農民增收、產業發展、企業壯大、多方共贏的扶貧新路子。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不扶懶漢 勤勞才能脫貧致富丨劍河縣柳川鎮...
    「我不想就這樣靠政策活著,我還年輕,我得靠自己的能力脫貧,孩子是我的動力,靠自己的能力供孩子上學,把日子過好。」我對我的幫扶幹部說。村裡知道我家情況和我的想法後,給我推薦了村級消殺員的工作,每個月800元的收入;也給我妻子推薦在柳川鎮政府食堂上班的工作,每月2000元的工資。
  • 「脫貧小帳本」背後的脫貧故事
    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薩其拉圖用勤勞的雙手編織著美好的生活,小小的「脫貧小帳本」見證了他脫貧致富的堅實足跡。薩其拉圖的「脫貧小帳本」還得從5年前說起。他小的時候家裡兄弟姐妹多,又是單親家庭,在薩其拉圖成家立業分家的時候只有兩間土房和10畝地,收入微薄,生活拮据。
  • 這個豐都人用雙手撐起了一個幸福的家庭
    他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撐起了一個幸福的家庭,踏上致富路。「感覺就像是天塌了一樣,母親年事已高,孩子還要讀書,辛苦打了20年的工,一場疾病就把所有的錢花完了,還欠債,值得慶幸的是妻子還活著。」回憶著往事,田興華的情緒顯得有些低落,他告訴記者,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讓這個家庭瞬間跌到了低谷。母親患有心臟病需要長期服藥,妻子生活又不能自理,他只能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照顧母親和妻子。